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又到了大大小小的公司舉辦年會的時間了。
年會這件事,恐怕只有涉世未深的職場新人才會有點期待。而對於辛苦搬磚了幾年的老員工來說,僅僅是又一場不得不參加的無聊團建。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還上臺表演節目,鐵定會產生不少黑歷史,在接下來一年內頻頻被同事拿出來「鞭屍」。
這兩天知乎上的一個帖子,引起了廣大奮鬥在底層的社畜們的共鳴:公司年會被迫表演蠢節目,如何挽救個人形象?
即使是全程沒有參與年會籌備的人,也差不多能想像出各部門出的節目能有多麼的群魔亂舞。
這讓人不僅想問,那些在公司裡經過了一審二審三四審的節目,怎麼一個個還這麼蠢啊?!
年會節目能有多蠢
年會在很多人的想像中,本應是一場大型聯歡會。全公司員工湊在一起吃吃喝喝、表演節目,一方面舒緩員工辛苦一年後的緊繃神經,另一方面還能拉近老闆與員工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強化出「公司是我家」的氛圍。
在此基礎上,再盤點一下前一年的工作成果,表彰優秀的部門和員工,展望明年的前景,年會就能圓滿落幕了。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無論公司規模大小、場地豪華與否,幾乎所有年會都逐漸變成了「大型奇葩文藝節目展覽」。
仿佛每個部門不出上幾個沙雕節目,就不算辦了一場優秀的年會。
比如說,所有年會上都肯定有一個節目,讓一位/一群男員工穿上絲襪和裙子、戴假髮塗口紅,反串性感女子,在臺上大跳熱舞或者調戲男觀眾:
如果你身材有一點微胖,那就很可能就被套上一身白衣,頭插「蚊帳」上演一出白娘子傳奇。
而跟你搭戲的「許仙」,可能戲服下面還露出半截領帶,等著演完後再上臺領一個「特殊貢獻員工獎」。
每一年最火的那首「神曲」,更是各部門報節目時爭搶的對象。很多人前年唱了《感覺身體被掏空》,去年跳了「海草舞」,今天又被拉去排練《野狼disco》:
今年公司的8個部門,可能有7個都報了《野狼disco》
由於很多節目裡的表演元素過於沙雕,有人在把年會道具拿回家的時候,甚至會受到父母的質疑:
爸媽以為我瘋了,其實我只是年會演了個唐僧。
即使是看似正經的歌舞類節目,受限於表演者的水平,也常常透著一股業餘又沙雕的氣質。
比如明明是好好一個現代舞,第一眼看去,領頭的姑娘不僅身材好,舞蹈水平也很高。
結果仔細一瞧,後排的演員不僅高矮胖瘦一應俱全,而且一個個肢體僵硬,連節拍都跟不上,遠遠看還以為是植物大戰殭屍。
年會的舞蹈節目,演員水平往往非常參差
個人獨唱節目吧,假唱也就算了,連提前錄音都懶得錄,現場直接關掉麥放原唱,是欺負臺下的人聽不出蔡國慶的聲音嗎?
小品等語言類節目更是動不動就讓人泛起尷尬症。一個不好笑的臺本,加上一群演技浮誇的演員,十幾分鐘演下來,臺下的觀眾可能連臺詞都聽不清楚。
在一些大公司裡,整場年會準備下來幾乎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更別提員工還要利用下班時間排練、大冬天穿短袖演出服、大清早去場地化妝彩排這些麻煩事兒了。
一頓折騰下來,不僅節目沒得到好評,連年會上的飯都沒吃幾口。也難怪很多人心裡暗暗決定,明年年會要做一個全程閉眼玩家,絕對不參加這些蠢節目了。
逃不掉的年會表演
可惜,年會表演這件事,可不是你說不上就能不上的。
畢竟,小時候給長輩表演節目,長大了給領導表演節目,這才是90後人生螺旋式前進真諦啊!
