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清大研發低成本OLED新材料,發光效率全球第一

2021-02-13 OLEDindustry

~點擊這裡,搶先報名~

臺灣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技術嚴重落後日、韓,大陸甚至擴建OLED面板產線,國際上的大企業更在近十年內已取得大量相關專利技術,目前,臺灣清大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與劉瑞雄、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共同研發的「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效能打破目前世界紀錄,給臺灣的面板界帶來新一波高峰。

目前臺灣LCD面板產業面臨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的轉折點,鄭建鴻、劉瑞雄、林皓武組成的團隊,成功地在「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成果登上國際光電領域排名第一的《自然光電(Nature Photonics)》期刊,在臺灣獲得專利、並已申請美、日、大陸專利。

鄭建鴻說,市售OLED發光層由第一代螢光材料或第二代磷光材料組成,其中螢光組件發光效率約5%,而磷光組件為20%,目前OLED材料以銥、鉑等稀少貴重金屬,導致面板價格較為昂貴,清大團隊在科技部支助下,開發出利用硼這種較便宜材料的新型雙硼材料極致效能OLED,突破傳統螢光與磷光OLED的外部量子效率限制。

因此,有許多實驗室開發第三代的發光材料「熱活化延遲螢光」以低成本純有機材料組成,元件效率可突破傳統螢光低效率限制、匹敵高效率磷光元件表現,但在高亮度下卻遭遇嚴重的效率衰退問題。

而清大團隊透過棒狀分子形狀,使材料在熱蒸鍍下傾向水平排列時,增進元件出光的效率,更一舉突破傳統螢光及磷選OLED外部量子效率限制,配合製程與變角度光譜量測技術,製作出具有38%外部量子效率的超高效能綠光OLED,此外也具有低效率衰減特色。

鄭建鴻分析,配合團隊純熟組件製程與相關技術,製作出超高效能的綠光OLED組件,具有高達38%的外部量子效率,遠高於第一代5%、第二代的20至30%,加上合成的步驟精簡且容易,又可大量生產,大幅降低關鍵發光材料的成本,且這次研發以材料為主,可應用在各種OLED組件上,即使大量生產也沒問題,目前已經申請專利,估計2年內可完成材料商業化。

