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 應妮)5月27日11時整,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正式登頂珠穆朗瑪峰,珠峰「身高」將迎來歷史性更新。
作為《珠峰簡史》的作者,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永清曾全程參加2005年珠峰高程複測工作。27日他做客線上直播為讀者解讀珠峰高程測量。
水準原理示意圖。商務印書館供圖
為什麼一定要登上珠峰頂端才能測高?
21世紀測量技術飛速發展,這樣是否必須登上珠峰頂端才能測高呢?測繪專家們的答案是肯定的。
徐永清介紹,2005年珠峰複測,採用了傳統的經典測量方法,就是以常規的水準測量加上三角高程測量來確定珠峰的高程。同時,採用了GPS衛星大地測量法,把GPS帶到珠峰峰頂直接測量珠峰的位置坐標和高程。
測繪專家們將這雙管齊下的方案稱之為「雙保險」。實施這兩種測量方式,都需要登上珠峰頂峰。採用傳統的測量方法需要在珠峰峰頂設立標誌,專業人員稱為覘標,為下面的測距儀和經緯儀服務。而GPS測量儀的天線必須插到峰頂,才能測到珠峰的高度。
過去珠峰高程引起爭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圍繞高程測量技術和計算的精確性,一個是圍繞峰頂雪深。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則必須利用先進技術登頂實地測量。
採用現代GPS技術,要求必須將設備攜帶上峰頂。要測量雪深,必須利用雷達設備在峰頂實際操作,直接測量。採用常規技術必須攜帶覘標,將覘標立於峰頂最高處,確定三角交會的唯一目標,提高精確度。同時,兩種技術互相補充,一旦GPS觀測技術出現故障,常規方法可以替代電子設備完成觀測。
所以,登頂珠峰不僅必要而且必須,還是決定整個測量行動成敗的關鍵所在。
為什麼是高程,不是高度?
2005年,由國家測繪局組織50餘名測量人員,克服環境、氣候惡劣等重重困難,在珠穆朗瑪峰地區開展了三角測量、水準測量、重力測量、全球衛星定位測量,並首次採用雷達探測技術完成了珠峰頂冰雪層厚度的測量。
之所以要測量冰雪層厚度,徐永清解釋,珠峰頂常年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冰雪鎧甲」,它的厚度測定是精確測定珠穆朗瑪峰高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2005年獲得了珠峰峰頂冰雪深度為3.50米,珠峰海拔高程為8844.43m±0.24m。
至於為什麼是高程而不是高度則涉及到測量學定義。
2005年登頂照片,背後是在峰頂豎起的金屬覘標。商務印書館供圖
在測量學中,高程的定義是某地表點在地球引力方向上高度,也就是重心所在地球引力線的高度。具體到珠峰,所要測量的是珠峰和地球之間引力方向上的高度。人用眼睛看面前的珠峰,看到的高度並不是珠峰真正的高度,因為地球是橢圓的,人的視線的起點是腳下的那一點,而不是珠峰腳下的那一點,因此看到的珠峰要比真實高度低一些。那些光學的測量儀器如果在遠處測量珠峰,就像人的眼睛一樣,也是有偏差的。
同時,還要確定珠峰腳下的海拔0米在哪裡。我國使用的「1985國家高程基準」中,採用的是青島驗潮站的18年長期觀測結果計算出來的平均黃海海水面,作為我國統一的高程起算基準面,也就是海拔零起始面。所以,珠峰的高程實際上就是在珠峰的重力線方向上相對於青島黃海海平面的高度。
據悉,在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後,珠峰確切的「新身高」預計將在2到3個月後才能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