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第一場真人駕駛巨大機器人的戰鬥打響了

2020-12-07 網易手機

先誕生的日本水道橋重工機器人,Kuratas,於2012年降臨地球,單人即可駕駛,產品定位是娛樂業方向,因此裝備的「武力」也比較歡樂,除了有水壓飛彈作為副武器,主武器加特林BB彈的觸發條件竟然是駕駛員的微笑,所以又被戲稱為「哈哈哈轉輪機槍」,充滿了巨大機器人作品的情懷。

(原標題:有生之年:地球上第一場真人駕駛巨大機器人的戰鬥打響了)

俯視著矮小的房屋,驅動著鋼筋鐵骨的身軀,迎擊常人克服不了的巨大困難,用無敵的必殺技將其終結,駕駛巨大機器人一直是幻想作品中常青的浪漫情節,以往是只有在遊戲世界才能體會的珍貴感受。

但在北京時間10月18日,也就是今天,駕駛巨大機器人肉搏成為了現實,兩臺巨人的戰鬥在Twitch上進行了直播。

這不是CG,左邊的Eagle Prime和右邊的Kuratas都是真貨

這兩臺巨大機器人分別來自美國MegaBots公司和日本水道橋重工公司。

先誕生的日本水道橋重工機器人,Kuratas,於2012年降臨地球,單人即可駕駛,產品定位是娛樂業方向,因此裝備的「武力」也比較歡樂,除了有水壓飛彈作為副武器,主武器加特林BB彈的觸發條件竟然是駕駛員的微笑,所以又被戲稱為「哈哈哈轉輪機槍」,充滿了巨大機器人作品的情懷。

駕駛員往往情感激烈,因此巨大機器人幾乎必備「臉部控制」技術以便合理放大招

Kuratas有著日系產品一貫的特點。精緻的軟體系統,高速、簡潔的硬體控制系統,輕便的重量,再加上使用四足輪胎驅動,讓Kuratas像極了加上手臂的日式汽車,並且其歸類也確實是「Vehicle」(載具),所以從機器人大戰的角度看,它看上去並不是一個打硬仗的角色,倒是敏捷的能力格外出眾,畢竟它其實是賓禮向的設計——不嚴謹的比喻來說,它更像是《星球大戰》裡的3PO,巨大版。

還有出力是常規型3倍的紅色塗裝喲(才怪)

相比之下,為了對戰而製造的Eagle Prime就不同了,比如它的前身型號Megabot Mark 2經常被觀眾戲稱很像挖掘機。其實這並沒認錯,粗獷的Megabot系列使用的技術更接近重型機械範疇,Eagle Prime有著渾厚的12噸重量,簡單粗暴的雙人駕駛,複雜的按鈕式座艙面板,還有物理攻擊的勾爪設計,再算上履帶驅動形式,妥妥就是我們熟悉的藍翔挖掘機。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Megabot Mark 2就是個帶氣槍的高端挖掘機

事實上早在2015年,美國Megabots就已經向日本水道橋重工下了戰書:「水道橋你們聽好了!我們有一臺巨大機器人,你們也有一臺巨大機器人,既然都是巨大機器人,怎麼也得分出個勝負,成王敗寇就此一戰!」雙方約定2016年一決勝負,結果卻屢次跳票,至今才得以實現。

然而這兩年的等待,與駕駛巨大機器人背後「有生之年」般的夢想相比,又實在算不得什麼了。

■?巨人情懷

二戰後,隨著各國經濟復甦與科技爆炸的世界大勢,人造奇蹟越來越多地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文化作品中。到1963年,它以黑白灰的鐵人28號形象屹立在了大地之上,經由多年作品的積累,逐漸在ACG文化圈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巨大機器人文化,在上世紀60到90年代深刻影響了不止一代人。

日本史上第一部機器人動畫《鐵人28號》與第一部彩色機器人動畫《魔神Z》

巨大機器人文化由眾多動畫、漫畫、遊戲作品合體打造,這些作品一般也以機器人為名片,圍繞機器人話題展開故事,其中的機體高度一般超過3米以上,藉助遠大於常人的物理形態造就強烈的視覺衝擊,以體現其遠超個人的龐大力量感。

