端陽節,又稱端午節。端午,古亦稱「端五」、「重五」。關於牆陽節的由來,民有多種說法: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居原說」;有端午是龍的節日的「祭說」;有五月初五時當中夏的「夏至說」;還有端午起源於恐日的「惡日說「
儘管說法不一,但我國從南到北的習俗活動都是大同小異的。「蒲艾簪門」習俗雖在北方,但南方亦有此習俗: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將菖蒲、艾掛在大門兩側,用以避邪消災。
菖蒲又名劍水草,或蒲草,分為水菖和石菖蒲兩種。因為菖蒲挺直的劍形葉片好像是鍾尷的寶劍,而民間傳說鍾馗執劍殺天下妖孽,故後來菖蒲就被人們當作祛邪的吉物。
石菖蒲味辛,性溫,具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瘟的功效。能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等。
相傳宋代陸遊之前妻唐婉患尿頻症,一晝夜小便達20多次,把唐婉折磨得骨瘦如柴。老友鄭樵用石菖蒲、黃連治好了唐婉的病,陸遊感激萬分,寫下了《石菖菊》詩:「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提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值。」
鄭樵取石莒蒲治唐婉的多尿症,乃是取石甚蒲理氣去溼之效。溼去脾健,水鹽代謝恢復正常,則多尿自行消失。
據現代藥理研究,石菖蒲所含揮發,內服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制止胃原異常動,弛緩腸管平滑肌痙。有關資料表明,它還能殺死癌細胞。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性溫芳香,味苦無毒。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蒿逐冷、除溼,老人丹田氣弱、胸腹怕冷者,以熱艾入布其腹臍,妙不可言」。中醫的艾灸療法,是一種簡易而頗有療效的方法。艾火的溫熱刺激能直達深部,經久不消,起到溫通經脈、驅除風寒的作用,能使衰弱之機能旺盛,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現代藥理分析,艾蒿含有大量揮髮油,主要成分是水芹烯、側柏醇等,它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蘅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多種致病菌都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夏季,把艾蒿擰成繩或做成艾棒曬乾,在蚊蠅較多的時候點燃,既可使屋內消毒,又可驅除蚊蠅,保持室內衛生。
在30年代過牆午節,我國民間還流行一首歌謠:「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五毒化灰塵,妖邪歸地府。」家家門口還貼著一張張天師騎艾虎圖,說是端午這天天師騎著艾虎來收毒蟲。這雖是一種迷信習俗,但也反映了人們對艾的消毒除蟲功能的讚頌和對除蟲防疫希望的寄託。
「虎符系臂」也是基於除邪的考慮。虎符,是古代調兵遺將的信物。銅鑄,虎形,背有銘文,分兩半,右半留在皇帝身邊,左半授予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兵時,皇帝將右半邊交使臣持符前往,與左半邊驗合,方能調動兵力。民間即將虎符圖形用七彩絲線繡在一塊黑布上,端午這天系在臂上,取用虎符調遺天兵天將除去妖邪之意,以圖吉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