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家族:太陽系》第二章 太陽系中的天體

2020-12-05 齊魯網

  第二章  太陽系中的天體

  第一節  人類的家園—地球

  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三顆,位於水星和金星之後。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古英語和日耳曼語,當然還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意思是肥沃的土地。在希臘語中,地球則是Gaia,代表大地母親。地球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個存在的已知生命體的星球。

  1.地球的概況

  地球,這顆太陽系中蔚藍的星球,不但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而且也是地球上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園。認識地球的發展演化,同時也是了解我們人類自身的歷史。因此,愛護地球,珍愛生命,要從認識地球的形成開始。我們對地球知識的了解掌握,也應從青少年時期抓起。

  據科學家們計算,從地球誕生迄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地球最初形成時,是一個巨大的火球。隨著溫度的逐漸降低,較重的物質下沉到中心,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漂浮上升,冷卻後形成了地殼。大約在45億年前,地球的大小已經和今天的地球相差不多了。原始的地球上,既無大氣,也無海洋。在最初的數億年間,由於原始地球的地殼較薄,加上小天體的不斷撞擊,造成了地球內在熔液不斷上湧,地震與火山噴發隨處可見。在火山噴發過程中,地球內部蘊藏著大量的氣泡,從內部升起,形成雲狀的大氣。這些雲中充滿了水蒸氣,然後又通過降雨落回到地面。降水填滿了窪地,注滿了溝谷,最後積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到了距今25億— 5億年的元古代,地球上出現了大片相連的陸地,地球就形成了。經過漫長的演化發展,地球海洋裡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向多細胞動植物轉變。大約5億多年前,多細胞的植物和動物,很快取代了單細胞的生物,取得了在生物界的主角地位。在以後的進化過程中,多細胞的動植物由水生走向陸地,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從此展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在距今6500萬年的新生代,猿類出現了,它是和人類關係十分親近的靈長類。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猿類的一支開始了向人類的進化過程。距今大約300萬年前,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群。經過漫長的進化,成為今天的人類。在這300萬年的時間裡,地球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

  2.地球的主要成分

  直到21世紀,我們才真正勾勒出整個地球的全貌。當然能從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對天氣預測,尤其是颱風、颶風的預報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從太空看到的地球,非常美麗可愛。

  地球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和地核。0~40千米為地殼,40~2890千米為地幔,2890~5150千米為外地核,5150~6378千米為內地核。

  地殼的成分主要是石英及矽酸鹽類,如長石。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 鐵34.6%,氧29.5%,矽15.2%,鎂12.7%,鎳2.4%,硫1.9%,鈦0.05%。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地球的表面很年輕,只有5億年左右。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確實很短。地球表面積71%為水所覆蓋,地球是太陽系迄今所知、唯一在表面可以擁有液態水的行星。水是我們的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因為水具有大比熱(比熱是體系的一種強度性質的量,反映了體系粒子能量與溫度變化的關係,它又是一種統計平均值)性質,海洋的熱容積成為保持地球溫度恆定的一大功臣。

  地球大氣組成中,77%是氮氣,21%是氧氣,再次就是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及水氣。地球初形成時的大氣,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過大多已和碳酸鹽類巖石結合,其餘的則融入海洋或被綠色植物消耗。如今板塊構造運動及生物作用,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消長的持續主控者。大氣中存在的水氣及微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是維持地表溫度極重要的因素,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了大約35℃,否則地表的平均溫度將是酷寒的-21℃!若沒有水氣及二氧化碳,海水會凍結,我們的生命也將無法繼續。此外,水氣更是地球水循環及天氣變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3.地球的溫度

  據科學家們測算,地核的溫度大約是4700℃,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6000℃略低。地球上最高溫度,發生在閃電中。一次閃電能釋放100億焦耳的能量,達到30000℃,是太陽表面溫度的5倍,但比太陽核心的溫度還低很多。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裡?北半球的「冷極」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最低溫度是–71℃;南半球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0年8月24日氣溫為–88.3℃。

  4.地球的運動

  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這個時間被稱為恆星日;然而在地球上,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鐘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致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