「我這一腳下去,你可能會死」——錠真嗣,EVA初號機駕駛員

除了塊頭,一般這些機器人都需要由駕駛員進行控制,駕駛員大多在機體內部,比如常見的高達、EVA,也有少量遙控式,比如大鐵人,但主流終歸是人機一體。駕駛員的存在不僅代表了機器的靈魂,也往往用來呼應不同機器人作品所映射的主題,並且為了使人們更易接受,正方的機體也基本是健碩、優雅的人類體形(哪怕腳只是裝飾)。

壯麗的巨型人類身姿們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機體基本由極其先進的人為技術打造,哪怕作者不是人類而是外星人或者別的什麼,這體現了一種對科學技術的絕對信仰。這個重要起點使巨大機器人作品成了推動工業文化傳播、「從娃娃抓起」的最好媒介,間接影響了許多如今活躍在科研、工業等技術領域的人才,也促生了適合相關行業生存的土壤。

如此綜合起來,無論是從人性慾望去掌控絕對力量的角度,還是從神性理想去沐浴科學聖光的角度,駕駛巨大機器人幾乎必然會成為每一個受眾的夢想。

如今常見的兒童遊樂設施,雖然技術上講只是座位比較大的碰碰車

■?幻想之路

遊戲行業具備足夠的技術實力承接真正意義的巨大機器人題材是從80年代開始,比起現實工程技術上的諸多瓶頸遙遙無期,在虛擬的電子世界坐上巨大機器人更可行一些,當時風行的街機,已經具備足夠的機能與硬體支持來獲得相對逼真的體感,不過當時階段由於街機受眾所驅,主要以車輛、飛機等大眾載具為主,巨大機器人這麼複雜又偏小眾的內容暫時還輪不上。

至今,任何一個街機廳必備的開車遊戲

所幸,街機行業積累的成果證明了技術上的可行性,因此在1989年,不限於遊戲意義的機器人駕駛鼻祖遊戲《MechWarrior》出現在了配置、操控更友善的電腦平臺。《MechWarrior》幾乎確立了一個時代的機器人操控遊戲是怎樣的界面,以及主要的遊戲形式。

DOS時代的浪漫

然而,雖然《MechWarrior》是浸入感極佳的主視角,但距離1992年真正意義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Wolfenstein 3D》出來還有些日子,所以受時代技術、機能的限制,它並不算真3D環境。這種技術瓶頸導致在當時配置略低的遊戲主機上實現相似效果更難,想要在1983年出生的FC上駕駛巨大機器人,得等到1991年《鳥人戰隊》,而此時它孩子輩的SFC都問世一年了,並且遊戲形式還是橫版視角的《街霸》而非主視角,儘管如此在吃透FC機能後能還原原作的合體動畫也足以令人激動不已。

左一二為FC上的合體動畫,右為遊戲畫面

不過,橫版形式雖然沒有主視角的浸入感,卻能藉助當年動作遊戲風潮具備相當的爽快感,1995年街機上的《Armored Warriors》與SFC上的《Metal Warrior》都是此類佼佼者,尤其是3D技術成熟,第一第三視角主流的今天,仍有玩家時而反過去複習,可見其經典。

《Armored Warriors》中看上去很眼熟的畫面

《Armored Warriors》雖然看上去頗像當時流行的大部分橫版街機,卻絕非套皮,具備十足的機甲味。比如主角駕駛的機器人有不同的彈藥、武器、底盤三個可選檔,開篇能通過玩家操作選擇出個性的搭配來應對難關,而過關途中也能擊倒敵人奪取其裝備來變通。更讓無數粉絲熱血沸騰的是,當具有兩位以上玩家時,在關底可以合體!而且合體期間為無敵屬性!通過合體變成更加強大、共同操控的大型單位一直是巨大機器人的重要元素,能在遊戲中得到實現自然讓每一個體驗過的人都淚流滿面。

合體後看著就惹不起

《Metal Warrior》增強代入感的方式,是設計了駕駛員系統。遊戲中玩家除了駕駛機甲,還可以彈射出來操縱小手槍駕駛員,有些地方只能人類通過,或者在機甲大破以及其他關卡需要時進行有應對的更換,極大增強了駕駛機器人的代入感。

「小DVA」

然而,橫版形式終歸還是旁觀感太強影響代入,於是在技術更加成熟的96、97年,《武裝雄獅》與《裝甲核心》分別降臨了SS、PS平臺,通過多視角真3D的形式及更加寫實的系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模擬體驗,重新定義了駕駛巨大機器人的概念,也成了後續許多遊戲,甚至包括前輩《MechWarrior》在內的學習對象。

