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5式槍族殺傷力遠優於美俄制式步槍(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5日 00:11 來源:
來源:艦船知識網絡版軍備動態
中國95式槍族。從左至右分別是95式班用輕機槍、88式狙擊步槍、95式自動步槍
聲明:本文為《少年科學畫報》雜誌供《新浪軍事》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博然 劉清
實踐證明,我國能特立於兩大政治集團之外推出5.8毫米口徑是十分英明的決擇。在車臣戰爭中,5.45毫米槍族遭到了俄羅斯士兵的指責和冷落,原因是口徑這樣小的彈藥並不適合用於完成許多戰術任務,在遠距離上小口徑彈缺乏足夠的毀傷力。相比之下,美國的5.56毫米口徑槍械境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5.56毫米彈威力不足的問題不斷暴露出來,美軍(特別是特種部隊)對5.56×45毫米彈的終點彈道性能一直不滿意:而我國因選擇5.8毫米口徑為槍彈的設計留出了很大的餘地,不但殺傷性能遠優於5.56毫米和5.45毫米,而且形成了由通用機槍和狙擊步槍組成的小口徑系列,令歐美各國望而興嘆……
中國95式5.8毫米槍族包括步槍、班用機槍和短突擊步槍,步槍、班用機槍於1996年設計定型,1997年首次在駐港部隊中亮相,短突擊步槍於2000年定型。目前95式槍族已經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並屢建功勳,成為我軍主要的輕武器裝備。其中步槍槍重3.3千克(含空彈匣),有效射程400米,初速920米/秒,全槍長746毫米;機槍槍重3.95千克(不含彈鼓),有效射程600米,初速970米/秒,戰鬥射速40/120發/分(單/連),全槍長840毫米;短突擊步槍重2.9千克,有效射程300米,初速790米/秒,全槍長609毫米。
誕生內幕
要了解95槍族的誕生內幕還要從國際上的小口徑發展歷史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盟國的軍用步槍型號雜亂,口徑多種多樣,於是1947~1956年問,北約盟國進行了長達10年的口徑論戰,最終在政治幹預下選擇了美國的7.62×51毫米步槍彈作為北約的制式槍彈,稱為全威力槍彈。而蘇聯則堅持走中間型槍彈的道路,即7.62×39毫米槍彈,並推出了經典的AK47步槍。我國的56式衝鋒鎗和81式槍族都延續了前蘇聯的中間型槍彈之路。
美軍裝備發射7.62×51毫米步槍彈的M14步槍後不久,到了1960年代,又出人預料地推出了5.56毫米M16d,口徑步槍,並在越戰中充分體現了小口徑的優勢。在美軍單方面換裝的情況下,北約各國也都競相研製小口徑步槍及槍彈。與此同時,前蘇聯悄然推出了5.45毫米口徑AK74步槍。最終結果是,美國以5.56毫米口徑統一了北約,前蘇聯以5.45毫米口徑統一了華約。
國際小口徑的發展引起了我國的注意,其實早在美國人剛剛開始研製小口徑步槍的同時,中國的輕武器專家就曾提出過小口徑的問題,並初步認為步槍口徑以5.8毫米為宜。1970年,在中央軍委常規兵器工業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研製我國小口徑步槍的思想。根據這個指導思想,總後裝備部在1971年3月的輕武器科研工作會上確定開始研製我國的小口徑彈/槍系統。隨後一場全國範圍內轟轟烈烈的小口徑步槍論證工作開始了。由於當時正處於文革時期,小口徑論證是在「一窩蜂」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在全國有8個會戰組從事小口徑的論證工作,開始論證的口徑有5種,即5.6毫米、5.8毫米、5.81毫米、5.98毫米和6毫米。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科研工作幾乎處於停滯階段,因此小口徑的論證工作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徘徊之中。
1975年,總後決定成立專門的輕武器科研論證機構,組建了輕武器論證研究所,小口徑步槍的論證工作開始走上正軌。在集合各方論證成果的基礎上,1978年我國第一次提出發展5.8毫米槍彈和槍械及其戰術技術的要求,並於1979年2月被中央軍委以[79]軍字第2號文件批准立項研製,我國由此正式開始了5.8毫米口徑槍械的研製工作。但是,我國應選擇什麼口徑的爭論並沒有停息,軍內外不少人主張仿製美國的5.56毫米口徑或前蘇聯的5.45毫米口徑步槍,認為這樣有利於外貿出口,而且有國外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鑑。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責編: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