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林湘自殺的消息被證實的時候,和她同為頂級流量明星的徐陵感慨地對經紀人說:
世人只知道我們的光鮮,卻不知道對我們來說,活著就像繃緊的弦,斷與不斷,就在一念之間。
《怪你過分美麗》大結局了,因為高以翔的遺作而點開,因為認真搞事業的莫向晚留下來,結果,讓我意難平的卻是林湘。
這部劇名取自張國榮同名歌曲的以娛樂圈經紀人為主題的行業劇,秦嵐飾演的莫向晚是絕對的主角,但是,劇中青年演員郭曉婷飾演的林湘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經紀人所處的娛樂圈,主角就是明星,林湘自然是其中代表。其次,為了凸顯莫向晚的才幹,劇中也設計了許多危急時刻,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林湘的。特別是林湘的死,更突出了有莫向晚這樣的經紀人是多麼重要。最後,林湘的兩次自殺可以說貫穿始終,讓整部劇首尾呼應,也是劇集最高潮的部分。
具體到林湘這個角色,可以作為當今娛樂圈明星的一個縮影。
在2020年的娛樂圈,對於流量明星,特別是頂級流量有著諸多的爭議。不論是媒體、粉絲、還是輿論場,甚至是專家,各方都紛紛下場,作了多方位的解讀。但是,我覺得唯獨有一個維度是缺失的,那就是關註明星群體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內心的需求。
因此,讀懂了林湘,也就讀懂了許多明星,並且也讓我們知道應該如何對待他們。
當然對於和林湘有一樣的家庭和現實處境的人來說,也許她的故事也能給你一些啟發。
1 臉譜化的第一印象
林湘給人的第一印象其實並不好。
她小孩子脾氣,而且愛吃醋。一不高興就寫在臉上,喜歡撅著個嘴,並不討喜。
另外,相比較而言,她也沒什麼演技,大部分時候是「本色出演」。在許多公眾場合也愛甩臉色,甚至對前輩演員,也不是很尊重。
高以翔飾演的莫北對她有一個非常精準的定語叫「作」。
說實在,剛開始看的那幾集,我也挺心煩這個人。心想:就這樣的人還能收穫很多的粉絲,這樣的人還能做頂級明星,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也就秦嵐飾演的莫向晚會對她百依百順,總是在將就著她,為她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在許多人心中,不少的娛樂明星個人形象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通過各種媒體或自媒體的描繪,他們大多也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然而,直到她的命運走向死亡,我回過頭去,一集又一集復看林湘的戲份,才發現她的內心世界其實遠比這種粗略認識要複雜得多:
2 以親情之名的控制
先來說說她的家庭。
劇中,她的家人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出現過。每一次都是通過和父親的電話,來展示和家庭的關係。
第一通電話是第一集的時候,她在前往頒獎典禮的路上,那晚她很有可能獲得最佳女演員,這時候她接到了父親的電話。
一般來說,像這種情況,父親總是打電話來預祝女兒,或者給她打氣,讓她寬心。
但是,這位父親馬上就提出了一個要求,為了慶祝女兒獲獎,請女兒匯款30萬給他。
我沒說錯,女兒獲獎,本應該是父母替女兒慶祝,卻是讓女兒把錢給他,作為「獎勵」。
掛了電話之後,林湘看了眼車窗外為她鼓勁的粉絲們,神情卻非常落寞。
父親第二次出現,是她同時要接拍兩部戲的時候。
有很多明星都是連軸轉的工作,劇中通過林湘這個人物,把明星工作飽和這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同時要在兩個片場跑來跑去,她很難睡個好覺,把身體的狀態也弄得非常糟糕,甚至有時候還需要通過藥物來強打精神。站在娛樂圈外的我們,會認為這就是為了多賺點錢。
只有莫向晚覺察到了什麼,因為這已經是超出正常工作範疇的辛苦了。她問了林湘一句話:是不是父親又問你要錢了。
林湘沒有回答,我認為是默認了。
當我們羨慕藝人比較高收入的同時,可能很難去想像,或許他們如此疲於奔命,是不是有言不由衷的苦衷。