左:《武裝雄獅2》,雖然畫面很簡陋但視覺元素上該有的全有了/右:《裝甲核心》

強勁的機甲潮流也席捲到了國內,1998年代表了國內頂尖水準的國產遊戲《鐵甲風暴》也是一款機甲題材,儘管是RTS形式,但其機甲味十足的DIY兵種系統至今都極具特色。

《鐵甲風暴》證明了國產遊戲曾經如此與世界接軌

1999年具備「購機理由」級別的《高達0079外傳》在DC登場,精良的視覺、聲效、系統,特別是出色的物理計算等製作使得玩家能夠前所未有的體驗駕駛巨大機器人之感。

主視角自帶浸入式光環

更重要的是,該作不僅在軟體環節異常優秀,營造出超時代的真實感,還藉助DC平臺特色的硬體支持,達到了模擬駕駛機器人前所未有的高度。DC的娘家世嘉公司本就是街機出身的硬體宅,遊戲機自帶的手柄就頗具一種獨特的觸感,握上去既像方向盤又像操縱杆,簡直就是把街機上一些模擬遊戲的控制器拆下來魔改,因此握著這個手柄開高達已然非常本色,更有DC格外巨大的震動外設助攻,效果驚人。此外DC上還有各種官方、第三方的花式外設,不少都對模擬遊戲有巨大增益,絕非那種在PS上用跳舞毯玩《生化危機》的喜劇效果。

換個控制器就能近乎全新體驗

《0079》展示了巨大機器人題材在硬體領域的可能性,2002年Capcom破天荒推出了驚天地泣鬼神至今無人能敵的《鐵騎》。該作專門為遊戲而配備了一套街機般的硬體外設,達成了玩家們多年來希望在家開機器人的美好願望。不過願望永遠是奢侈的,這套重達8公斤,超過40個按鈕的外設使得鐵騎套裝售價近乎2萬日元,頂上同期三五個大作,因此至今仍舊是少數歐皇能觸摸的神跡。

鐵騎的專用操控系統

盛極必衰,在《鐵騎》狂歡的00年代之後,巨大機器人題材也漸漸迎來了下坡路,雖然短期內如遊戲領域,還有動畫參演感十足的新秀《Z.O.E.》,還有從上帝策略視角轉職追尾駕駛的老將《特勤機甲隊6》,還有堅持續航的《裝甲核心》,但在過度開發市場,以及現實中執掌文化產品話語權的各個發達國家進入去工業化階段的大潮之下,曾經使人們富裕幸福的科學技術之代表形象,還是逐漸步入了冷宮。

作為一個經典形象,巨大機器人影響了諸多從業者,因此即便無法成為主體,在3A規模的遊戲中作為元素之一還能偶爾露臉,比如2010年的《星際爭霸2》就有搶巨型雷神的內容,還有2012年《光環4》特意安排了一段士官長駕駛螳螂號的橋段,只是與往日輝煌對比起來,反倒更讓人嘆息,似乎那個看似很近的夢想遠去了。

This, is, Sparta!

於是,看上去小毛病不少的《泰坦隕落》,公布時點爆的熱潮,是不是就更好理解一些了?那可是積壓多年的瞬間釋放,是有生之年情懷的具現,對巨大機器人愛好者來說,無論如何,只要能坐進駕駛艙,就好!假的也好!

■?具現光輝

現在,真的來了。

今天的美日一戰,第一場以6.5噸的日本機器人Kuratas一拳擊倒6噸的美國機器人舊型號Megabot Mark 2告終。

世界上,沒有一拳解決不了的事……

第二場,美國Megabot上了最新型號,12噸、雙人操作的Eagle Prime。雙方先用遠程漆彈和無人機試探,而後Eagle Prime加大馬力硬上肉搏,鉗制住日本Kuratas,用另一管漆彈炮對準Kuratas的駕駛座,轟殺之。

第三場,Eagle Prime換上電鋸,貼身肉搏,用鋼鋸弄爛了Kuratas的手臂。Kuratas徒勞地發射BB彈。機器人肉搏推倒了場地上的鋼架,頓時噼裡啪啦火花四濺。而Eagle Prime的電鋸已經攻向Kuratas的頭部……

最終Eagle Prime更勝一籌。但大概是因為戰鬥觀賞性與預期不符,且有幾處場面有提前設計之嫌,Twitch直播間裡「fake、fake」(假的、假的)的罵聲一片……這場戰鬥的真假請大家看一看錄播自行判斷:

視頻

其實,重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只是低調老實的工業技術很少被娛樂業所注意,別說2017年這波日美約架了,我國其實早就悄悄走在了前面。2016年有個視頻非常火爆,被愛好者戲稱為「史上第一次機體格鬥戰」。視頻中兩撥工人因為一些原因起了衝突,居然駕駛著「SCV」互毆了起來,場面一度十分宏大。

Kuratas和Eagle Prime打起來其實也沒比這個觀賞性強多少。可見目下的民間技術大概確實好不到哪裡去,這也許就是這場決鬥暴雪級跳票至今、最終觀賞性又不強的原因。

視頻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Kuratas還是Eagle Prime,都暗合了十分硬核的巨大機器人經典作品《機動警察》之設定,其中的巨大機器人Labor正好是由「載具」與「重機」概念結合而來,現實與幻想的偶然巧遇真是令人百感交集。

雖然現實裡重機不太像人樣,但技術上其實和那哥倆蠻有血緣關係

■?未來展望

這是一個神奇的時代,各種各樣的幻想逐漸變為現實,儘管巨大機器人在幻想中似乎燃燒殆盡,但突破次元壁後似乎迎來了新的天地。

從巨大機器人製造公司的發展計劃看來,他們希望打造出類似現實中其他競技活動的比賽制度,形成類似F1賽車的產業鏈,能夠促進商務、技術、人才多方面的進步,這顯然是非常可行的途徑,在其他新技術領域,例如無人機競技已有在慢慢成型的案例,使得巨大機器人對戰比賽有足夠的參考經驗。

虛擬世界這邊也並未落後,隨著4D電影等新的機電一體化娛樂技術以及VR技術逐漸發展,2017年5月登場的《新世紀福音戰士:魂之作》,宛如新的模擬駕駛巨大機器人題材遊戲的樣板。

乍看是VR加強版街機的感覺

那麼,如果模擬駕駛與現實結合起來呢?也許巨大機器人對戰也能推出一種模擬駕駛設備,像遊戲一樣,在模擬設備上獲得認可的選手就像考駕駛證一樣可以登上真實的機器人。而模擬駕駛技術在民間早就廣泛用於飛行員的培養,可以粗暴理解為高端專業版的街機框體,其造型功能完全與實際飛機艙內一致,高度模擬現實情況,除了墜機不會死之外。

開上它可不能太兒戲

不過,目前巨大機器人比賽預想的方式是「徹底拆毀」,也就是將對方機器人破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這雖然是致敬情懷,但也對安全性提出了挑戰。在人機安全科學上,各國都還在追著科技步伐摸索,沒有足夠的標準之前,一個好幾噸的鋼鐵巨人如何不傷害選手或觀眾,都是一件需要深思熟慮的事情。

美國MegaBots和日本水道橋重工一戰,顯然也還未走到「徹底拆毀」的那一步。但這畢竟只是它們的第一戰,也是真人駕駛巨大機器人的第一戰,希望直播間同時在線17萬人的高峰人數,證明這個「有生之年」般的夢想仍值得愛好者們去實現。

