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意為敵人的處境很艱難,要根據形勢從中獲利,乘敵之危,就勢取勝。
三國中的典型戰例便是濮陽之戰了。公元193年,剛剛大破山東黃巾軍,收編了30萬青州軍,佔據兗州的曹操春風得意,希望將在譙縣的父親曹嵩接往琅琊郡,但是途徑徐州時,希望通過拉攏曹嵩來與曹操搞好關係的陶謙卻弄巧成拙,部將張闓見財眼開,將曹嵩殺死。得到消息的曹操大怒,傾兗州之軍,全軍皆穿喪服,以報殺父之仇的名義,殺氣騰騰直撲徐州。曹軍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數城,屠殺城中百姓以為父報仇。
當攻到徐州城下,得知大本營兗州因張邈和陳宮反叛,被呂布趁虛而入,佔據了濮陽。得知消息的曹操大驚失色,慌忙下令全軍迅速撤退。幸好荀彧和夏侯惇在呂布佔據濮陽時,迅速佔據兗州外圍三郡,為曹操反攻提供了依靠。曹操直接與呂布交戰,不幸大敗,曹軍後退三十裡。後曹操以呂布得勝志得意滿而放鬆警惕,夜襲濮陽。結果被陳宮識破,將計就計,把曹操引入濮陽城,來了個關門打狗。幸得樂進,典韋奮力死戰,曹操才撤出城外。呂布又乘勝追擊以圖徹底擊敗曹操,結果中了曹操埋伏,而撤回濮陽,堅守不出。時間拖得久了,曹軍糧草不濟的問題開始顯露出來。最後曹操放慢節奏,逐步吞併兗州其他郡縣,最後包圍濮陽,全軍齊攻,才奪回濮陽。而呂布則率軍逃往徐州,投奔了劉備。
有人說曹操以報父仇為名攻打徐州,報父仇為假,實則是貪圖徐州,報父仇不過是個藉口。而且電視劇《新三國》中,也將曹操這一想法闡述得惟妙惟肖。但是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因為曹操真正開始成為一個成熟的戰略家和政治家,恰恰是在濮陽之戰後。在呂布佔據濮陽之前,曹操一路順風順水,佔據兗州,手下精兵良將甚多,政治事業一路漲停。志得意滿的曹操這時接父親前來,也是認為自己是強大的。所以當得知父親被害,當時只有不到四十歲的曹操氣血上湧,傾巢出動進攻徐州,並大肆屠城來洩憤,是可以理解的。若只是想以此為藉口佔據徐州,以曹操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施民以寬更有利於他日後的統治。所以我認為曹操攻打徐州為父報仇的成分更多一些。
正是在自己事業的高潮期,被呂布襲取根據地,讓曹操瞬間跌入低谷。這種巨大的落差,才讓曹操痛定思痛,吸取了教訓,學會了低調,變得更加冷靜和狡詐。即使到了官渡之戰,與袁紹差距那麼懸殊,也能堅持到最後。下一次曹操志得意滿已經是赤壁之戰了……
還要說一句張闓殺死曹嵩真的只是意外嗎?可能不見得。陶謙可不是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是個做事謹慎的謙謙老者。真實的陶謙生於丹陽,要知道丹陽地區民風彪悍,丹陽兵在三國時期也是名噪天下的。生於此地的陶謙可能是一個性格懦弱的人嗎?歷史記載陶謙性格剛直,後進入官場,歷任刺史、議郎;後又隨張溫平定了西北的邊章、韓遂的叛亂。隨後被任命為徐州刺史,平定了黃巾之亂,拜徵東將軍,領徐州牧,封潥陽侯。可見官場、戰場雙開花的陶謙必定也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所以先禮待曹嵩,後又偏偏派一個前黃巾降將的張闓護送曹嵩,不能不說是陶謙下的一步借刀殺人的棋。那陶謙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限於篇幅,先按下不表,以後有機會再聊。
有想法的朋友可以評論或關注後私信給我,看了我必回復,希望我們的思想能夠有個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