當然,這些壓力不見得來源家庭,也可能來源於所在的公司。就像林湘要去接兩部劇,實際上公司也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真正關心她健康的只有莫向晚,她覺得以林湘的身體,同時接這兩部戲,會吃不消。可是,林湘考慮到家中的實際情況,並沒有同意。事實上,拍攝劇確實加重了她的病情,為她日後走向自殺,埋下了引線。
父親第三次出現,是林湘因為過勞在醫院打點滴。
這位父親同樣也沒有關心女兒到底在幹什麼、工作累不累,一開口就說,自己以她的名義開了一家火鍋店,並且請她來為火鍋店站臺,增長人氣。
這一次林湘有一點點生氣了,就說幹嘛要打著我的名義。但是對於父親站臺的請求,倒沒有拒絕,依然回答說,看之後工作沒有那麼忙的時候再說。
雖然著墨不多,但是一個把女兒當作搖錢樹,更關注女兒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利益的父親形象,已經刻畫得非常生動了。
因此,像她這樣的人,很難在親情中感受到真正的愛,父母只是「以親情之名控制我」,只是想從她的成名之路上撈取好處罷了。
3 以愛情之名的控制
林湘另一個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她的「戀愛腦」。
她與同為頂級藝人的羅風本是戀人,但後來羅風提出分手後,她卻不依不饒,她的第一次自殺,其實就是為了羅風。
有不少明星也有令大眾瞠目結舌的戀愛史,很多人搞不清楚,他們為什麼放著好好的事業不去經營,卻要在感情世界裡撞得頭破血流。
不過,當你了解林湘的身世,倒不會覺得她對於感情有比較多的期許,是一件多麼不可理喻的事情。因為很難從親人那邊獲得真摯的愛和關懷,所以成年之後,要麼永遠不相信他人,要麼急忙在兩性關係中尋求情感的填補。
親情和愛情,在有很多維度上是相似的。它們都提供一種叫「無條件關愛」的情感養分:我愛你,我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
她跟羅風的感情也是這麼開始的。
跟羅風演對手戲的時候。因為她太累了,所以邊拍攝,邊站著趴在羅風的身上睡著了。羅風沒有叫醒她,而是叫人拿著一件衣服幫她披上,就這樣讓她依靠。
就是這樣一個溫情的舉動,打動了林湘。很多年以後,當她正式與羅風告別的時候表示,自己從那一刻開始愛上了羅風。
他們兩個人也曾有過甜蜜的時光,然而他們兩個人的走向卻是悲劇的。悲劇既有林湘的原因,也有羅風的原因。
我們先說林湘。林湘所處的家庭環境,讓她對於感情有著強烈的不安感。一方面,為了留住這段關係,她可以為對方做一切。另一方面,因為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她也會緊緊地抓住對方。她從最初不準羅風有吻戲,到不準他有感情線,最後連女主角也必須是她,便說明了一切。然而,正是這種控制,讓羅風透不過氣,越是如此,越是想逃開她。
再來說羅風。羅風對林湘應該是有過感情的,但是到後面,這段關係對他來說,更多是一種付出情感換取好處的交易。他之所以翻紅,是因為和林湘組成熒幕「情侶」。而他之所以能夠和林湘合拍作品,也是因為林湘的幫助,是林湘希望能夠幫他一把。而那個時候,羅風就表示,假設有一個人能拿大獎,他們就公開關係,並且結婚。
然而,作品拍了,大獎拿了,翻紅了,羅風卻跟她分手了。事實上,羅風利用林湘感情,獲取了很多利益,從上時尚雜誌封面,到代言男裝等,不一而足。
為了挽回戀情,林湘再次使用了自己慣用的控制手段,即主動和羅風再次作為熒幕情侶,搭檔拍攝《擁抱我》。在她看來,這部作品跟現實中他們的感情是很相似的。
這部戲中戲的結局,原本是男女主角的婚禮。然而,林湘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另一個結局:
她在戲中向羅風飾演的角色表示:
我不想嫁給你,因為我愛你。
她發現,自己在這段關係中,過於卑微,總是在付出和包容,如果繼續再嫁給他,是對自己愛情的踐踏,所以她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當愛情變質,愛情也可以成為控制對方的一種方式。林湘意識到,其實自己又進入了那個自己把對方當做最重要的人,但是別人只是把自己當做「工具」的關係模式中,別人「愛」她,只是因為她可以提供對方所需要的。
這和父母與自己的那種畸形關係,又有什麼差別?