本文來源:IT之家 責任編輯:韓一冰_NT3945

相關焦點

  • 淺談日本巨大機器人動畫的發展史
    《鐵人28號》可能在現在這個時代許多人都有些陌生,但是其經典程度不容小瞧,它是橫山光輝1958年出版的漫畫作品,後來於1959年製作廣播劇,1960年後又陸續拍攝了真人特攝版、動畫及真人版電影,是日本動畫史上首部巨大機器人動畫。
  • 淺談日本巨大機器人動畫的發展史
    《鐵人28號》可能在現在這個時代許多人都有些陌生,但是其經典程度不容小瞧,它是橫山光輝1958年出版的漫畫作品,後來於1959年製作廣播劇,1960年後又陸續拍攝了真人特攝版、動畫及真人版電影,是日本動畫史上首部巨大機器人動畫。
  • 機器人「伴侶」或代替真人妻子?只因這3大功能太真實!望周知
    望周知現在進入了5G通信時代,一些消息比較靈通的人,應該知道,未來幾年時間,像是無人駕駛、智慧機器人等新事物,也會逐步普及,畢竟數據傳輸速度的提升,可不僅僅是為了讓你們打遊戲不卡頓,下載視頻速度更快,更重要的一點,還是提升AI智能行業的發展速度,畢竟擁有足夠快的數據傳輸速度,機器人才能夠準確及時完成更複雜的指令。
  • 全面失利,戰鬥天使阿麗塔打不過28年前的終結者T-800機器人
    特效技術上,《阿麗塔:戰鬥天使》踢爆《終結者2:審判日》,但《終結者2:審判日》視覺效果更佳上世紀90年代的電腦科技是沒有多麼先進的,施瓦辛格那張機械感明顯的臉主要是通過特效化妝化出來的,而不是在電腦上特技合成的。
  • 這9部經典動畫,其實就是巨型機器人作品的發展史
    雖然Kuratas不敵Eagle Prime輸掉了比賽,戰鬥過程十分尷尬,不過對於全球數以萬計的機器人迷來說,能夠看到世界上第一場「巨型機器人」戰鬥,也是非常值了。  實際上,巨型機器人這種文化,最早是源於日本動漫行業。
  • 鋼拳鐵甲兒時夢: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巨大機器人?
    ​巨大機器人雖非日本人的原創,卻是日本ACG及相關玩具產業的常青樹。以1972年的《魔神Z》為爆發點,搭乘型巨大機器人的風潮至今仍是一隻下金蛋的母雞,源源不斷地為整個產業塗油上鏈。  而在1968年播映的特攝電視劇《賽文奧特曼》第14及15集中,合體型巨大機器人也首度登上日本電視屏幕。這臺由佩丹星人研發的機器人被稱作「金古橋」(King Joe),可以分為獨立的四個部分,各部分都具有潛水和飛行能力。
  • 戰鬥機器人,Super Anthony
    Super Anthony是一個小型的戰鬥機器人,具有成熟的人的衝擊力。 這是一款專為高級愛好者設計的高檔小工具。這款機器人高38釐米(14.9英寸),作為一款戰鬥機器人,它配有打孔,踢腿和戰鬥滾動機動。
  • 無人機已經問世,那麼戰鬥機器人也不遠了,媒體:會替代士兵嗎?
    隨著社會的進步,先進的科技不斷幫人們摸索著未來的方向,同時在軍事方面也從來沒有間斷研究,如今,無人機也出現了,無人戰車也不例外,現在科技還沒發展到可以用機器人進行戰鬥,但是肯定不遠了,倘若技術允許的話,現在戰鬥機器人應該是滿地跑了,戰鬥機器人要是一旦生產成功,那麼會不會替代士兵呢?
  • 細節機械感炸裂,QueenStudios《阿塔麗:戰鬥天使》新作發布
    國內雕像品牌QueenStudios近日發布了來自電影《阿塔麗:戰鬥天使》中的女主角「阿塔麗」(ALITA:BATTLEANGEL)1:1比例半身胸像新作!分別有普通版與EX版本兩款,全球限量600體。
  • 「男性機器人」功能性突出,為啥卻不能取代真人男性?原因已確認
    「男性機器人」功能性突出,為啥卻不能取代真人男性?」應該是能夠輕易取代真人男性的,但目前而言,雖說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還遠遠不可能真的去使用男性機器人,具體的原因已經確認了!首先,第1點原因,男性機器人價格昂貴,對於女性而言,本來就存在很多的負擔,如果沒有選擇真人男性,而是花一筆錢去購買男性機器人,負擔就更大了,當然了,如果女性用戶能夠說服自己的真人伴侶,額外選擇一款男性機器人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 女性機器人用戶體驗:觸碰起來跟真人一樣,就是擔心漏電!
    隨著我們現在的科技發展的十分迅猛,人工智慧方面也在快速的崛起,而且清華學院還專門為此開設了一個智班來提供學習人工智慧的,實際上我們平日生活裡面已經有運用到一些智慧機器人了,就好比如我們的洗碗機器人等等這些比較簡便的機器人,然而在日本卻研發除了更厲害的一些仿真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剛推出來就遭受到很多人瘋狂搶購
  • 為啥「男性機器人」受歡迎?外表跟真人一樣,還有3大專屬功能
    為啥「男性機器人」受歡迎?外表跟真人一樣,還有3大專屬功能!網際網路帶來了什麼?筆者今天要說的,就是為啥「男性機器人」受歡迎?外表跟真人一樣,還有3大專屬功能!第1大專屬功能:定製服務;這種男性機器人,不僅僅是外表跟真人一樣,還可以進行定製,這並不是說,隨時隨地定製外表,不過男性機器人能夠切換不同的「人格」,給用戶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同時還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去調整使用模式,筆者接下來要說的另外兩個專屬功能,也就跟不同的使用模式有關係。
