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共情,疫情「神還原」,災難電影的「現代啟示錄」

2020-12-06 瀚葉數據

正月逐漸進入尾聲,在春意盎然的日子裡,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席捲全球,病毒的爆發不僅考驗著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也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精神狀態產生了巨大影響。

控制人口流動,居家隔離,除了日常的追劇、遊戲、學習,越來越的多的人重溫災難影片,產生共情,釋放焦慮:《傳染病》《流感》《極度恐慌》《末日病毒》《釜山行》《車諾比》等影片也相繼出現在了流媒體點播榜前列。

電影取材自現實又高於現實,這些災難電影之所以能夠在這個特殊時期重新引起關注也並非毫無根據。

為此,文思君複習了一些以傳染病或災難為題材的電影,這些誕生於數年甚至數十年前的影片不僅折射出了世間百態,甚至還預言了今日所發生的一切,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警示和思考。

01銀幕之內,疫情下的「眾生相」

這段時間,2011年的《傳染病》和2013年的《流感》因為劇情的寫實性和與當下現實的呼應一度登上熱搜電影榜單,前者甚至已經成為了iTunes上排名第10的電影。

《傳染病》登上iTunes上排名第10名影片

網友們除了自行考古觀看以外,還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了大量的交流和討論,目前,在微博、豆瓣、知乎等熱門的社交平臺上,這兩部電影的相關話題性和關注度也居高不下。自媒體平臺上也同時出現了大量文章把它與當前的疫情做神對比,很多人將《傳染病》奉為「預言神作」。由於觀看人數猛增和現實狀態的應景,《傳染病》的豆瓣評分較之前上漲了0.4分。

豆瓣《傳染病》主頁下的網友評論

2011年,好萊塢鬼才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匯集了瑪麗昂·歌迪亞、馬特·達蒙、裘德·洛、格溫妮絲·帕特洛、凱特·溫絲萊特等一眾明星卡司拍攝完成了災難電影《傳染病》,該片在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相當正面的高評價,只是當它投放到院線上映以後,並沒有取得對等的票房成績。

2011年,《傳染病》主創亮相水城威尼斯

影片講述了一種僅靠空氣便能傳播的病毒引起的全世界的災難。

馬特·達蒙演繹了一個普通男人,在面對災難的各個階段可能呈現的各種心理和應對。

裘德·洛飾演的是一個自媒體人站在多數弱勢群體的立場,藉機散布對政府和醫療機構不利的言論,不斷地在自己的博客上「揭露」當局的「謊言」,似乎成為正義的化身。每次危機來臨,都有人從中搏利,他不過是其中之一。

瑪麗昂·歌迪亞飾演的世界衛生組織人員,去調查病因,卻被扣留作為交換疫苗的人質。

勞倫斯·菲什伯恩飾演的疾控中心官員,偷偷打電話通知妻子從傳染病重災區開始戒嚴前撤離。

凱特·溫絲萊特飾演的疾控中心研究員,沒有多少戲份就出現在裹屍袋中,提醒我們:病毒不會區別對待任何人。

最後鏡頭回到第一天,整場災難的起源,是因為森林砍伐,蝙蝠無處棲息,寄居在豬籠的屋頂,蝙蝠的分泌物被豬吃了,巧合的是,那頭豬又被端上了人類的餐桌。

對於正在經歷疫情的你我來說,《傳染病》就像一面鏡子,將熒幕外的芸芸眾生投屏到了電影裡。但不要忘記,17年前,我們曾經經歷過比這更兇險的災難。我們驚嘆導演冷靜的視角和犀利的預判之餘,更要反思,為什麼同樣的悲劇,會在一個民族再次上演。

02《流感》來襲,沒有什麼比人類恐懼蔓延更快

電影《流感》正如細微的病毒一般,藏匿在了2013年的韓國電影裡,觀影人次僅為8847人,收穫了311萬的票房成績。那一年韓國貢獻了《新世界》《雪國列車》《辯護人》《素媛》《7號房的禮物》《恐怖直播》等多部熱門影片,《流感》不是裡面最好的一部,卻是韓國電影史上首次以「流感病毒」為題材的電影。

