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愛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聽見未來,從預防開始」。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耳朵便是感知世界美好聲音的窗口。從嬰兒的出生到老年,不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從細節入手保護我們的耳朵,保護我們的正常聽力。
聽覺是怎樣產生的
人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外耳、中耳具有集音、傳音、擴音作用,內耳具有位置覺、平衡覺和感音作用。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傳至內耳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外耳、中耳傳至內耳,另一條是通過振動顱骨傳至內耳。當內耳感受到聲壓的變化時,可使內耳耳蝸內的液體流動,基底膜波動使毛細胞與蓋膜摩擦,毛細胞興奮,通過聽覺神經可將此生物電變化傳向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聲音的頻率和強度
聽覺是人們的主觀感受,聽到的聲音實際是物體振動後引起的聲波。不同的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不同,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振動頻率不同。頻率是指物體每秒鐘振動的次數,其單位用赫茲(Hz)來表示。例如:鼓聲主頻約在250至500Hz(即每秒振動250至500次),屬於低頻;雙音響簡聲主頻約在1000至2000Hz,屬於中頻;哨子聲主頻約在3000至4000Hz,屬於高頻。
聲音的強度取決於聲波振動幅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強度越大;振幅越小,強度越小。聲音強度單位一般用分貝(dB)表示。例如:夜深人靜時,樹葉的碰撞聲、動物的呼吸聲大約20dB聲壓級;兩人正常談話聲約70dB聲壓級;大聲喊叫約85dB聲壓級;汽車鳴喇叭、火車通過發出的聲音約100dB聲壓級;飛機起飛的聲音約120dB聲壓級。
能聽到聲音和能聽懂語言是一回事嗎
能聽到聲音不一定能聽懂語言。人的語言聲屬於複合音,由低頻、中頻、高頻構成。多數神經性耳聾患者只能感受低頻的聲音,而不能感受中頻和高頻的聲音,所以只能聽到聲音,卻聽不清在說什麼。必須依據聽力損失情況,配備合適的助聽設備並定期進行調試才能解決「聽清楚」的問題。對於聽力障礙兒童,還要進行聽覺訓練和語言訓練,才能聽懂語言。
世界衛生組織對聽力障礙的分級
剛能引起人耳聽覺反應的最小聲音刺激量,稱為聽閾。將各頻率的聽閾以線段連接,形成聽閾曲線。依據500Hz、1000Hz、2000Hz、4000Hz聽閾之和除以4獲得的dB數判定聽力損失程度,按國際標準,小於等於25dB屬於正常的聽力。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聽力障礙患者依其聽力損失程度分為4級:26-40dBHL為輕度聽力損失;41-60dBHL為中度聽力損失;61-80dBHL為重度聽力損失;大於80dBHL為極重度聽力損失。
怎樣觀察不同階段孩子的聽力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新生兒及嬰幼兒聽力異常的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幹預,才能做到「康復一人,幸福全家」。要想知道剛出生的寶寶是否擁有正常健康的聽力,一般的觀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必須到指定篩查機構,接受專業的聽力篩查服務。如果到了孩子該說話的年齡,才發現孩子聽不到聲音,就會錯過幫助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正常分娩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48-72小時內接受專業人員的聽力篩查;進入重症監護病房住院的新生兒,應在出院前進行聽力篩查。如果孩子在聽力初篩時未通過,家長就要充分重視,按照專業人員的指導,到指定醫院做進一步的復篩和聽力診斷。如果孩子在聽力初篩和復篩時都沒有通過,家長應在3-6個月內攜帶初篩和復篩報告單,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到指定的聽力診斷中心對孩子進行系統的聽力學檢查,以確定孩子的聽力狀況或聽力損失程度。