娛樂圈裡,類似的新聞也屢見不鮮。劇中的羅風雖然利用了林湘,但是他也被劇中另一個明星範美利用,炒作花邊新聞。許多娛樂圈的戀情曝光,其實和愛情已經沒什麼關係,就是一種以愛情為名義的控制和索取。
4 以事業為名的控制
既然親情、愛情都不太順利,就認認真真搞事業吧。
對於林湘而言,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父母替賺錢,是為了給男友鋪花路,本來是「工具性」的,你不能要求他們對工作有太高的企圖心。
直到對這些情感需求已經漸漸失去希望,他們才會把生活的重心放到更疏離一些的關係中,比如職場。
她發現了一部話劇,希望把這部話劇演好。一來,是這部話劇的主角跟她的命運很相近。二來,她也希望可以磨練演技,讓自己的事業可以更有依靠。當然,她好像也只有舞臺還可以自己做主了。
但是,身處娛樂公司,還有很多身不由己。作為頂級流量,她也是公司的搖錢樹,當她婉拒出演低劣的影視作品,希望專心演出這幕話劇的時候,老總對她說:
你要是半年時間都在搗騰話劇,沒有了熱搜,那你跟自殺又有什麼區別。
他揭示了娛樂圈行業殘酷的真相,對於明星而言,沒有話題,沒有曝光,那就是社會性的死亡。當然,我認為,這種「死亡」,僅僅是指藝人能否帶來經濟價值,如果把她當做一個人看待,就不會這麼說。
可是,這個眼中只有經濟利益的老總,只看到了她的「工具屬性」。於是,當林湘不滿意公司的運作,準備離開的時候,老總開始了反向操作。他鼓動了一些營銷號來打壓林湘,批評她的演技,試圖以這種方式操控她。這一切一切,包括要接什麼戲,要走什麼路子,全部是一種營銷的策略。
這大概也是許多人觀察明星採用的維度,就是把他們當做一個商品在看待。那些經常對明星群體發表「惡評」的人,也把他們當做一個沒有情感的商品,是自己在完成的指標,絲毫不考慮你評價的對象,其實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當他們被當做一個商品去壓榨,從獲得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索取的時候,何嘗他們不是被以事業的名義牢牢地控制了呢?
多少讓人有些唏噓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主演高以翔的最終命運,某種程度上和林湘勞碌的狀態,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一想到這裡,就不免悲從中來。
5 以粉絲之名的控制
對於明星而言,其實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對象,那就是粉絲和輿論。
我之所以把粉絲和輿論放在一起提,是因為粉絲很多時候是創造明星正向輿論的主體,但同時他們也很容易轉而變成製造負面輿論的群體。甚至有時候,粉絲心中的正向輿論,會成為別人眼中的負面輿論。
劇中,以林湘「粉頭」田蜜為代表的粉絲,生動演繹了新聞裡曾經報導過的粉絲瘋狂行為,比如在高速路上追車,還有打探隱私等等。
粉絲愛他們嗎?
當然是愛的,他們為自己的偶像傾注了大量的金錢、時間,同時還有很多情感。另外,也在他們身上投注了很多的理想化,也就是他們心中幻想的完美形象,他們會認為就應該是明星擁有的。因此,一切不利於明星的,可能都是別人幹的。
但是這種愛也會讓人產生一種窒息感。
雖然他們不同於之前提到的親情、愛情、工作關係,非常明目張胆地向林湘本人索取,而且看起來是一味地不計較地付出,但是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和林湘對待羅風那樣,通過這種付出,實現了一種向對方索取的權利:我好像有權利控制你按照我所期待的方式生活、交友、工作。
因為這種理想化和控制的需要,他們不會想到同時接拍兩部戲,可能是藝人自己捉襟見肘,所以他們認定就是經紀人的壓榨。甚至連他爸爸開火鍋店,也認定就是經紀人在唆擺,不會考慮可能是她的家庭情況比較複雜。
所以,他們自以為聰明地把莫向晚打倒,好像這樣她們的林湘就能獲得解放。
林湘其實非常清楚,自己的身邊只有莫向晚才是真正關心她的人。但是,她也不敢站出來替她說話。因為她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窘境,那就是她站出來的話,意味著自己在跟自己的粉絲對著幹。
