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鰭魚,拉丁名為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屬於脊椎動物亞門、輻鰭魚綱、新鰭亞綱的一種動物。
本物種體細長,極扁薄,頭上翹,吻端明顯高出背部;頭後背部平直;胸鰭前方體顯著隆起,腹稜自鰓峽直至肛門,呈刀刃狀。口大,上位,口裂幾乎與體軸垂直;下頜突出,前端呈鉤狀,嵌入上頜的缺刻內。鱗極細密,體端排列極不規則;側線平直,側線鱗稍大,為108-110枚。背鰭位後,與臀鰭相對;臀鰭基長,鰭條超過20;胸鰭長於頭長,末端尖;腹鰭短小,位近腹稜;尾鰭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餘銀白色;各鰭淡黃色。
該物種主要棲息於東南亞平原區清澈的河流內,喜生活於水的上層,為肉食性魚類。在東南亞地區大魚體長達500毫米以上,在我國雲南景洪曾捕獲體長280毫米的個體。
它在我國境內的分布區極狹窄,個體數量甚少。本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加之棲息地河道中人為幹擾較嚴重,使之失去生活和繁殖的基本條件,成活個體數量甚少。雖在泰國中部的大河中為習見,但在我國境內已多年未見。
其不屬於脂鯉家族,它隸屬於鯉形目,是鯉科魚類,如果是喜歡野外釣魚的朋友,第一眼看見它可能會說「這不就是一翹嘴嗎?」沒錯,我們的大鰭魚就是和翹嘴一樣,同屬於鮊亞科的家族成員。但它擁有自己的單獨一屬:大鰭魚屬,並且是該屬的唯一成員。
大鰭魚之所以冒充到暴牙家族來,是因為它有一個上翹的頭形和巨大的口裂。不過您只要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它沒有脂鯉家族那個標誌性的「脂鰭」,那麼它的身份也就暴露了。大鰭魚以它溫柔的黃綠色光澤,贏得了「月光暴牙」 的美名,而因為這種魚在小時候 ,側線非常閃亮,有些地方也稱它為「金線大暴牙」。
無論是「月光」還是「金線」,這種魚類是出乎意料的好養。野生大鰭魚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等地,國內則在瀾滄江下遊也有少量分布,說起來和咱們還是「老鄉」。巨大的胸鰭是它們的招牌,而上翹的腦袋和尾巴根上一個明顯的黑點則是它們的識別標誌。它們對水質的要求不高,溫度低至22°C也能活得挺好,但是需要清澈的水環境和較高速的流量。飼養大鰭魚需要一個大的水族箱。你可不要小看它們哦,野生條件下這可是一種可以長到1米長的驚豔大魚。不過飼料方面就沒那麼挑剔了。山寨畢竟是山寨,大鰭魚一張嘴,你就會發現找不到那兩顆氣勢洶洶的長牙,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口散碎小牙而已。所以對於大鰭魚,小魚小蝦甚至紅蟲都可以招呼,它們是來者不拒。
大鰭魚最大的優點是它不僅十分好動,鏡頭感極強,而且沒有真正暴牙那麼敏感的神經,所以相對來說跳缸事件很少,也可以混養其他的大型魚。這真是一個讓人放心不少的優點。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