  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應。人們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轉來計量時間的。研究表明,每經過100年,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近2米/秒,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還使月球以每年3~4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地球自轉速度除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公轉。從北極上空看,地球逆時針繞日公轉。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它是近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兩焦點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近日點;7月4日,地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遠日點。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軌道長度是9.4億千米,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一年,約365.25天。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約為每日1度,平均線速度約為每秒鐘30千米。公轉速度在近日點時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兩個面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地軸垂直於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交角為66°34『,或者說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間的黃赤交角為23°26』,由此可見地球是傾斜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的。

  5.地球的結構

  在漫長的幾千年裡, 由於自身的限制,人類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萬世萬物都圍繞著地球運轉。直到16世紀時,人類才了解到,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而已。

  固態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000米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千米厚。地幔佔有地球的主要質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我們生存的空間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開(開是熱力學溫度單位,1開﹦-273攝氏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下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 ;上地幔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鐵鎂矽酸鹽巖石),也有鈣和鋁。這些金屬都來自於地震,上地幔的物質有時會隨火山噴出熔巖而被帶到地表,但是我們仍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鑽探行動,連地殼都還未挖穿。

  地殼主要由石英(矽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矽酸鹽構成。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可以得到,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其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巖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分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聖安得列斯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地球上有八大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與澳洲板塊、納斯卡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還有超過20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菲律賓板塊等。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地球知識知多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地球進化簡史:第二章:我們的太陽系
    銀河系在宇宙星系中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角色,比它大的星系太多了。但是銀河系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太重要了,因為在它的範疇中,還有一個自成一體的很小的星系,那就是地球所在的太陽系。這個星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的一個小星系。他是怎麼走到我們的視野中的呢?我們下面將圍繞這個事件講述太陽系的發現之旅。
  • 為啥太陽系天體大都在太陽系黃道面運行?它實為太陽赤道面的延伸
    在太陽系中,除了太陽系外圍的奧爾特雲,幾乎所有的天體都在太陽的黃道面附近活動,這使得太陽系看上去也像銀河系一樣是一個扁平的圓盤狀結構,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狀態呢?其實說起來道理也簡單,就是萬有引力在其中發揮作用。
  • 太陽系驚現怪異天體 倒著圍繞太陽運轉(圖)
    新天體軌道運行方向和地球運行方向相反下一篇:美機構稱太陽近百年來首次整月無黑子哈雷彗星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在寒冷的「柯伊伯帶」中發現了一顆與眾不同的天體,它是倒著圍繞太陽運轉的,且相對大多數其它太陽系天體來說
  • 在太陽系「衛星家族」中,個頭比較大的衛星有哪些?
    衛星是指圍繞一顆行星做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包括天然衛星和人造衛星兩大類,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並不是所有行星都有自己的衛星,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和金星就沒有自己的天然衛星。截止目前人類總共發現並確認的太陽系衛星數量超過185顆,其中地球擁有1顆衛星、火星擁有2顆衛星、木星擁有79顆衛星、土星擁有62顆衛星,天王星擁有27顆衛星,海王星擁有14顆衛星。
  • 太陽系天體體積排行榜,第一名是太陽,地球排第幾?
    在我們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外,還有著其它小行星及衛星,那麼它們在太陽系中的大小排名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第一名,太陽。