相關焦點

  • 臺灣清華大學研發OLED新材料 助力面板產業發展
    臺灣清大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與劉瑞雄、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共同研發的「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效能打破目前世界紀錄,給臺灣的面板界帶來新一波高峰。鄭建鴻說,市售OLED發光層由第一代螢光材料或第二代磷光材料組成,其中螢光組件發光效率約5%,而磷光組件為20%,目前OLED材料以銥、鉑等稀少貴重金屬,導致面板價格較為昂貴,清大團隊在科技部支助下,開發出利用硼這種較便宜材料的新型雙硼材料極致效能OLED,突破傳統螢光與磷光OLED的外部量子效率限制。
  • OLED救星來臨!清大研製新型雙硼材料彌補OLED缺陷 競爭力不輸Mic
    清華大學研發出性能不弱於MicroLED的新材料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鄭建鴻、劉瑞雄及材料系教授林皓武組成團隊在「新型雙硼材料元作」突破,具有低功耗、高功率且功率衰減慢等特色,研究已登上國期期刊Nature Photonics。
  • 臺大研發「零缺陷」半導體材料 LED發光效能增100倍
    長期以來,當半導體的材料越薄,對電子、光電元件的效能越有不良影響,不過,臺大跨國團隊研發獨步全球的零缺陷半導體材料,透過「修復缺陷」的方法,將可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已刊登在《Science》期刊。
  • 臺灣清大研發OLED新技術破世界紀錄已申請大陸專利
    中國臺灣網3月21日訊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中國臺灣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技術嚴重落後日、韓,中國大陸甚至擴建OLED面板產線,國際上的大企業更在近十年內已取得大量相關專利技術,目前,臺灣清大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與劉瑞雄、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共同研發的「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效能打破目前世界紀錄
  • OLED新材料實現量產 發光材料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nbsp&nbsp&nbsp&nbsp針對這個巨大的市場,廣州有個研究團隊正在深耕OLED領域的研發。「我們專注在新一代的有機發光材料和器件的研發,包括具有可調激發態的發光有機分子的設計、合成和表徵以及它們的結構、電學和光物理性質和相應的器件。」這是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蘇仕健教授與他的團隊研究的課題。聽不懂?
  • 新技術通過釋放光子,使OLED可獲得高達76.3%的量子效率!
    由於發光二極體只產生單色光,製造商使用各種添加劑混色工藝來產生白光。自20世紀90年代首次開發白色oled以來,為了在實際亮度水平上實現平衡的白光光譜和高光效,科學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然而沒有額外外耦合技術的白色oled外量子效率(EQE)今天只能達到20%到40%。大約20%產生的光粒子(光子)仍然被困在玻璃層中。其原因是玻璃與空氣界面上粒子的全內反射。
  • 【抗衡】臺灣研發OLED新材料性能不輸MicroLED;傳蘋果以量制價...
    經濟日報5.臺灣清華大學研發OLED新材料,性能不輸MicroLED集微網消息,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鄭建鴻、劉瑞雄及材料系教授林皓武組成團隊在「新型雙硼材料元作」突破,具有低功耗、高功率且功率衰減慢等特色,研究已登上國期期刊Nature Photonics。
  • OLED與LED的發光原理區別
    在這種背景之下,OLED應時而生,為廣大商家開闢新的市場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那麼OLED和LED的區別到底在哪,它們的發光原理又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LED用的是金屬材料,而oled用的是有機物材料,兩者的發光原理是一樣的,區別在於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己本身會發光,是採用發光二極體陣列組成.
  • OLED發光材料專題報告:以技術之矛突破專利之盾
    發光材料的專利基本 被美、日、韓、德等國家企業所掌握,在成本壓力下,這些企業一般會把 部分 OLED 中間體/粗單體的生產外包出去。中國是全球 OLED 中間體/ 粗單體的主要生產國,知名企業如萬潤股份、濮陽惠成等上市公司已進入 全球 OLED 材料供應鏈。目前行業已經實現國產化,競爭格局也初步形 成,同時盈利水平維持在中高位。OLED 發光材料主要分為小分子材料與高分子材料兩大類。
  • OLED材料分類及主要代表廠商,OLED發光材料/通用材料市場規模
    主要手機品牌廠商如華為、OPPO、vivo、小米、蘋果、三星等新推出的旗艦機型均採用AMOLED顯示技術,大大增加了OLED面板的需求。2017年,中國OLED電視的銷量達到12萬臺,索尼、飛利浦、LG、創維、康佳等電視廠商為實現差異化銷售,均加入OLED陣營。業內樂觀估計,2018年中國OLED電視整體銷量規模將在2017年基礎上實現至少翻一番,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對上遊OLED材料的需求。
  • 臺科大創新高分子材料降低太陽能電池及OLED成本
    電極緩衝層材料大突破!
  • 有機發光二極體研究取得新進展:提高螢光發光材料發光效率
    據報導稱,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峰教授團隊利用有機發光自由基材料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實現了接近100%的量子效率,解決了傳統螢光發光材料發光效率低的問題。該成果以吉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自然》刊發。
  • 如何看懂OLED與LED發光原理的區別
    在這種背景之下,OLED應時而生,為廣大商家開闢新的市場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那麼OLED和LED的區別到底在哪,它們的發光原理又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LED用的是金屬材料,而oled用的是有機物材料,兩者的發光原理是一樣的,區別在於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己本身會發光,是採用發光二極體陣列組成.亮度要比LED液晶高,厚度更薄,是今後LED液晶屏的替代品.LED液晶屏需要背光源
  • 臺灣大學研發零缺陷半導體材料 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
    傳統上,當半導體材料越薄,其缺陷對於電子、光電元件的效能就有越嚴重的影響,一直是難以突破的困境。
  • ...好OLED技術,希望2年內能大幅提高OLED照明發光效率達每瓦100流明
    近日,開發OLED技術的德國Novaled AG發表了對OLED未來發展的樂觀估計:「照明用OLED的發光效率目前為
  • OLED發光材料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國產化
    但是從OLED材料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中國材料企業並非沒有趕超的機會。目前,在國外材料企業和高校中,TADF(熱活化延遲螢光)技術開發如火如荼,大家都在積極布局專利。雖然現階段來看,該技術離產業化應用的指標還很遠,短期內實現產品應用的可能性比較小。但這項技術的產品突破能夠解決面板客戶藍光發光效率低的痛點和短板,最大可能的延展屏體設計空間。
  • 奧來德:跨國布局OLED印刷型發光材料
    日前,奧來德發布公告,公司擬在日本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吉林OLED日本研究所株式會社」,實施「OLED印刷型發光材料研發項目」。OLED作為第三代新型顯示技術,是目前主流顯示技術中市場發展最快、應用前景最好的技術之一。
  • 創造兩項發光效率紀錄,浙大科學家有望改變OLED技術格局
    狄大衛目前是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也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工程學博士、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物理學博士。2019 年,他憑藉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和鈣鈦礦材料發光二極體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入選當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