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鰭海豬魚,拉丁學名是Parajulis poecile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5),屬於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目(Perciformes)、隆頭魚亞目(Labroidei)、隆頭魚科(Labridae)、錦魚亞科、副海豬魚屬(Parajulis)的一種動物。
它的背鰭IX-14;臀鰭III-14;胸鰭12;腹鰭I14。 體較延長,側扁;體長為體高4.1~4.6倍,為頭長2.9~3.2倍;體背腹緣皆鈍圓,弓狀彎曲均不大;尾柄側扁,尾柄高大於其長。頭較小,頭長為吻長3.1~3.5倍,為眼徑4.2~4.6倍。吻部略呈圓錐狀。眼較小,側位而高。眼間隔凸起,其寬較眼徑為大。鼻孔2,小圓孔狀,相距甚近,皆位於眼前上方,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口裂約近水平狀,前頜骨稍能向前伸出,上頜骨短,為眶前骨所蓋,其後端達前鼻孔的下方。上下頜兩側皆為一行細小圓錐牙,前端各具犬牙2對;上頜前端犬牙及兩側小圓錐牙,均較下頜為大,在口角處有向前伸犬牙一個。唇發達,上唇內側具有絨皮褶,最內一行皮褶邊緣呈鋸齒狀,下唇兩側具一皮瓣。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骨無棘,邊緣呈膜狀。左右鰓蓋膜與峽部相連,且橫過峽部形成一皮褶。鰓耙短小,5~8+7~9,結節狀,末端有刺突。體被圓鱗,體側鱗片大小略相同,只胸部與背鰭前方鱗片較小,背鰭起點前到後頭部約有10行小鱗。頭部完全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在最後背鰭鰭條下方折向尾柄中央,伸達尾鰭基底。背鰭具9鰭棘,14鰭條,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完全,中間無缺刻;背鰭鰭棘細而尖,以最後鰭棘為最長,鰭條部較高,最長鰭條長子最長鰭棘。臀鰭與背鰭鰭條部相對,臀鰭鰭條較背鰭條為短。胸鰭位低而短,僅為頭長3/5。腹鰭位於胸鰭下方,其末端不達肛門。
該物種喜棲息於獨立礁或礁沙混合區,受驚嚇會鑽沙逃逸,夜晚潛沙而眠,低溫時亦會潛沙冬眠。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主。體側扁,體色變化不大。幼魚體白色,具2條黑縱帶,各鰭條為橘黃色;雌魚各鱗片均具橘紅斑,雄魚略帶淡綠色,體側的黑斑隨著成長而變明顯。與縱帶海豬魚相似,但後者的縱帶為黃色。花鰭海豬魚以蝦蟹小魚和海藻為食。
花鰭海豬魚分布於日本南部至臺灣,包括臺灣南部、北部、東北部及蘭嶼、海域。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