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蝦,我們走,去找一個藍朋友,吃炸雞,喝啤酒,還能一起拉著手…」隨著短視頻的風靡,每年總會湧現出一批「洗腦神曲」,意境不見得多麼「高端、大次、上檔氣」,但詞調絕對「上頭」。
「皮皮蝦,我們走」是源自某電競選手口頭禪的「皮皮豬,我們走」,後經廣大網友的群策群力,變成了」皮皮蝦」,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諸多表情包,後來更是入選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一時間,蝦虎或者蝦爬子不再是追求新潮的年輕人的用詞,略帶萌感的「皮皮蝦」成功上位。
儘管無論是聊天APP中的表情包,還是餐桌上的佳餚,皮皮蝦似乎總是以人畜無害的姿態示人,但在自然界裡,它們絕非是好惹的「軟柿子「,比較出名的當屬「雀尾螳螂蝦」。
從名字中不難發現,可以分成「雀尾」及「螳螂蝦」兩個部分。首先說,螳螂蝦與螳螂之間八竿子打不著,稱得上是徹頭徹尾老死不相往來,同時,與蝦米也沒什麼瓜葛,其實就是口足目生物的統稱,只因第二對胸足特別發達,狀若螳螂的「雙刃」,故得名。至於雀尾,相信對孔雀已是如數家珍,華麗尾巴即是雄性孔雀的標籤,也成了人們給其它動物命名的參照,比如最常見的觀賞魚之一,孔雀魚或者鳳尾魚就是這種情況。同樣的,這種螳螂蝦也長著色澤鮮豔的外表,綠色、紅色、藍色、咖啡色、黑色交相呼應,豔麗的甚至不像天然而成,反倒像源自畫家的天馬行空創作。
我國有句老話叫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雀尾螳螂蝦卻不是個「花瓶」,如果動物界也像小說一樣給殺手們排個三六九等,那麼相信雀尾螳螂蝦一定在前排佔有一席之地。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孫猴兒在學得本領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東海龍宮尋一趁手兵器,這才有了後面的齊天大聖。對雀尾螳螂蝦來說沒那麼複雜,它們天生自帶呢——第二對胸足歷經數千萬年的進化,早已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不同於螳螂單一的鐮刀式攻擊,在有獵物或危險靠近時,雀尾螳螂蝦可先迅速彈出「鐵拳」,硬生生地砸向對方,給予類似錘子一樣的猛擊效果,如有必要,它們會像訓練有素的拳手一樣,通過連續出拳讓對方防不勝防。根據測算,「直拳」的攻擊動作僅在0.02秒即可完成,瞬間速度可達80公裡/小時,趕得上高速行駛的汽車,可想而知這股力量如果作用在獵物身上,即便是擁有厚重外殼的動物,被搗成稀巴爛也是遲早的事情。而除了「打拳」之外,它們當然也會像螳螂一樣將利刃伸展開來,輕鬆刺穿動物的肉身。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有力且頻繁的打擊勢必會影響到武器的使用壽命,尤其各種螺的厚殼也不是擺設,力的相互作用決定了雀尾螳螂蝦的鰲肢必然面臨損傷,經過統計,一對嶄新的「拳套」大約敲擊5萬次將出現損壞。不過不用擔心,雀尾螳螂蝦已經想好應對之策,它們知道早晚會出現這個問題,所以會通過定期「換皮」的方式來儘量彌補損失。
如同剛換殼的螃蟹一樣,處於換皮期的雀尾螳螂蝦十分脆弱,往日雄風隨著武器的短暫缺失而少了底氣,但這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要選擇忍氣吞聲地生活,它們是個性非常兇殘的捕食者,不會因此變成「縮頭烏龜」,只要有入侵者膽敢路過挑釁,它們會毫不猶豫衝上前去,就像電視劇《亮劍》裡的靈魂人物李雲龍所說的「明知不敵,也要亮出寶劍,哪怕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倒在對手的劍下,雖敗猶榮」。手無寸鐵尚且如此好戰,可以想像等到新殼長出來後,雀尾螳螂蝦該是何等的耀武揚威。
當然了,它們就是再厲害,終究是食物鏈的一環,各種愛吃「刺兒頭」的魚就是其中主力。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因此雀尾螳螂蝦不是整天明目張胆在外四處閒逛,而是躲在靠近沙質和沙粒地區的珊瑚礁附近。密密麻麻的石縫既是絕佳的藏身之所,有效隔絕了大部分塊頭碩大的魚類,又是天然的伏擊之地,只要有獵物經過,就有機會打一場漂亮的「閃電戰」。
有時,雀尾螳螂蝦的運氣沒那麼好,被遊蕩的魚類捉了去,但只要不是被一擊斃命,它們就開始跟命運抗爭。本身身披硬殼,再加上掙扎揮動的螯肢,魚兒將獵物含在嘴裡實際並不好受,最起碼的一點,很是扎嘴吧?所以,常有魚類在捉住雀尾螳螂蝦後,嘗試幾次吞咽失敗,便不得不讓煮熟的鴨子飛了。
有趣的是,雀尾螳螂蝦不論攻擊獵物還是應對天敵,往往全力為之,可與同伴進行較量時卻不會「下死手」,更多的是武林高手間「點到為止」的過招,甚至剛開始的動作看上去就像交誼舞一樣親密——雙方揚起身體以便讓觸鬚伸展,隨後用柔軟的觸鬚進行「對打」,僵持不下才是下一步的「動真格」。所謂的真打,也不是真要陷對方於死地那般血腥,一方捲起身體用力將尾巴朝著對方的頭部甩去,另一方則用拳法進行格擋。幾乎所有的戰鬥就在這個過程中結束,總有一方先行認輸告退,殺紅眼「拼刺刀」的時候少之又少,或許雀尾螳螂蝦很清楚,沒什麼深仇大恨值得鬧到「刀兵相見」拼個你死我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