在現實的娛樂圈,我們也看到許多類似的例子,一些瘋狂的粉絲動輒可以左右明星拍哪部戲,和什麼樣的人戀愛等。
在很多人心中,表面看起來,好像明星是一個能夠影響那麼多粉絲的人,但在現實格局中,其實這麼多粉絲也在影響著她、操控著她。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愛和關心,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一種控制,讓他們左右為難。
對於林湘,親情、愛情、工作、粉絲,這4個維度的重要關係,就像四條線一般,而她則是那個被提線的木偶,被牢牢地綁住了。
現實中這樣的「提線木偶」,其實也並非少見。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也陷入到父母對自己以愛之名的掌控中,他們和林湘的處境是極其相似的,作為本來應該提供給他們愛的父母,卻以親情關係向他們瘋狂索取,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情感勒索。
當然,有不少人的感情生活,恐怕也陷入到一場以愛情為名的交易之中。
有多少人在工作中,也被人當做機器人一般,並沒有多少人在意你的健康如何。
普通人沒有粉絲,不過我們也需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因此,我們也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也希望自己能夠在別人心中有一個好名聲。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也在和別人進行一場「交易」,通過呈現對方更希望我們做的,為了獲得別人尊重。
6 林湘之死
現在,我們再來解讀林湘的「作」。
我理解林湘的「作」,其實是為了對抗她在現實生活中那個「牽線木偶」的位置。林湘看起來是個頂級女演員,享受萬千寵愛,可是她真正能夠自主的空間卻非常有限。比如:和經紀人、身邊的助理髮發脾氣。在片場,利用她作為女一號的權利,對其他小演員發發脾氣。我認為,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是她試圖打破控制的一種方式,也是在用「作」告訴別人:不要以為我會如此乖巧聽你們的擺布。
不過,有些悲哀的是,別人之所以願意忍受她如此,也是為了能夠從她那邊獲取自己想要的利益。所以,說到底,看起來是她在控制,其實還是別人在操控她。
林湘不是沒有努力去打破這種束縛,自己掌握自己命運,她堅持排演話劇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話劇裡有一句她喜歡的臺詞:
「我和死神有過一次約定,生命必須屬於我自己,如果不能按照我的意願生活,那我寧願死。」
她似乎在作最後的掙扎。
在排這部話劇的時候,同時發生了幾件事:
第一,來自親情:父親又給她打電話了,告訴她火鍋店開砸了,又提出要200萬,希望能開個奶茶店。
這次她發飆了,直接告訴對方,「我不是提款機」,不要每次打電話過來都是談錢。
這是她反抗親情之名控制的重要一步——不過,與親人斷絕了往來,對一個人來說,也是重大的喪失,雖然可以不被控制,但是也失去了重要的情感支持。
第二,來自愛情。她終於發現羅風在跟自己徹底分手之前,就和別人暗通款曲。
她對於愛情已經不抱希望了,也終於可以不被愛情所糾纏——不過,這種反抗愛情之名控制的方式,同樣也是重大的喪失。
第三,來自工作。她準備跳槽到莫向晚新開的公司。
這是她反抗公司控制的重要一步——不過,公司處處掣肘,想擺脫這種操控也沒有這麼容易。這不,公司馬上就操控輿論,準備用「惡評」來否定她的個人價值。
第四,來自粉絲。粉絲來話劇首演捧場,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路,把話劇現場變成了演唱會、粉絲見面會,把劇場弄得喧鬧無比。她終於對粉絲髮飆,並且大聲喊出她的心聲:
「我不需要你們的應援,你們根本就是在毀我!」
這是她反抗粉絲控制的重要一步——不過,粉絲也不是好惹的,「粉頭」帶著一大幫的人中場離開,讓這部話劇首演就搞砸了。
而這齣話劇,恰恰是林湘籌備已久,試圖從她一直被人掌控的命運中奪回自己的孤注一擲!
