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中國軍視網發布的一則視頻,引起了小夥伴們的注意——解放軍研製出了電磁槍!
看到這個電磁槍,不少人坐不住了。
我兔及電磁炮之後,新搞出來的一款「科幻」武器。
然而從視頻上看,這款新電磁槍的威力並不是很大,抵近射擊也只能擊穿幾層薄木板或一張薄鋼板。
這到有點讓不少軍迷失望了,不過大家也別失望,世界範圍內能達到的水平,也就如此了。
今天小兵兵就和大家聊一聊這件事。
其實電磁炮、槍,都可以歸於「新概念武器」這個大類。
現在各國的現役武器,其基本原理都是以火藥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推動彈丸高速前進,相對於以人力為能源的「冷兵器」而言,以火藥為能源的「熱兵器」就是當時的「新概念武器」了,如果從元代的銅火銃算起,歷史已經接近700年。
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儘管武器的性能指標翻天覆地,材料更加結實,結構更加精巧,但基本「概念」卻是一點沒變,這也在無形中被物理規律設定了一個上限——無論槍炮,初速都很難超過2000米/秒。
為了能突破這個極限,各種腦洞大開的新方案被陸續提出——輕氣炮、液體炮、電熱化學炮、隨行裝藥……
但目前來看,最有希望成為全新概念的下一代主戰武器,還是電磁炮(槍),美軍早在90年代就已經做出了這個判斷,早早地進行了研發,而中國也後來居上,追趕了上來。
儘管電磁炮(槍)聽上去很科幻,但原理卻非常簡單,任何一個中學物理能及格的學生都能理解——洛倫茲力(Lorentz force),就是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所受到的作用力。
簡單的講,把一根位於磁場中的導線通上電,這根線就會在洛倫茲力的作用下開始運動了。
把這根導線換成彈丸,兩邊接上軌道,一通電,彈丸就往前跑了,這就是電磁炮(槍)的方案之一軌道炮。
為什麼說是之一呢?
因為還有線圈炮和重接炮兩種方案。
線圈炮,簡單的講就是使用一系列繞圈,精確控制好時間,依次通電形成磁場,以接力的方式把彈丸「吸」出去。至於重接炮,由於相關研究較少,這裡就不再敘述了。
目前來看,軌道和線圈各有優劣,是最有可能實現的兩種方案。
相對而言,軌道方案被研究的更多,更接近實用化。
美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原定裝備的電磁軌道炮,其射程指標超過200海裡,飛行速度達6倍音速,每分鐘12發。
20磅重的炮彈在6分鐘內即可擊中約300英裡之外的目標,僅靠動能即可以穿透數十英尺厚的混凝土。
▲美國海軍的電磁炮實驗平臺預定為一艘快速輸送艦
這是上艦之後的想像圖
但朱姆沃爾特最終還是沒有裝備電磁炮,而是以傳統形式,射程僅59海裡的「先進艦炮」代之。
為什麼呢?
因為電磁武器的研發還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障礙。
▲遊戲《使命召喚 尖峰戰爭》中的雙聯艦載電磁炮
要達到這效果可不容易
首先是電源,電磁炮發射時需要非常大的脈衝電功率(10億瓦級別),脈衝持續時間為毫秒(1/1000秒)級,普通電源滿足不了。所以,只能先將能量儲存起來,然後瞬間釋放。
這一過程大約可想像為馬桶衝水——水管壓力不足,就先把水一點點存起來,裝滿後再一下子放掉。
目前,電源技術的難點並不是存儲能力,而是如何小型化的問題。
所以,從電源角度看,體積碩大的軍艦是最有可能率先用上電磁武器的。
▲額定電壓400-600伏的民用IGBT
其次是「開關」,「開關」上的關鍵部件是「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
還是以馬桶衝水為例,就相當於裝上幾十噸水,平時要頂得住高壓,用的時候還要輕輕一拔就能開,難度不小。
英國一家媒體在恭維了一番中國電磁炮發展迅速後表示,這是因為中國收購英國企業Dynex(丹尼斯)電了公司的75%股份而獲得的此項技術。這就有點無恥了,因為收購這事倒是有,丹尼斯也確實有此技術,但僅限於民用鐵路車輛,遠遠達不到軍用標準,而我國所用技術的際研發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第三是材料,由於電流能達到100萬安培,與空氣高速摩擦生熱,所以要求彈丸材料要能抗燒蝕,還要摩擦係數小,導電性好。
因為要承受幾十萬倍於重力的加速度,還要有超高強度,因為要實用化,還得成本足夠低……所以現在並沒有發現合適的材料。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熱管理、製造工藝、高應力循環等一系列難題,使電磁炮距離實用階段還非常遙遠,只是電磁炮高達6000m/s的超高初速、靜音、無後座、全電動(不用額外配發射藥)等優點,依然強烈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實際威力不如弓箭
相比之下,搞出電磁槍就容易多了,在不追求高指標的前提下,用電池加導線,民用級別的開關,你自己都可以造一把。
因為電磁槍只要電路,槍機、抽殼、導氣之類裝置全免,只需電池、線圈,供彈機構、控制電路就夠了。
如這款EMG-01A,是美國兩個電磁槍發燒友——詹森·莫雷(Jason Murray)和大衛·沃斯(David Wirth)搞出來的,外部零件為3D列印,使用8級IGBT模塊開關作為電磁驅動軌道,能全自動發射,射速每秒4發,槍口初速達到45米/秒,槍口動能為4.65焦耳,售價950美元。
這哥倆已經是這方面的老手了,早在10年前,詹森·莫雷就被他自己命名為CG-33的電磁槍,2013年又造出CG-42。2015年大衛·沃斯造出了XPR-1,外形非常科幻。
在他們的網站上,花個幾百美元,合人民幣五六千,就能買到一支電磁槍,可選的規格還不少。因為要賣,所以做工還是比較精細的,看上去也像把槍。
▲要不說這是電磁槍,你會把它們想成什麼?
不過,那些並不為了出售,只為自己好玩的老外,做出來的電磁槍可就五花八門,天馬行空了,什麼樣的都有,有的壓根就不像把槍,而更像是一個模樣奇怪的電器。
老外這些肯定是不如前面解放軍的那種,但正因如此,實現的難度也更小,能在10米內保證有精度就不錯了。
既然電磁槍這麼容易搞出來,那麼它的應前景如何呢?
其實前面已經提到了,個人手工造電磁槍,前提是不追求殺傷力之類的指標,如果按軍用標準來衡量,那麼上面這些統統不行。
而要達到軍用標準,電磁炮面臨的那些難題,電磁槍一樣不少,甚至還更難。
比如說電源的小型化,軍艦的容忍度相對就比較大,能縮到一個艙室那麼大,幾十立方米就算合格了,重點也沒關係。
步兵用的槍,電源大概就得縮到充電寶那麼大才行,還不能太重,導軌也同樣存在大電流燒蝕的問題。
總之,如同傳統槍械一樣,在成本、可靠性、製造工藝解決之前,電磁槍是不可能投入戰場的,所以,路還很長。
不過,任何新東西,都需要一個成長完善的過程。
第一架飛機,只能飛幾十米遠,早期的熱兵器,要幾分鐘才能打一發……
解放軍已經邁出了第一步,相信電磁槍的未來應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