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詹鈃 視頻剪輯王鵬
不光是塑膠袋,普通市民日常使用的塑料產品還有難分解的塑料制一次性餐具。今天上午,在湖北省消委聯合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餐飲具集中消毒分會舉行的公共餐具安全消費體察活動中,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生產環境被曝光,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餐消專家呂先銘介紹,低廉的成本,讓這種塑料一次性餐具短時間內難以被「消滅」。呂先銘建議政府加大監管力度,讓合格的餐具走上餐桌,杜絕環境汙染。
「蒼蠅館子」內 塑料餐具不少
「不是都禁塑了麼,你們怎麼還在用這種餐具。」
4日晚上,在武漢市武昌區車家嶺街一家燒烤攤上,市民吳先生看到老闆在桌上擺上了那種「特別輕」的透明的塑料餐具,便要求老闆進行更換。
不過,老闆卻不以為然,一口一句「小本經營」。他還告訴吳先生,已經用這個餐具多年,因為成本低所以沒有收費,「我要是用質量好一點的紙碗或者消毒餐具,那我就得收你們錢了,多掏錢的還是你們顧客。」
無奈之下,吳先生只能拆開這個餐具,用開水燙了燙,就開始用餐了。
對於這些,家住青山區的石先生已經見怪不怪了。
「這種餐具經常是什麼都沒有的三無產品。」細心的石先生多次用餐發現,不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包裝上都沒有印製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部分餐具只有一些品牌標誌,其他任何信息都沒有。
拆開之後,勺子、碗和盤子也都是全透明硬塑料的,沒有任何執行標準,「這一看就是無法降解的塑料,都不用檢測了。」
記者走訪發現,這種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普遍、廣泛,使用者基本都是小型商家,監管難度大。
車間環境亂 成本一套1毛錢
在上午的公共餐具安全消費體察活動中,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餐飲具集中消毒分會公布了一段暗訪視頻。
視頻拍攝的是武漢市黃陂區一家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生產廠家。視頻中,一個簡陋的廠房裡,四周堆滿了裝滿貨品的箱子,一條簡單的生產線不斷地「吐出」包裝好的餐具。旁邊的工人沒有手套、帽子、工作服等任何的防護措施,與普通工廠無異。
根據了解得知,該廠家從安徽等地購進原材料,到武漢後自行包裝,然後進行銷售。
「飲水機、垃圾桶、電瓶車、儲物櫃都雜亂地放在一起,離生產餐具的標準相去甚遠。」呂先銘介紹,武漢市一天平均要使用30萬套一次性塑料餐具,節假日更是能超過50萬套。
另外,現場還給媒體展示了某廠家生產的塑料餐具。這個餐具的包裝箱上,印著「一次性環保餐具」字樣。拆開後,分包裝上有「玉米澱粉及衍生物混合套裝組合餐具」。
不過,打開包裝,可以發現這款餐具就是硬塑料。「這個太明顯了,就是無法降解的塑料。」呂先銘告訴記者,玉米澱粉製成的餐具性狀跟這種餐具完全不同。
如今,不少消毒餐具的成本已經超過1元錢,但是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成本最低可以低至1毛,「為了降低成本,大量塑料餐具走向市場,不僅衛生不過關,對環境也是一種汙染。」
呼籲:拒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因為疫情影響,很多人潛意識裡覺得一次性餐具比消毒餐具更衛生。」
湖北省消費者委員會秘書長陳方軍表示,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生產衛生條件堪憂,而這些難以降解的塑料被市場大量使用後,對環境所造成的汙染,更是與「禁塑令」背道而馳。
省消委呼籲消費者培養文明、健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呼籲使用正規廠家提供的集中消毒餐具,比如印有「1122」標誌的消毒餐具。
武漢市人大代表、武漢健康之星餐具消毒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紅告訴記者,在「1122」放心碗的生產車間,整個流程包括倒碗、分揀、除渣、高溫消毒、清水浸泡、烘乾分揀、監測檢測等16道工序。工人必須經過更衣、洗手,到風淋室後「全副武裝」進入車間。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倡導消費者使用安全、環保、可降解的餐具,遠離對環境有汙染的產品。」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處二級調研員楊志豪提醒消費者,認準合格合規的集中消毒餐具,如果發現不合格的餐具或者有問題的餐具,可以打12315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