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北京】10月16日報導(文/張鵬會)
「在技術成熟的條件下,極限體育有可能變成競技體育。」在10月16日,以健康中國 – 科技體育產業論壇上,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汪家道教授指出。
汪家道表示,科技對競技體育、極限體育和大眾體育將產生極大的助推作用。
一方面,競技體育目前是一個國家的實力標誌。2020年奧運會在即,中國運動員的壓力巨大,科技可以發揮一定作用。汪家道以自行車比賽為例,2008年之前英國隊最多拿過2塊金牌,2008年則拿了8塊金牌、4塊銀牌,2塊銅牌,這是因為英國在2008年奧運會投了30萬英鎊做自行車相關的科技,以及一些量化訓練實驗。
據悉,通過對自行車進行組裝、測試,可以優化減少1%的阻力。而由於運動員已經到了人類的極限,要想減少1%,通過運動提高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技術成熟的條件下,極限體育有可能變成競技體育。汪家道表示,以登山運動為例,登山服對技術人員是很大的挑戰,「我們現在在做一些石墨烯材料,另外還有碳納米管的結合,我們在軍工產業已經用了這些技術。另外還有些一般氣凝膠,是非常好的隔熱材料,這些材料對未來的登山運動,還有運動的普及都會帶來好處。因為裝備安全了,我相信大家都願意去嘗試一下登山運動。」
「體育最重要的是一種探索精神,很多項目需要技術去保證它的安全,使得它越來越普及。」汪家道堅信,隨著安全性越來越提高,技術保障的不斷加強,競技運動和極限運動也會變為大眾運動。
汪家道,中國目前的科研投入已經非常大,但跟國外相比,科研投出和科研產出依然差距真大。「目前國內的科研產出在30%左右,而美國、德國已經達到60%~80%,這是因為我國的成果轉化環節沒有做好。」
汪家道建議,國內的科技團隊一方面要自我發展;另一方面要與市場結合,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產品形成商品,最終形成市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當天活動最後,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的代表與奧運冠軍一起共同發布了「健康生活優體計劃」。該計劃將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文件精神的指導下,以體育結合科技的理念,打通生產、技術、渠道、宣傳、資金等體育產業鏈上各個環節,打造一個以為奧運冠軍為引領、為體育健康產業相關的各領域從業者提供相互交流資源對接的產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