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朗
在短短的20天時間內,國內今年引進了兩部有關動物的紀錄片,《帝企鵝日記2:召喚》(March of the Penguins 2: The Call)和《愛貓之城》(Kedi )。一部是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續集,一部是高口碑的典範,但雙雙在市場上遭遇了滑鐵盧。
《帝企鵝日記2:召喚》、《愛貓之城》海報
兩片的票房都極不理想,但到底有多慘呢,可以說是分別創下了動物紀錄片在大陸票房最低的前二,《愛貓之城》以288萬元列倒數第一,《帝企鵝日記2》以488萬(分帳票房450萬)列倒數第二。《愛貓之城》加上《帝企鵝日記2》,票房合計不到800萬元,這一成績甚至低於只有《狂野非洲》(African Safari)一片上映時的2014年。誰能想到,全年票房目標衝擊600億元的2018年,居然是動物紀錄片在中國影史的最差年份,令人噓唏。要知道在剛剛過去的兩年,動物紀錄片分別在《我們誕生在中國》(Born in China)和《地球:神奇的一天》(Earth:One Amazing Day)引領下創造了最好的年景,才沒多久這一類型就在中國跌入了谷底。
《帝企鵝日記》有多輝煌
《帝企鵝日記2:召喚》就有多悽慘
2005年1月26日,由法國電影人呂克·雅蓋籌備12年,拍攝了13月,真實反映帝企鵝在南極生活的紀錄片《帝企鵝日記》在法國上映。帝企鵝靠著強大的意志力,不僅徵服了生存和繁衍環境都極度惡劣的南極,也徵服了欣賞品味刁鑽的法國觀眾。首周末的票房僅落後於當時的奧斯卡獎大熱門《飛行家》,位列第二。之後,法國狂賣三個月,真情打動175萬觀眾,最後法國票房達到了驚人的1200萬美元。
《帝企鵝日記》
同年4月9日,《帝企鵝日記》亮相北京,入圍2005年法國電影展映,受到先睹為快的中國觀眾的熱捧。6月25日,華納兄弟將《帝企鵝日記》帶到北美。先是以4家影院進行小規模上映,首周末位列票房榜的第28位,隨著口碑的發酵,影片不斷加館,到上映的第八個周末,也就是8月5號-8月7號,票房竄到票房榜的第六位。《帝企鵝日記》最終在北美砍下7744萬美元。8月12日,《帝企鵝日記》在中國全面上映,何炅、陶紅和胡靜分別為片中的企鵝爸爸、媽媽和小企鵝配音,票房達到950萬元。
《帝企鵝日記》的全球票房高達1.27億美元,而其製作成本僅為800萬美元。《帝企鵝日記》創造的自然片票房紀錄,至今未被打破。《帝企鵝日記》在收割獎項方面亦是勢如破竹,其中最重要的是擊敗《達爾文的惡夢》、《安然:房間裡最聰明的人》等強片,勇奪第78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帝企鵝日記》的大獲成功一方面令之前在動物紀錄片領域獨霸一方的BBC蠢蠢欲動,另一方面也讓擁有無數未成年觀眾的迪士尼產生了重新部署自然片的想法。
《帝企鵝日記2》
當然也許正是《帝企鵝日記》的太成功,才催生了《帝企鵝日記2》。呂克·雅蓋率領原班人馬重返南極,用4K格式又重新拍了一遍《帝企鵝日記》。影片的拍攝技術是得到了全面升級,特別是無人飛行器和水下攝影機的使用也確實為電影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視角和更多的細節,但這部續集也僅此而已。12年後,觀眾看《帝企鵝日記2》差不多就是相當於又重新看了一遍《帝企鵝日記》,差別不大。而且三人配音換成了單人旁白,代入感反而降低了。
《帝企鵝日記2》同樣率先是於2017年2月15日在法國上映,但開畫第一周僅列票房榜的第14位,最後票房僅142萬美元,比第一集少了1000多萬。儘管迪士尼是出品方之一,但影片並沒有獲得在北美的上映機會。
《帝企鵝日記2》也沒有在上映年來到中國,而是比法國晚了一年半。影片也沒有像前集一樣擠進暑期檔,而是處在了開學季才上映。儘管在中國的宣傳時,影片處處不忘打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帝企鵝日記》的續集」的旗號,但很多觀眾還是對這部電影充滿了陌生感。不僅原有的配音演員何炅、陶紅和胡靜沒有再回來,《帝企鵝日記2》也沒有啟用別的明星來擔任旁白。張歆藝只是給《帝企鵝日記2》的預告片配音,江一燕也只是給同名推廣曲獻唱,她倆其實和正片毫無關係。