對於人類來說,病毒災難實際上是一場人性和心靈的考驗。在致命流感病毒大範圍的傳播之下,影片不僅描繪了人類與病毒展開的苦戰,也拍出了人類在面對未知病毒時所產生的社會恐慌,這種病毒帶來的衍生品不僅能夠摧毀一個正常人的意志,也能給社會秩序帶來了極大的幹擾和失控。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面對24小時不停滾動的疫情新聞,人們的情緒會不自覺被帶入焦慮中,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情緒困擾,這種「替代性創傷」 是由於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後所產生的心理異常,也會使神經產生敏感,為了生存,開始瘋搶生活物資,醫療物資甚至無視病毒的病理性將其妖魔化,甚至還會出現一些與防控手段相背離的過激行為和散步謠言的出口,這些都是病毒災害在另一個層面上對於整個社會的危害。

此外,作為災難驚悚片,《流感》並沒有脫離實際,反而提供了較為科學的防治策略:在災難面前,個體的自覺,管理者的科學性,科研醫務工作者的專業性是贏得這場無聲戰役的關鍵。片中封城的行為雖然過激,也是影片情感落腳點的基礎。但客觀來說,從古到今,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的確是控制傳染病大規模爆發最有效的措施。這也是國內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停運公共運輸,集中有效隔離,實施地域性封閉政策的出發點和依據。

03疫情之後,「喪鐘為誰而鳴」?

《傳染病》《流感》《極度恐慌》《後天》《2012》等災難電影因「神預言」而翻紅,這些電影如同寫給2020冬春之交的「啟示錄」,歷史和現在、過去和未來,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

如許多影迷所言「初看不識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環顧世界,在中國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同時,各種各樣的災難在全球上演:

2019年冬季,美國爆發40年來最致命流感,超10000人死亡,1900萬人感染。2019年秋季,受極端氣候變化影響,澳洲的山火持續燃燒了五個多月,數億動物死亡,考拉,袋鼠,野兔等野生動物被活活燒死。2020年初,東非遭遇25年最嚴重蝗災,多達3600億隻蝗蟲,正在吞噬整個東非的農作物。菲律賓火山噴發,45萬人恐需撤離,或引發火山海嘯。2020年1月18日,加拿大遭遇了三十多年來最大暴風雪,全城被埋,場面堪比災難電影《後天》。2020年1月26日,奈及利亞不明疾病,席捲全國19個州,目前已至少造成47人死亡,365人感染……

所有人在面對不可抵抗的災害時都想要生存下去,我們會經歷不安、恐懼、麻木,最後淡忘。但請不要忘記「所有人其實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為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我而鳴。

