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續集電影都不如第一部成功,《釜山行2》顯然也沒能打破這個定律。
雖然這部備受期待的喪屍大片在韓國上映首日的觀影人次突破35萬,超過了李秉憲主演的《部長們》,刷新了韓國院線2020年首映日開場紀錄。但該片目前在韓國的大眾評分為8.65,媒體、影評人評分6.14,網友評分6.48,簡單來說,就是口碑比孔劉主演的第一部一落千丈。
而在國內豆瓣上,目前有八百多位觀眾為影片打了7.4分。
而《釜山行1》豆瓣有80多萬人評分,8.5分,進入豆瓣Top250,排155位。
通過某種方式看過這部影片之後,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導演和編劇延尚昊在靈感不足的情況下,旨在用各種視聽手段營造緊張的氛圍,帶著觀眾去迎接了一部精心拍攝的末日版《速度與激情》。
如果你心態開放,願意把看電影當作一次和導演共同冒險的旅程,或者只是享受一場殺掉115分鐘的輕鬆觀影,而不是把它和第一部放在一起比,那就值得為它買一張票。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憑藉映前在韓國超乎想像的預售率,以及在全球巨大的聲勢,影片還是可能拿下不錯的票房,甚至可能在《信條》和《花木蘭》這樣的重量級大片上映前,制霸全球票房。不和第一部放一起比的話,影片的收益也許還是不錯。
只是有一個問題:你沒法不把《釜山行2》和《釜山行》放一起比。
《釜山行2》口碑為什麼撲了?最聰明的喪屍電影泯然眾人矣?
我相信每一位影視作品的導演都有自己的野心,比如《釜山行》導演很早就透露《釜山行2:半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釜山行》的續集,因為沒有延續前作的劇情,上一部孔劉、鄭有美、馬東錫等主演的角色也不會回歸,只是故事發生在同個宇宙中。
這種做法顯然不是為了割韭菜,因為最合理的割韭菜手法就是複製上一部的套路和陣容,另起爐灶代表著野心與努力,但努力和成功從來不會劃等號。
從故事上看,《釜山行2》發生在第一部故事4年後,由於當年只有少部分韓國人逃了出來,大部分人都被困在了那個感染半島,不是變成喪屍,就是艱難求生。
而消滅不了喪屍的人類也漸漸接受了喪屍存在的世界,結果就是迎來了後末日時代。
姜棟元飾演的男主一開始是個失去親人的軍人,但為了開始新的生活,受黑幫委派回到半島做任務,結果卻遇到了李貞賢等生還者,最後完全棄噁心從善,和黑化了的631部隊對戰,帶生還者逃出升天。
從故事大綱聰明的觀眾就能感受到,一直以來以充滿奇思妙想而著稱的延相昊開始出現創意枯竭了。
如果說第一部《釜山行》是一部極其聰明的喪屍電影,那麼《釜山行》最大的缺點並不是被拍成了爛片,而是太過平庸了。
《釜山行》當年為什麼火遍全球?不僅因為導演選擇了一個列車的密閉空間,更因為他往喪屍片這個傳統類型裡加入了許多韓國電影獨有的元素,比如視人命如草芥的政治家、韓國電影的溫情以及馬東錫為代表的彪悍大叔等等。
影片一開始是驚悚片的設定,然後就是各種列車上被咬各種逃亡,可是進入故事的後半段,卻完全變成了動作爽片,孔劉和馬東錫幾個角色如闖關一樣一節車廂接著一節車廂的大戰喪屍那幾段戲,幾乎是當年最令人熱血沸騰的動作段落。
而在燃過以後,電影又以一個自我犧牲的煽情段落結尾,孔劉那抹喪屍的微笑完成了全片的升華。
從技術角度看,《釜山行》並沒有超過任何一部好萊塢同類型喪屍大片,甚至也沒比《行屍走肉》這樣的美劇強多少,可它的每個段落都如此精準,恰好比平庸之作優秀一點點,就是這一點點加起來,令它成為了轟動全球的大片。
然而到了《釜山行2》,投資更大了、場面更大了,故事卻變淡了,從頭到尾都是主角嘗試逃離半島這種常規喪屍片劇情。就連動作場面也沒第一部好看,整部電影不如第一部緊張、驚悚,也不夠燃。
從劇情結構和場面來看,主創空有拍成一部末世喪屍災難片的野心,但卻缺乏與野心匹配的執行力,結果是人物淪為了主題的工具人,完整性格會因為任務設定而扁平化,服務於劇情需要。
結果就是第一部的感動也沒了。
第一部煽情設定本身略顯老套,勝在講故事的節奏感把控到位。加上一群演員的表演實在給力,因此堪稱最感人的喪屍片,但當導演又想要延續第一部煽情大結局的拍法,卻缺乏合理鋪墊,結果只能硬煽情,甚至為了煽情放棄了起碼的邏輯與劇情節奏,結果是觀眾的評價南轅北轍——第一部很淚目,第二部看得很累。
《釜山行2》的口碑評價會讓人想起拍《葉問4》導演葉偉信說過的一句話:「《葉問》系列肯定不會再拍下去了,就算是有人叫我拍我都不拍,我覺得沒有故事可以拍了。」
延相昊導演的問題是,他也許主觀上沒打算恰爛錢,還覺得有故事可以拍,但實際上真的已經沒有故事可以拍了。
如果導演沒在第一部「殺死」孔劉,《釜山行2》有救嗎?
