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讀了套圖畫書,講共生關係的,其中有一對,說的是章魚和費氏弧菌。章魚給費氏弧菌提供住所和食物,而費氏弧菌會在章魚體內發出螢光,幫其「隱身」,從而躲避敵人、盡情覓食。
我對這裡說到的「發光」很感興趣——wow,發光唉!正巧讀到《魚的好奇心》,作者海倫·斯凱爾斯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在書中津津樂道地講了魚的一切——生活習性啊、外觀色彩啊、祖先啊等等,其中就有我感興趣的,「發光」。
接下來,我將先跟你說說「發光」這回事(實在有意思,加上新知識get,忍不住展示一下),然後總括地聊聊這本書其他章節講了什麼,以及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
好了,我們開始了。
魚,為什麼要發光?
我猜你的答案會是:海底太黑了!不打個燈籠看不見路啊!
恭喜你,答對了一點點。讓我們看看海倫怎麼說。
「騙人吧!黑漆漆的海裡,你一發光,第一眼看見的就是你,還隱藏自己呢?」嘿,不急。
海面以下約200-1000米的地方,叫「微光層」,「這裡光線昏暗,但還不是很黑,仍有少許淡藍亮光穿過海水照射下來」。
所以,還是有光的。如果你不能發光,就會向下投射漆黑的剪影,很容易被發現。有些魚能發光,就相當於穿了件隱形衣,能隱藏自己的陰影——這種現象被稱作「反照明」。
這個技能似乎只能用在雪茄鮫身上,這種魚還有個很酷的名字,叫雪茄達摩鯊,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個兇狠的主。
但是這種魚又很狡猾,腹部能發光,頸部不發光,就形成了一條黑色環帶,看上去像一條小魚的影子。
啊!小魚的影子!你猜到了吧!雪茄鮫就這樣引誘其他動物來「獵食」,然後一口咬住它們... ...
魚類通過發光來交流溝通過,甚至求偶——「雄性鰏魚會用亮光與雌性交流,引誘它們過來看看這些閃爍的小把戲。」
... ...
那麼,魚類都是怎麼發光的呢?
「大多數魚要麼天生能發光,要麼利用細菌發光。」
天生能發光的魚佔一半以上,它們在體內經過某種化學反應實現化學發光;另一種利用細菌發光的情況中,這些魚並沒有與生俱來的發光能力,是體內的菌群讓它們發光的,這些菌群很容易繁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光源。
插播一件有趣的事——在礦用安全燈被發明出來之前,英國煤礦工人時常帶著一桶死魚下礦井工作。你知道為什麼嗎?
有些發光動物的皮膚上有螢光素,可以調節顏色,發出不同的光。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提到一種水晶水母,同時具備生物發光也螢光兩種能力。科學家從發光水母中分離出一種叫綠色螢光蛋白的物質,在科學研究中掀起了一場變革,比如,人們發現,這種蛋白可以對擴散的癌細胞進行螢光標記。
*
以上這些,是《會發光的魚》中提到的。
當然,書裡寫的比我寫的有趣多了。海倫·斯凱爾斯結合了豐富的魚類知識和真實的海洋冒險經歷,同時運用各種比喻,讓你有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本讓你大開眼界的書。
《魚的好奇心》中,寫了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是如何研究魚的。唉,本章是全書最不有趣的一章,有點像專業書裡的《概論》,讀了也沒記住多少。但有一件八卦挺有趣:艾德蒙·哈雷,就是「哈雷彗星」的那個哈雷,也是個魚類愛好者,發明了潛水鐘,還發表了《水下生活的藝術》,對了,皇家學會送給哈雷50本《魚類溯源》抵他的薪水... ...
《魚的家族》講了魚的進化樹,從硬骨魚、多鰭魚、鯊魚到盲鰻共12個生物群,儘管形態各異、習性有別,它們之間卻有著微妙的聯繫。
《熱愛色彩的魚》向你展示了海底世界的絢爛多彩:有的魚擅長偽裝,甚至會為了融入獵物而改變自己的顏色,有的魚假裝自己有毒,有的魚能看到紫外線... ... 對了,有的魚類也是「顏值控」,喜歡色彩豔麗的另一半。
除此之外,還有《有毒的魚》《魚的食物》《魚的交響樂》等模塊,除開序章和終章,共10個章節,帶你全方位地走近海洋,走近魚類。
*
魚類是比較「慘」的物種,不像貓貓狗狗一樣被人寵著愛著,人們提起魚的時候,往往是在報菜名。但其實魚類也有感情,有癖好,有智慧,只是我們不知道。
讀這本書最大的觸動是,世界之大,真是奇妙啊,一想到還有這麼大的世界在那裡,等我去探索、去發現,就覺得,獲得了這張來到世界的門票,真是幸運,要好好珍惜。
好啦,《魚的好奇心》,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