—END—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從尼採、康拉德直到科波拉 ——重讀《現代啟示錄》
    因為思想性電影並不見得非要在電影裡用長鏡頭「做思考狀」,塞進一堆哲學家、文學家的名字。很多導演,比如伍迪·艾倫,就經常被錯位地歸於前者……    《現代啟示錄》是科波拉的野心之作(儘管一開始曾決定由喬治·盧卡斯來導演,但這個創意核心一直是科波拉本人的)。
  • 疫情期間的「網紅電影」啟示錄
    表面上看,電影行業只是暫時停擺,電影院還還維持著它龐大的運轉機制,實際上,一場「革命」已經在悄無聲息地進行:電影開啟付費線上點播、電影院不堪重負搖搖欲墜,觀眾則開始逐漸習慣小銀幕帶來的觀影新體驗。影院設備再高級,也比不過隨時隨地就可以觀看影片的視頻平臺;電影再好看,也敵不過電視劇、綜藝對觀眾注意力的搶佔。
  • 疫情期間的「網紅電影」啟示錄-新聞頻道-和訊網
    電影會死亡嗎?這兩個問題在這段時間被問了無數次。  表面上看,電影行業只是暫時停擺,電影院還還維持著它龐大的運轉機制,實際上,一場「革命」已經在悄無聲息地進行:電影開啟付費線上點播、電影院不堪重負搖搖欲墜,觀眾則開始逐漸習慣小銀幕(博客,微博)帶來的觀影新體驗。影院設備再高級,也比不過隨時隨地就可以觀看影片的視頻平臺;電影再好看,也敵不過電視劇、綜藝對觀眾注意力的搶佔。
  • 《八佰》:意義,感性,銀幕內外的觀看疊加
    但對整個電影產業而言,《八佰》其實是一枚押在賭桌上就不能輸的籌碼、一劑在長期垂死掙扎後必須迅速顯效的強心藥。疫情以來長期不能開工的休眠、多少影院關停的負面消息、虧損、失業、零收入……經歷這一系列風雨飄搖,在緩慢的復甦期裡,那些試水的重映片和小成本製作固然也有投石問路的價值,但《八佰》,才是第一次讓電影回到公眾話題中心的機會。
  •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文/otaconlegend  導語:近幾年,大量的災難電影依靠著酷炫的視覺效果輪番衝擊著觀眾的眼球。或者說,從有了電影開始,「災難體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並非所有銀幕上的災難都能給人們帶來好的感受。有的時候,戲外的災難比銀幕裡還要糟糕(尷尬笑)。
  • 《致命復活》定檔 災難題材電影「引爆」影院
    本文轉自【電影網】;由青年導演楊樂執導,閆文君、沈文俊、徐紹澤、沈語眉、賈鳳柱、袁忠遠聯袂主演的國內首部末日病毒災難電影《致命復活》定檔7月31日全國上映,並隨之發布了定檔海報。面對院線電影空窗期許久的情侶檔,該影片作為疫情過後首部災難電影,熱度極高。
  • 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均為國產片 「家國情懷」引發共情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 題: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均為國產片 「家國情懷」引發共情新華社記者白瀛、王鵬、魏婧宇國家電影局1日發布數據,202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204.17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170.93億元,佔總票房的83.72%,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均為國產影片。
  • 電影中的神還原角色
    \小編過得有些心累因為昨天的推送被人舉報了實在不太懂舉報人是怎樣的心理還想看昨日推送的小夥伴請後臺輸入關鍵詞「瘋馬秀」查看\電影裡有很多角色是有真人原型的,尤其是傳記電影等,更需要演員越像真人越好。每次看電影看到那些神還原的角色,我都會為之一振:我kao!也太像了吧?
  • 一部電影神劇本《病毒控制的星球》
    如果你實在看不清美國的疫情之謎,那可以看看美國的疫情災難大片或許受啟發,作為災難電影獨特的亞類型,美國電影人熱衷於拍疫情災難片,展現未來病毒瘟疫對人類社會造成的災難,呈現災難想像,反思全球化時代的生態危機,通過宗教質疑、科學反思、權力批判等,透視生態崩壞的深層原因,也不乏「陰謀論」
  • 【電影資訊】《龐貝末日》明日公映 史詩災難巨製點燃暑期檔