  • 海衛八「普羅秋斯」:海王星第二大衛星,也是太陽系最暗天體之一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一顆行星,海王星距離太陽大約45億千米,大約是地球距離太陽距離的30倍,所以海王星是一顆溫度很低的行星,其表面溫度大約為-214℃。海王星也是太陽系體積第四大,質量第三大的行星,是一顆氣態行星。
  • 精美壁紙分享~太陽系天體
    金星(Venus),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現有40億~46億歲, 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 太陽系出現第九大行星?神秘天體闖入太陽系,被太陽「控制」
    宇宙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星球,在這個龐大的空間內,每個天地都會按照自己的運行方式去運行,不過也總有一些行星在宇宙中橫衝直撞,不按常理出牌,經常有一些小行星闖入太陽系中。眾所周知太陽系是有八大行星的,這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不過大家知道嗎?太陽系曾經是有九大行星的,這第九顆行星就是冥王星,只是後來它被重新劃入了矮行星行列,從此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
  • 太陽系中天體的十大重要成員
    2.水星在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是水星,每88天繞太陽公轉一周。從物理上看,水星看起來像月球,因為在其上有許多隕石坑。3.金星金星以女神的名字而命名,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每224個地球日圍繞太陽公轉一周。除了月亮以外,它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
  • 太陽系中天體的十大美麗圖片
    1.太陽太陽像是一顆孤星,圍繞著銀河系運行,它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6000光年,旋轉一周大約需要2.3億年。2.水星在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是水星,每88天繞太陽公轉一周。3.金星金星以女神的名字而命名,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每224個地球日圍繞太陽公轉一周。除了月亮以外,它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後,金星都會儘可能地閃耀著。有時它也被稱為地球的「姐妹行星」,因為它們在大小、重力和組成成分方面比較相似。
  • 太陽系中曾有過兩個太陽?
    4年前,一些天文學家提出,在外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一顆太陽系「第九行星」。但是,第九行星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裡?要解釋這些問題並不容易。最近,兩項研究分別提出了兩個瘋狂的假說: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原初黑洞;或者,它的存在是因為太陽系中曾有第二個太陽。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最遠天體":超太陽100個天文單位
    參與研究的美國卡內基科學學會在新聞公報中介紹,這是迄今觀測到的第一顆與太陽距離超過100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的太陽系天體。相比之下,觀測距離排第二遠的鬩神星被發現時與太陽距離約96個天文單位,曾被視為「第九行星」、後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冥王星現在的位置距太陽約34個天文單位。
  • 太陽系中曾有兩個太陽?-虎嗅網
    4年前,一些天文學家提出,在外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一顆太陽系「第九行星」。但是,第九行星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裡?要解釋這些問題並不容易。最近,兩項研究分別提出了兩個瘋狂的假說: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原初黑洞;或者,它的存在是因為太陽系中曾有第二個太陽。
  • ​太陽系出現第九大行星?神秘天體闖入太陽系,被太陽「控制」
    宇宙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星球,在這個龐大的空間內,每個天地都會按照自己的運行方式去運行,不過也總有一些行星在宇宙中橫衝直撞,不按常理出牌,經常有一些小行星闖入太陽系中。 雖然冥王星不再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了,但是科學家對宇宙探索至今,依舊認為在太陽系中是存在
  • 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科學家就想在太陽系找到第九行星。很多人對於太陽系的結構很模糊,太陽系可以分為三層,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有些天體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繞太陽公園,它們構成了柯伊伯帶,其他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
  • 天文學家證實了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
    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Farout在僅僅兩年後就失去了它的「王冠」。據悉,Farfarout是目前已知的太陽系中距離最遠的天體。它目前距離太陽 132AU(天文單位),也就是距離太陽約 197 億公裡,而天體 Farout 距離太陽僅 120AU(約 179 億公裡)。在拉長軌道上,天體 Farfarout 最遠距離太陽 175AU(約 261 億公裡)。
  • 太陽系中為什麼包括太陽在內的大部分天體都是逆時針自轉和公轉?
    在我們的天空中有兩個比較突出,而且特別重要的天體,那就是太陽和月亮。每一年、每一天,它們都會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地球在繞著南北軸自西向東旋轉!這就是為什麼在白天或者夜晚,我們看到所有天體都在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 按彗星軌跡,太陽系中存在第二平面,有可能是彗星的「第二家園」
    黃道平面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平面,按彗星的軌跡,存在第二平面-空黃道平面 根據天文期刊所記載的最新發現,彗星在太陽系中的分布並不是那麼隨意。那項發現表明長周期彗星更傾向於存在太陽系中的第二平面。這個平面被稱為空黃道平面。因為它剛開始形成的時候是空的,然後慢慢被彗星佔滿,以一個精確的角度與銀河系平面傾斜,但是角度跟之前的黃道平面剛剛相反。
  • NASA發布的一些太陽系天體海報,美如畫!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裡。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 課本中太陽系配圖比例失調,這才是太陽系天體大小和距離真實比例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一些關於太陽系的基礎知識了。我們從課本上了解到,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括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六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