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臺回復關鍵字「IT簡史」,可查看往期精彩內容哦~
1930.5.11-2002.8.6
生於荷蘭鹿特丹,計算機科學家,是荷蘭第一位以程式為專業的科學家。
與D. E. Knuth並稱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計算機科學家的人。
他曾經提出「GOTO有害論」,信號量和PV原語,解決了有趣的「哲學家就餐問題」。
被稱為「結構程序設計之父」和「先知先覺」(Oracle),他一生致力於把程序設計發展成一門科學。
1948年,他考入了Leyden大學。
1950年,進入聯合國並從事法律方面的工作。
1951年,去英國參加一個由劍橋大學開設的,學習電子計算裝置程序設計的課程。
講師是著名的威爾克斯,迪科斯徹的導師讓他給數學中心計算部門的主管寫一封信。
確定他的基礎知識是否足夠他去完成該學業。
1952年,收到回信,信的內容有兩點,一是肯定迪科斯徹現有的知識已經足夠了。
二是邀請他成為一名程序設計人員。
迪科斯徹大學畢業後,欣然加入。
1952至1956年,程序設計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
這部分是由於系統分組的複雜性要求一個更具結構性的作業系統。
部分是由於科學、數學上的關於程序設計的態度都提出了一個清楚的關於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觀點。
迪科斯徹的Shortest Path Algorithm是在這方面取得的突出進展。
因為這種演變是全球性的,所以,在全世界的推動下,一個科學的計算機語言基礎:ALGOL,不久就誕生了。
1958年,迪科斯徹代表Dutch MC出席了在瑞士蘇黎世召開了一場8個人的討論會。
那是一個定義ALGOL詳述的準備會議,由艾倫·佩利發起。
1959年,迪科斯徹給ALGOL60下了這樣的定義:「一個奇蹟就被這樣簡單的創造了。」
1960年,在ALGOL60被定義之後,數學中心首先在荷蘭開設了ALGOL60程序設計語言的課程。
1961年,MC引領了新的開端:程序設計教育。
1962年,迪科斯徹任全職教授,雖然在國外已經被認為是計算機科學的主席,但他本人強烈反對這個稱呼。
這主要是由於在專業科學知識上的缺乏,他的位置實際上是一個數學教授。
直到1999年,他69歲的時候,結束了作為教授的職業生涯。
回顧47年的艱苦工作,為了一個更好、更簡單、更準確的編程方法而不停地努力奮鬥,使「符號、說明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