對0-3個月孩子主要通過觀察聽性反射來判斷其聽力。測聽用具可選用木魚、雙音響筒(中頻)、哨子(高頻)或手鼓(低頻)等音響玩具。因為人耳對於中頻的聲音最敏感,所以木魚或雙音響筒可作為首選。測試房間要保持安靜,給聲時機最好選擇在受試兒處於淺睡眠狀態,距測試耳約30釐米處,突然給聲(60dB以上),正常聽力的受試兒約在2.5秒以內出現聽性反射,表現類型有:雙臂突然向內屈曲,即驚跳反射;突然眼瞼睜開,為覺醒反射;突然哭叫,為哭叫反射;測試前受試兒眼瞼睜開,給聲時突然閉目,稱為閉目反射,還有吸允反射、呼吸反射等等。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驚跳反射。
如何預防嬰幼兒期的耳聾
導致嬰幼兒耳聾的常見原因是中耳炎,還有高熱、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性感染,以及使用耳毒性藥物等。小兒的中耳炎又分為化膿性中耳炎和非化膿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兩類。對於化膿性中耳炎,家長要注意儘量避免孩子哺乳位置不當、挖耳致鼓膜外傷;還要及時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不可以在不潔的水中遊泳等等。分泌性中耳炎則主要是由腺樣體肥大、慢性鼻竇炎和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等疾病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或者阻塞所導致,要及時治療腺樣體肥大,以消除病因。
這些藥物具有耳毒性
說到耳毒性藥物,很多人都會驚恐,目前已知具有耳毒性的藥物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如下幾類:抗生素藥物,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由於使用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而導致的藥物性耳聾。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小諾黴素等。還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乳糖酸紅黴素。其他抗生素有氯黴素、鹽酸萬古黴素等等。抗腫瘤藥物,順鉑、氮芥、博萊黴素等。解熱鎮痛抗炎藥,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抗瘧藥,氯奎、奎寧等。利尿藥,呋塞米(速尿)、利尿酸(依他尼酸)等。
藥物中毒性耳聾常發生在用藥期間,也可以發生在停藥後,並在幾個月甚至一年之中逐漸加重,這種聽力下降是漸進性加重的。除了聽力障礙外,還常有雙側耳鳴、耳內壓追感、眩暈、平衡失調以及食慾減退、口渴、面部及手足麻木感等。
預防藥物中毒性耳聾的措施,兒童不要隨便使用抗生素,必須用時,需選擇無耳毒性的抗生素。藥物劑量宜小,療程宜短,儘量不要靜脈給藥,同時應避免幾種耳毒性藥物的聯合使用。老年人、體弱多病者及腎功能減退患者應慎用耳毒性藥物,孕婦應禁用耳毒性藥物,以免對胎兒造成毒害。家族中發生過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中毒者,其他成員應慎用同類藥物;如果母親曾因這類藥物中毒致聾,其後代應絕對禁用該類藥物。使用耳毒性藥物期間,應同時服用神經營養藥以及維生素類,目的是促使感覺細胞充分利用這些營養物質進行新陳代謝,以達到保護內耳、預防中毒的作用。
不要小瞧噪音性耳聾
由強噪聲或突然發生的強烈爆炸引起的耳聾,稱為噪音性耳聾。避免噪音性耳聾要做到控制噪聲來源,這是最積極最根本的辦法,如利用各種隔音、防震、吸聲等措施,使噪聲縮減到國家規定的防護標準以內(85dB-90dB)。
做到耳部隔音,戴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聲器材,一般在80dB噪聲環境下長期工作即應配用簡便耳塞,90dB以上時必須使用防護工具。最簡便的方法是用棉花塞緊外耳道口,再塗抹凡士林,隔音值可達30dB。
無論是上班、坐車或是閒逛網頁時,很多人都會習慣性地戴著耳機邊聽音樂。殊不知,長時間使用手機會連累耳朵。所以音量不要過大,時間不要過長,否則會損傷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耳鳴,嚴重的有永久失聰的可能。醫學專家指出,一般的耳機音量調至最高時,相當於打樁的音量,這種音量以一天聽半個小時為極限。另外,乘車時調高耳機音量的做法也極為危險。
本報記者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