《帝企鵝日記2》由長影譯製片廠完成譯配工作,但市面上極少能見到配音版,國內也沒有播映由摩根·弗裡曼擔任旁白的英語版,而是朗貝爾·維爾森的法語版。《帝企鵝日記2》在中國的目標觀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少兒觀眾,沒有漢語也沒有英語,這批觀眾很多都選擇了早早退場。《帝企鵝日記2》的全球票房還不到221萬美元,比第一集少了一個多億。《帝企鵝日記》好不容易攢的人品,就這樣都被2給敗光了。
動物紀錄片是中國電影市場不可或缺的類型
感動、震撼,每一幀都是美到哭,除了大量觀眾肉眼無法捕捉到的大自然畫面,還聚焦弱者在大自然下的頑強命運的動物紀錄片更是家庭片、冒險片和勵志片,這一精神內涵能夠引起觀眾的廣泛共鳴。自《帝企鵝日記》引進之後,中國觀眾也喜歡上了這一類型的紀錄片。
時隔五年之後,英國製作的《深海探奇》(OceanWorld 3D)成為第二部在國內上映的動物紀錄片。儘管沒有國內明星參與配音,但隨著2010年3D時代的開啟,加上上映日7月30號身處暑期檔,該片在中國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2153萬元。另外,《深海探奇》也是第一部在國內上映的有迪士尼自然身影的動物紀錄片。
2011年8月12日,影史最貴的動物紀錄片《海洋》(Oceans)登陸中國院線。這部耗資8000萬美元的大製作,是《遷徙的鳥》的導演兼製作人雅克·貝漢帶給中國觀眾的第一部動物紀錄片,姜文擔任旁白。影片以2689萬元的票房刷新了當時動物紀錄片在中國的紀錄。但之後動物紀錄片的引進又被隔斷了三年,還第一次被擠出了暑期檔。劉歡夫婦配音的《狂野非洲》(African Safari)於2014年11月7日上映,票房865萬元,不算很理想。2015年的《亞馬遜萌猴奇遇記》(Amazonia)依舊被排除在了暑期檔之外,9月4日上映換來的是1550萬元的票房,成績一般。
2016年,中國第一次出現一年有兩部動物紀錄片上映,《我們誕生在中國》(Born in China) 和《地球四季》(Les Saisons)。《我們誕生在中國》是中國影史裡程碑式的一部作品,由陸川執導,周迅擔任解說,全程在中國取景,中、美、英三國聯合拍攝,SMG尚世影業、迪士尼自然和北京環球藝動影業聯合出品。《我們誕生在中國》算是部國產片,並率先於8月12日在中國上映,比北美早了大半年。《我們誕生在中國》在中國的票房是6665萬元,僅次於北美的1387萬美元,全球第二。不過這一數字還是輕鬆打破了《海洋》的紀錄,並保持至今。雅克·貝漢來華的第二部動物紀錄片《地球四季》沒能延續《海洋》的好運,儘管繼姜文之後再邀黃曉明獻聲,但9月27日上映確實阻礙了很多學生觀眾,慘澹的497萬元票房創造了當時動物紀錄片的最低紀錄。
英國和中國的合拍片《地球:神奇的一天》(Earth:One Amazing Day)於2017年8月11日登陸中國,幾乎是《我們誕生在中國》的翻版。該片是自2015年3月中英兩國籤署合拍片協議後的第一部中英合拍電影,由BBC地球影業和SMG尚世影業共同出品,中方主要的主創人員包括導演範立欣、作曲家陳琨、旁白編劇嚴歌苓和旁白成龍四人。《地球:神奇的一天》去了包括中國在內的22個國家,中國的動物代表是大熊貓、白頭葉猴和丹頂鶴。《地球:神奇的一天》在中國的票房是4777萬元,位列全球第一。
2018年9月22日上映的土耳其喵片《愛貓之城》幾乎複製了《地球四季》的失敗。原名《伊斯坦堡的貓》的該片是《時代》周刊的2017年十佳電影之一,豆瓣評分有8.4分,雖是口碑之作但終歸是部老片,還沒有中國明星擔任解說。寫給街貓的情書沒能喚起中國觀眾的興趣,《愛貓之城》刷新了動物紀錄片在中國最低票房的紀錄。
雖然動物紀錄片在中國電影市場起起伏伏,但這一類型基本被法國、英國和美國把持,而一直被完全自主的國產片所忽略。在有關吃吃喝喝的中國紀錄片大行其道的時代,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動物紀錄片這一類型的電影,需要用我們的方式提醒全世界的觀眾這個地球的主人除了我們人類還有包括中國動物在內的其它很多動物們。
獨家稿件,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