社畜們大多都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才藝,更不想在同事面前獻醜。為了逃避表演,使出的手段也是花樣百出。
「只要不讓我上臺表演,讓我做什麼都行」
有人為了能夠拒掉部門的大合唱,不惜說自己得了皰疹性咽炎,還差點去醫院開了病假單。
還有人實在沒什麼才藝,在年會現場表演起了「加班」:
老闆也知道現在年輕人對於當眾演出有多反感,可是年會還得辦。於是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採取「分配製」。不僅把演出任務從數量到類別都細緻地劃分給各部門,甚至還會直接落實到個人。
當年會節目變成了強制工作任務,被職場潛規則所束縛的職員們,當然就喪失了說「不」的權利。
萬一不小心再被領導任命為部門的「年會策劃」,那就更是慘上加慘。不僅自己要出節目,還要把全部門的節目任務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有的人甚至出差回來後,才突然得知自己要在幾天後的年會上表演節目:
沒人在乎你年底手頭還積壓著大量的工作,也沒人關心你為了排節目是不是又要加班。總之,參加年會演出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也需要保質保量地完成,否則可能會被「扣績效、扣工資」。
沒才藝,又必須要演,操作簡單又效果好的沙雕節目就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畢竟,與正經的歌舞、小品相比,沙雕節目不需要紮實的基本功,也不需要大量練習。只要你豁的出去扮醜,隨便排上幾天也能上臺交差,往往觀眾看著也很是熱鬧,可謂是性價比極高。
而對於表演者的個人形象而言,既然演不出什麼驚為天人的節目,那還不如走「蠢」的路線,讓人看出自己是故意為了喜劇效果而演出來的,反倒沒那麼尷尬。
一位網友總結的年會節目套路 @任雲舒
但當男扮女、講「屎尿屁」段子這些低俗創意爛大街以後,原來的新鮮也會變成千篇一律的無聊。演的人趕鴨子上架,看的人百無聊賴,看上去熱熱鬧鬧的年會,最後也變成了一場吃力不討好的「假狂歡」。
參加年會比加班還累
可惜,儘管員工對這些沙雕節目越來越審美疲勞,但公司卻依舊樂此不疲。似乎節目越搞怪、越低俗,就越能顯示出企業放下身段與員工同樂的面貌。
在這種趨勢下,即使是很多知名的大公司,年會也是越玩越大,甚至越玩越low。
前兩年,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年會就因為「嘴巴開瓶蓋」「屁股綁氣球」一類的低俗環節遭遇了廣泛的批評。
還有公司請來了身材火辣、穿著清涼的美女在臺上豔舞,甚至走到臺下大打「擦邊球」,還美其名曰是給辛苦一年的員工「送福利」。
還有一些平日裡一臉嚴肅的上級們,一到年會仿佛瞬間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仿佛只有玩的嗨,玩的開,才能凸顯自己的平易近人。
然而玩的過「嗨」卻往往造成悲劇。去年2月,山東滕州一家企業的年會上,一個高管抱起男演員反串的「美女」重重一摔,演員躺在臺上好幾分鐘都沒能起身。
本質上,公司強制員工在年會表演的各種奇葩節目,與國內的勸酒文化沒什麼兩樣。看似在現場營造了一種平等而融洽的氛圍,然而權力的影響卻無所不在。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無論年會節目的風格怎麼變,拍領導馬屁的節目總是最吃香的,只不過有的是直接讚美,有的是拐著彎調侃:
而表演時如果不小心唱了讓領導誤解的歌,未來在工作中也還是要被穿小鞋的:
歸根結底,公司仍然認為把員工聚到一起,開個party、喊幾句口號,就能讓大家的心理距離迅速拉近。
而對於年輕員工來說,他們需要的其實並不是任何形式的「其樂融融」。恰恰相反,作為自我意識更強的一代人,他們對年會的反感本質上是對被「綁架」參加集體活動的抗議。
跟平時不熟甚至互相厭惡的同事在舞臺上演同舟共濟,在酒桌上虛情假意地恭維領導。對年輕社畜來說,恐怕比加班到深夜改方案還更令人不適。
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司每年花大價錢租場地,強制佔用員工的精力完成一場大型行為藝術,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買賣。
在年輕人心中,這位被公司發展歷程感動落淚的總裁說不定比很多與員工「打成一片」的老闆更可愛
然而指望公司停止這些奇葩年會依然是不現實的。畢竟,從火遍全國近10年的「素質拓展團建」就可以看出,通過集體活動來增強團隊凝聚力的觀念,依然在職場中根深蒂固。
更不要說,如今年會甚至還承擔了公司「門面」的作用,排場、檔次一個都不能少。
甚至有公司因為辦公室分散在4個城市,在年底開了6場年會。總監們飛來飛去地頒獎、主持、表演節目。
由於場次太多、預算有限,其中一場年會還是邀請制的,沒接到邀請的員工壓根沒有進場資格。也不知道一場年會下來,到底是增強還是減弱了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
不過能不能進場在員工心中也沒那麼重要了。即使是在場內的員工,恐怕也只是邊玩手機邊吃菜。而無論是哪家公司的年會,全場氣氛最熱烈的時候,永遠都是宣布抽獎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