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全球變暖影響,站在北極食物鏈頂端的北極熊已成為瀕危物種代表,骨瘦如柴的北極熊拼命尋找食物的畫面也讓不少人為之動容。
《自然氣候變化》雜誌20日發布的研究又帶來另一個可怕預警:如果人類不能阻止全球變暖,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科學家呼籲,現在仍有一線希望,如果未來幾十年人們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北極熊下個世紀至少可以在部分地區生存下去。
北極可能夏季無冰
為何北極熊的生存岌岌可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粗略估計,北極大約有2.5萬隻北極熊。但它們的命運卻與北極海冰的變化息息相關。
研究作者之一、多倫多大學士嘉堡校區助理教授彼得·莫納爾(Péter K. Molnár)解釋道,由於北極熊無法在開闊的水域捕獵海豹,它們只能依靠海冰作為平臺覓食。海冰是漂浮在海洋表面的浮冰,為北極熊、海豹和海象等野生動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棲息地。
由於這種天性,北極熊的一生會在「暴飲暴食」和忍飢挨餓中度過。每到冬天,北極海冰面積擴大,北極熊都會捕獵海豹大吃特吃,儲備能量。等夏天一到,海冰融化,北極熊就只能回到陸地上,用之前的能量撐過貧瘠的夏季。
但隨著氣候變暖,近幾十年來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大幅縮小,北極熊被困在海島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它們只有兩種選擇:遊到海島上等待夏天過去,或是沿著浮冰一路北上。無論如何選擇,北極熊都面臨著缺乏食物的困境。
據《衛報》報導,長時間禁食已經讓北極熊數量大幅減少。在阿拉斯加南部的波弗特海,低冰期北極熊的數量減少了25-50%。哈德遜灣西部是北極熊最南端的棲息地之一,自1987年以來,北極熊的數量已經下降了大約30% 。
「簡而言之,北極熊需要食物。為了捕獵食物,它們需要海冰。」莫納爾補充道:「為了讓它們有海冰,我們需要控制氣候變化。」
近幾十年來,北極海冰正在急劇減少,人們擔心北極將迎來夏季無冰的時代。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高級研究科學家沃爾特·邁耶(Walt Meier)的說法,自1979年有衛星記錄以來,北極海冰正以每十年13%的速度急劇減少,2007年至2019年是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最小的13年。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程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邁耶說,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導致的異常高溫是海冰減少的主因。
過去,北極全年有冰。但最近多項研究發現,北極最早可能會在2040年或2050年出現夏季無冰的現象。「問題不是我們『是否』會在北極看到一個沒有冰的夏天,而是『什麼時候』。」邁耶說。
命運掌握在人類手中
研究人員的第一個挑戰是弄清楚不同地區的成年北極熊在繁殖前或生命受到威脅前,能夠禁食多長時間。
研究發現,北極熊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時間因地區和身體狀況而異,但幼崽最容易受長時間禁食影響。幼崽出生後,雌性北極熊可能沒有足夠的脂肪來產奶,帶著幼崽度過無冰季節。
據研究人員預測,帶著幼崽的成年雌性北極熊也較為脆弱,其次是成年雄性。生存概率最大的是獨居的成年雌性北極熊,部分可以禁食255天。
通過將北極熊能夠禁食的時間與北極海冰的預測結果相結合,研究人員估算出13個不同地區北極熊可能面臨滅絕的時間。他們警告稱,如果不採取措施控制全球變暖,北極熊的未來可能會更糟糕。
研究發現,如果人類無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一切照舊」,到本世紀末北極熊就可能滅絕,也許只有加拿大北部的伊莉莎白女王島上會留存部分北極熊。
但如果人類能夠適度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其他地區的北極熊存活至2100年後的概率也會增加。
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北極熊列為「易危」物種,程度低於「瀕危」物種,但作者認為,這並不能反映出北極熊的真實處境。
研究作者之一、動物保護組織「北極熊國際」首席科學家史蒂文·阿姆斯特拉普(Steven Amstrup)指出,和其他棲息地被毀的野生動物不同,人們不能建造防護網,保護海冰不受氣溫上升的影響。
據法新社報導,有人正在考慮替代方案,如圈養繁殖計劃或將北極熊空運到南極洲等。但事實上,北極熊並沒有「B計劃」,唯一的方法只有阻止氣候變暖。
最終,北極熊的命運將掌握在人類手中。「我很清楚,我們正在講述一個殘酷的故事。但也存在一絲希望,如果我們改變我們的行為,可能北極熊不會註定滅絕。」莫納爾說。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