肯定有人會問,是因為孔劉不演了,續集就扛不住了嗎?
實際上延相昊導演自己都提到過,當初完全沒想到中等成本製作的《釜山行》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這才下狠手將主演全部寫死。後來很後悔把孔劉的角色寫死。
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劉退出續集,的確對影片有影響。
一是最直接的票房層面,雖然這一部的主演姜棟元也是不折不扣的實力派演員,曾獲得韓國電影評論家協會影帝,並拿到了韓國電影大鐘獎的影帝提名,在韓國也是票房保障。
可是孔劉除了資深的票房號召力,還有第一部角色魅力的加成,所以如果續集孔劉能夠回歸,票房成績應該會更好。
更重要的是創作上.雖然很多人認為孔劉角色上一部的犧牲充滿光彩,但即使上一部孔劉不犧牲,電影一樣會取得巨大成功,可是續集失去了孔劉,實際上就失去了劇情的延續性,事實證明導演果然就沒更好的故事講了。
如果孔劉的角色活到第二部,還可能把第一部其他角色也帶幾個回來,那麼第二部的故事至少不會像現在這麼呆板。
所以「失去」孔劉對《釜山行2》的確是重大損失。
可是換個角度想,假設孔劉真的回歸了,《釜山行2》就穩贏了嗎?也不是。
第二部口碑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水面之上的故事和人物太過單薄,同時也失去了第一部的特色。
比如姜棟元的角色,從頭到尾都在打打打,作為主角,不僅沒有上一部孔劉,馬東錫、鄭有美的角色深度,甚至角色複雜性還比不上第一部的大反派金義城。
假設導演再拍孔劉,也很難完成這個角色從一開始的自私與自保,到最後的救贖與犧牲的一系列設計了,如果只讓這個角色作為配角,主角還是姜棟元的角色,也是於事無補。
至於第二部的李貞賢、權海驍等幾個角色,包括片中的幾個反派,也都非常工具人化,因為故事實在太簡單,包括本片最新的設計,那個人與喪屍的鬥獸場,也是喪屍片的老套路了,再好的演員,無戲可演也很難發揮。
更不可能複製上一部壯漢馬東錫一戰成名,從金牌綠葉變成準一線動作明星的路徑了。
說到底,還是影片的創作力已經用盡了,即使孔劉回歸,也很難力挽狂瀾,因為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終究是影片的編劇和導演——延相昊。
《釜山行2》可能成為近期全球最賣座新片,可應該達不到第一部的票房了
最後一個問題是:《釜山行2》還能創造第一部那樣的票房神話嗎?
回想2016年7月,當《釜山行》第一次亮相坎城時,就收穫了無數好評,接連斬獲了第20屆加拿大奇幻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37屆青龍電影獎最高觀影人數獎等諸多獎項,並以1280738人次的單日觀影記錄創造了韓國影視界的記錄。最終拿下了931億韓元的總票房,也就是7736萬美元。
《釜山行2:半島》的成本約為《釜山行》800萬美元成本的兩倍,目前票房聲勢不俗,並且已將發行版權賣給美國、英國、法國、拉美、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15個國家及地區,在當下全球上映新片不多的情況下,甚至可能衝擊全球票房冠軍。
但影片面臨的最大隱患是口碑如果進一步坍塌,還能留住的觀眾有多少,尤其是在疫情依然嚴峻的當下。
可作參考的是延相昊導演的上一部電影——《念力》。
這部2018年上映、集合了柳承龍、沈恩京等明星的超自然題材科幻片首日上映就取得了26萬觀影人次的高票房,但該片NAVER上的觀眾評分為7.02,甚至有16%觀眾打出了1、2分的成績,有影迷吐槽說「「如果能擁有主人公的超能力的話,要把去看這部電影的觀眾送回家」。
最終影片票房在低口碑影響下被腰斬,觀影人次停留在98萬,沒能突破100萬,票房可以用慘敗來形容,延相昊被認為由此在韓國影壇從神壇跌落。
當年韓國媒體提出的計算公式是:柳承龍《七號房間的禮物》+沈恩京《奇怪的她》+延相昊《釜山行》=3200萬觀影人次。而柳承龍+沈恩京+延相昊=98萬觀影人次。
現在看來《釜山行2》的口碑無論如何也比《念力》強,可是一旦將預售票房存量耗盡,接下來影片相對平平的口碑能夠帶來多少票房增量就難以預測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釜山行2》未來的票房前景顯然並不樂觀。
而一旦影片票房真的出現大幅度滑坡,那就註定成為2020年韓國影壇一則經典案例:流量思維靠不住了,如何收穫口碑,才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一個異軍突起的IP,《釜山行》是依靠觀眾的支持才迅速崛起,如果離觀眾越來越遠,恐怕最終還是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觀眾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影壇永遠適用,無論疫情是否消退。
而觀眾除了需要孔劉,首先需要的還是一個好故事,然後是良好的工業標準。《釜山行2》依然達到了良好的工業標準,可故事弱掉了,口碑就跟著暴跌。
當《釜山行2》票房遭遇口碑挑戰的時候,我國的觀眾終於等到了電影院逐步開放的消息,喜歡電影的朋友們終於可以走出家門,去電影院裡欣賞電影了,但蓄勢待發的國產大片真正需要思考的是,自己該如何避免遭遇《釜山行2》的票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