    基特·哈林頓最為觀眾熟悉的角色是在美劇《權力的遊戲》中扮演陰鬱的喬恩·斯諾,隨著《權利的遊戲》第四季的落幕,美劇迷們再度陷入了一場漫長的等待中,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在大銀幕上欣賞一下基特如何在龐貝城覆滅之際抗震救災的英勇表現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真正反映人性的電影《現代啟示錄》:戰爭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電影介紹《現代啟示錄》戲劇院版153分鐘,完整版長約202分鐘。由馬丁·辛,馬龍·白蘭度主演。豆瓣評分8.4分(48904人評價),IMDb評分8.5(553789票),爛番茄評價97%。在1979坎城電影節獲得費比西獎和金棕櫚獎,在1980年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義大利大衛獎、美國金球獎等各大頒獎典禮獲得多項榮譽。電影以越南戰爭為背景。
  • 《空天獵》發"破曉出徵"預告片 還原現代空戰場面
    《空天獵》發"破曉出徵"預告片 還原現代空戰場面 共11張 1905電影網訊 由李晨執導並主演,範冰冰、王千源、李佳航
  • 疫情下,電影市場「休眠」 電影行業發力
    原標題:疫情下,電影市場「休眠」電影行業發力「《姜子牙》《奪冠》都是我在春節前就十分期待的電影,但是因為疫情的原因錯失了觀影機會。」西安醫學院大三的學生李婉晴是一個資深影迷,提到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她遺憾地說,「等到電影院復工之後,我一定要去把新上映的電影挨個看一遍。」
  • 《鐵血戰士》、《現代啟示錄》,盤點經典的叢林戰鬥電影
    不僅是視聽盛宴,還有驚險刺激的叢林逃殺,這些叢林戰鬥電影一定別錯過。《鐵血戰士》(1987),特種部隊少校達奇(阿諾施瓦辛格飾)奉命與他的老搭檔去營救遇難的直升飛機成員,失蹤的飛行員的屍體死狀恐怖。《現代啟示錄》(1979),越戰後期,美軍上尉威拉德(馬丁辛飾)奉命沿湄公河而上,搜尋脫離美軍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國的科茨(馬龍白蘭度飾)上尉,將他帶回或殺死。然而他失蹤了。威拉德一路沿河而上,途中他們目睹了種種暴行、殺戮,威拉德最後在柬埔寨科茨的王國中被當地人捉住,見到了科茨。
  • 「311福島核災」9年後登上大銀幕 意外呼應新冠肺炎一線人員現況
    (圖/雙喜電影提供)真實故事改編,《福島50英雄》將日本311危機搬上大銀幕透過感人故事,向守在第一線的工作人員致敬。不但展露前線工作人員奮不顧身守護在電廠的奉獻精神,更透過災難危機的關鍵時刻,凸顯出危機處理的判斷的重要性。▲《福島50英雄》日本首相危機處理失分處在片中展現。
  • 北京電影節展映片單公布 《現代啟示錄》等將重映
    網易娛樂8月13日報導 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揭曉「北京展映」部分片單,包括《現代啟示錄
  • 為什麼人人都愛看災難片?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影情報處」(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無念,36氪經授權發布。 想必沒有人會否認,2020年簡直是個多災多難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世界按下了暫停鍵,無數人的生活就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從現實世界望向平行的電影世界,整個電影產業也遭到了史無前例的重創。
  • 國產喜劇共情指南
    這話或許不新鮮,但在共情這個層面,事實證明,就是很有效。一個從小渴望擁抱而不得、長大後拒絕一切親密動作的成年人,不需要擁有類似的經歷,也依然能被這背後情感缺失所帶來的悲傷感所打動。而這份悲情,既是電影共情的源頭,也是推動故事由喜轉悲、再由悲轉喜的核心力量。
  • 由昆凌主演的災難電影《天火》上線,還原火山噴發,畫面感十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天火》這部電影。他是在2019年12月份上映的,雖然上映的時間很短,但是是一部具有影響力的影片。這部電影是一部動作災難電影。可能當時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沒有太深的感觸,但是當我們面臨新冠肺炎挑戰的時候,再重新來觀看一下這部電影,應該會有很大的觸動。
  • 韓國災難電影《白頭山》,長白山火山大爆發
    | 白頭山由影帝李秉憲,河正宇,馬東錫馬叔,裴秀智主演的韓國災難電影,看著這個陣容,這部電影肯定不會白瞎了,而且還花費了巨資,260億韓元,來拍攝的!相信在質量上絕對不會太差了!不劇透! | 白頭山片段白頭山,是由與神同行特效團隊原班人馬製作的,它的副標題是《半島浩劫》,一聽就是災難大電影了,2019年末上映就稱霸韓國電影票房了,這類題材的電影,比如之前日本的《日本沉沒》,也是類似的,大家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