是的,她的努力失敗了。所以她踐行了諾言,「寧願死」。
這大概也是她最後自己能夠控制的東西了。
這個頂級流量明星之死,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7 一個一直被忽略觀察明星群體的視角
長期以來,對於明星群體,有幾種觀察的視角:
我們關注他們有多少粉絲,會關注他們作品的播放量。這是以數據在看人。
我們也關注他們的「帶貨量」,他們來自什麼樣的公司,公司的背後有怎樣的資本。這是以金錢在看人。
我們也會去關注他們的粉絲在做些什麼,有沒有做一些奇葩的事情,特別是那些追星和飯圈行為,並以這種方式來反觀明星。這是以其身邊人在看人。
這些視角都沒有什麼錯,有些人還能把他們寫成調研報告。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缺失的,那就是:
褪去他作為明星、歌手、演員、藝人、流量的身份,他其實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有自己的情感需要,需要得到來自親人的關心和關愛。這跟他是不是一個明星沒有關係。
他需要有自己的情感生活,這和他是不是一個明星也沒有關係。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簡單的邏輯,很多人還真不能夠接受。
一旦明星談了戀愛了,家裡發生一些事情,似乎就成了眾人唾棄的對象。
他也需要休息,有很多粉絲倒是挺心疼的。但是,你們不知道的是,他背後的運作體系卻不能答應,這種職場環境,並不把他們當做人看。這大概是許多人和明星可以形成共鳴之處,許多人在工作場合也被當做了一臺機器。
沒人關心我們的健康,我們累不累。甚至有時候。對我們累不累的關心,背後的意思卻是,如果你不累了,就趕快幹活吧。你休息夠了,就趕快幹活吧。他們特別喜歡用你不夠「敬業」來綁架你。
對於那些喜歡他們的人來說,比如粉絲,當然你們對他的愛是很重要的,但是這種愛有很多時候又是自私的。有時候看不清到底誰才是正主,你們以愛的名義為對方做了很多的主,你們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什麼才是對他是好的。在這個層面上,其實你們也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人格完整的人來看待。因此,即便你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最終導致的結果卻有可能對他並不有利。
不僅是明星。
在人際關係中,把對方當做人看待,本應天經地義,但是在很多時候,恰恰是被忽略的。
父母因為不把子女當做人,而是自己的「工具」,所以不尊重他們的想法,總是想著擺布對方的生活。
戀人因為不把另一半當做人,而是自己的「工具」,所以也不在意他們的想法,總是想著讓對方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老闆也因為不把員工當做人,而是自己的「工具」,所以996、加班有理,以及一系列類似的決策,沒有任何猶豫地推行著。
因為沒有人的視角,所以才會陷入到操縱模式之中。
當然,會堅持用這種觀點來看待的人,大概自己也不太尊重自己的作為人的價值,可能也是被某些自己也不知道的力量所操控的個體。
因此,如果我們不希望有下一個林湘,還是要回歸到把人當做人來看待,不要試圖去操控他們。
8 最後談談莫向晚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更加理解編劇創設莫向晚這個角色的深意。
莫向晚作為經紀人和林湘等藝人的關係,與其他人不同,她是真正在把對方當做人去關愛的。
很多人欣賞她的雷厲風行,不過我覺得這一點可能比她業務上的殺伐決斷要重要得多。
我僅以她對另外三個藝人的小片段說明之。
袁成傑飾演的宋謙是一個話劇演員,參演電視劇的時候,因為想敬業地發揮,自己親自上場做危險動作,結果出了意外。公司決定從商業利益角度把他放棄,讓他一個人承擔巨額賠款,莫向晚努力為其爭取,並且用自己的股份來抵償,最後幫助他走出困境。
惠英紅飾演的阮荔華是曾經的影后,但是已經過氣,因為丈夫欠下巨額款項,她不得不復出拍片。莫向晚幫助她解決背負巨額款項的問題,同時也在努力幫她以更符合她年齡階層的情況復出。她為了給阮荔華選一個靠譜的角色熬了通宵,為了勸不甘心做配角的阮荔華接演配角,她沒有屈服於她,替她做了主。
王子異飾演的徐陵因為個人前途,要離開她所在的經紀公司,她選擇揭露徐陵的「黑歷史」。其實是考慮到徐陵作為明星,一直被人拿著這個「不定時炸彈」,受制於人,所以她選擇在臨別的時候,幫他拆除這個炸彈。最後,她成功地幫他「洗白」,解決了這個大麻煩。
上面這些說明了什麼?
她首先把他們都當做了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認真地關心。有些他們自己都沒有考慮到的,也為他們考慮到了。
她也尊重他們的家庭生活,了解他們的苦處。
她真正尊重他們的工作價值,努力地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活。
這就是人性的視角。
希望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能有一個這樣的莫向晚。
令人遺憾的是,林湘沒有這個機會了。
作者 | 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3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