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忙碌成為了大多數都市人的生活標配。葉遠泊發現,似乎越忙碌,就代表一個人越努力。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低效努力而已。參加冗長而無聊的會議、重複無意義的機械勞動、被迫無奈地加班改方案……
諸如此類的事情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可這些真的是我們應該或者必須要去做的嗎?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同樣的24小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過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個人把時間花在哪裡,他的收穫就會在哪裡。
葉遠泊聽說過「帕累託原理」,該原理早在19世紀90年代由維爾弗雷多·帕累託(Vilfredo Pareto)提出。他發現,在任何大系統中,約80%的結果是由該系統中約20%的變量產生的。通俗的說是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既然重要的事情是少數,不重要的事情是多數,那麼在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就不應該盲目地追求更多,而是應該追求更少。要知道,真正的高效能人士,往往都是精要主義者。
精要主義者懂得從一大堆繁雜事務中識別出最重要的少數,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要想準確地區分無意義的多數與有意義的少數,精要主義者需要一個不受打攪的思考空間。
在這期間,他們會進行頭腦風暴,來探索一百個問題和一百種可能性,除了思考,絕對不做任何別的事情。
要想成為一名徹底的精要主義者,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可能我們一下子回答不了「什麼是重要的?」這個問題,因為已經習慣了在別人的安排下生活;可能我們說服不了自己捨棄一些東西,因為我們想要得太多;可能我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請求,因為我們不想傷害到別人;可能我們沒辦法專注於一件事,因為長期處於焦慮的狀態中。以上的種種情況,其實都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