  • 二戰史上海拔最高的戰鬥,松山戰役因它而打響,卻很少人提及
    由日軍標註的滇西緬北反攻計劃進攻路線第一件事,就是渡過怒江後,國軍部隊本來打算翻越怒江邊的高黎貢山,直擊騰衝,情報顯示渡過怒江的部隊都達到兩萬多人了,也沒有在灘頭受到日軍有組織的抵抗,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會是一場有驚無險的行軍時,1944年5月12日,向北齋公房山口進發的第一九八師攀爬至冷水溝陣地時,被半山腰的日軍暗堡迎頭痛擊,直到此時,國軍才發現,日軍的確是因為兵力不足,才會放棄灘頭陣地,可是,他們在高黎貢山的各個山口和半山腰,設置了很多暗堡和工事,所有有可能交戰的區域都已經預先被設置好了坐標,日軍甚至不需要過多的瞄準
  • 戰鬥機器人,最具競爭力的機器人
    Pilot Labs推出的Moorebot Zeus戰鬥機器人,將機器人戰鬥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拳擊,功夫,空手套樣樣精通。Moorebot Zeus機器人高約14英寸,重2.2千克,是專為戰鬥比賽而設計的戰鬥機。
  • 女性機器人備受喜愛,滿足人類需求,未來能代替真人生存嗎?
    人工智慧已經是人類無法擺脫的事物,它們的出現可以幫助人類做家務、忙工作,沒有一個人不喜歡這樣的人工智慧,如今人類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想要找尋一個能夠相伴餘生的人,簡直太難了,所以他們想要購買一臺女性機器人,日本女性機器人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別逼真,甚至連皮膚都特別柔軟,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都難以辨別誰是真人誰是女性機器人,為什麼現代人迫切想要購買女性機器人呢
  • 大疆進軍教育和戰鬥機器人領域
    現在它又開闢了另一個新類別:教育戰鬥機器人。RoboMaster S1起初看起來很奇怪,但大疆很快表示機器人是其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疆創始人兼執行長汪滔在學校學習機器人技術,近年來,公司在RoboMasters的組織下在中國舉辦了一系列機器人格鬥比賽。
  • 噢爾星人駕駛J6太空飛船來到太陽系,太空機器人創造了地球
    地球繞太陽轉動。地球有大氣層,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二氧化碳和氧氣。海水在陽光照射下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天空中,水蒸氣遇冷後降下。最後,降到海裡的水蒸氣又變成海水。地球多次遭到隕石撞擊。隕石撞擊地球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恐龍滅絕也有可能是外星人造成的。外星人創造了恐龍,又滅絕了恐龍。外星人創造出人類。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是由宇宙大爆炸形成的。事實上,地球是外星人創造的。
  • 俄羅斯機器人Fyedor將駕駛宇宙飛船
    俄羅斯科學家宣布,名為「聯邦」的俄羅斯新宇宙飛船將由.機器人俄羅斯高級空間工程師伊夫根尼·米克林說,費耶多將把第一艘聯邦宇宙飛船送入地球軌道。第一次計劃中的機器人載人任務是在2021年。Fyedor機器人已經有了一個工作原型,它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務,包括步行、跑步、爬山和駕駛汽車,以及鑽孔。
  • 如果機器人背叛人類,是否會促進地球走向統一?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如果機器人大行於天下,並且擁有了自己的意識,叛變人類,那麼,地球有沒有可能被迫走向統一?這是最常見,也是最直接的統一手段,在歷史上數不勝數。遠的來說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亞歷山大東徵,近的來說有克裡米亞事件。當今世界,強國林立,雖然某國擁有領先世界的軍事經濟實力,但說起統一地球,明顯是不可能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國之間的差距只會不斷拉近。
  • 當《流量地球》MOSS有了擬人,遇上了真人COS,被帥到窒息
    說到《流量地球》,想必很多人都有看過這部電影吧,作為國產的科幻片,真的是可以值得很驕傲的一部作品了,而且這一部電影也讓很多人看到了國產科幻片的希望。所以當流浪地球火了之後,裡面的一些角色也相繼有了人氣,其中就連人工智慧也有了擬人化的形象,所以,小編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當《流量地球》MOSS有了擬人,遇上了真人COS,被帥到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