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塔」為什麼要去探彗星?

2020-11-24 果殼網

「羅塞塔」探測器拍攝的67P彗星的全貌,攝於2014年8月3日。圖片來源:ESA

北京時間2014年8月6日17時06分,歐洲空間局的「羅塞塔」探測器進入了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以下簡稱「楚-格」彗星)的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環繞彗星運行的探測器,「羅塞塔」在twitter上甚至躍升熱門話題榜首位。

耗資10億歐元的「羅塞塔」為什麼這麼火爆?因為它有可能幫助我們回答老祖先們一直在念叨的一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所以,各位就不妨花點兒時間和我一道,看看為什麼你現在能坐在這裡花點時間和我一道吧。

古人認為彗星是不祥之兆,而現在我們知道,彗星不過是水冰和巖石組成的「髒雪球」——說白了,就是不能吃的冰淇淋。在寒冷黑暗的太陽系外圍,有大量這樣的「冰淇淋」。如果運氣好的話,在大行星或者過路恆星的引力攝動下,這些「冰淇淋」會奔向內太陽系,水冰以及其他易揮發物質在受到太陽的光和熱之後被釋放出來,於是形成了漂亮的尾巴,即「彗尾」。

現在我們都知道,彗星非但不是不祥之兆,反而可能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直接因素。目前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在太陽系形成早期,大量彗星撞擊地球,帶來了生命之源——水[1]。還有科學家進一步認為,和彗星一併來到地球上的,還有構成生命的原始物質,甚至生命本身[2]。所以當你喝水的時候,可別忘了那些為了生機勃勃的地球而粉身碎骨的彗星們。

彗星本身很小,不會有地質活動,加上長期呆在太陽系外圍的「冰凍室」裡,所以它們很好地保存了太陽系早期的資料,尤其是那些可能和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有關的資料——這就是現在天文學家對彗星這麼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所以簡單來說,探測彗星可以幫助我們回答「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困擾人類千年的大問題。這枚探測器也就因此形象地被命名為「羅塞塔」—— 一塊對破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起到巨大作用的石碑。而準備登陸彗星的登陸器「菲萊」,則得名於配合羅賽塔石碑進行比照研究的「菲萊」方尖碑。[2014年8月9日訂正:「菲萊」登陸器並非得名於發現羅賽塔石碑的小島,而是得名於和羅賽塔石碑進行對照研究的菲萊方尖碑。羅賽塔石碑發現於瀕臨地中海的羅賽塔城(如今稱為拉希德,Rashid),而菲萊方尖碑發現於埃及南部的菲萊島。感謝果殼網友@你這是自尋箱子 指正。]

長城上空的 Lovejoy 彗星( C/2013 R1),章佳傑攝於2014年1月12日。圖片來源:夜空中國

在所有彗星中,天文學家最感興趣的要數「木星族彗星」了。木星族彗星是指受到木星引力影響的彗星,這些彗星距離太陽最遠處都在木星軌道附近,公轉周期在20年以下。「楚-格」彗星就是一顆木星族彗星。在撞擊地球的彗星中,木星族彗星可能佔據高達90%以上[3],它們對地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此外,木星族彗星還有一個優點:因為它們距離太陽總是不太遠,水冰及其他揮發性物質會消耗得很快,平均壽命一般不會超過一兩千年[4],因此我們現在能觀察到的木星族彗星,一般都是最近才從太陽系外圍被「請」進來的—— 一兩千年在天文學上簡直連一瞬間都算不了!所以,這些彗星幾乎肯定是「假一賠十」的「新鮮」。

人類目前實施過空間探測的彗星,除了哈雷彗星以外,全是木星族彗星。不過,以前的彗星探測器大多是「眼看手勿動」,大多僅是近距離飛掠;相對來說比較「出位」的「星塵」號(Stardust)也不過是捕捉了一些彗星噴發的小顆粒便返回地球,「深度撞擊」號(Deep Impact)只是在彗星上炸了個大洞,充其量只能算是「聞了聞」這些「冰淇淋」的味道。

「羅塞塔」號不僅將環繞彗星運行一年多,觀察彗星接近太陽時「被撩起」的全過程,還將釋放「菲萊」號登陸器,登陸彗星表面採樣鑽探,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要「嘗嘗」彗星的味道。

順帶一提,木星族彗星還和目前天文學界一個大謎題有關:我們身邊有多少近地小行星是那些耗盡了揮發物質的彗星核呢?因為這些小行星內部深處仍然可能埋有水冰,它們數量的多寡可以左右我們對地球歷史的知識。天文學家們通過觀測認為,B型和C型小行星中或許混有相當數量的這些「死彗星」,甚至可能高達20%[5]

不少小行星雖然看上去既沒有彗發也沒有彗尾,卻運行在典型的木星族彗星形軌道上,或許可以為天文學家的論斷提供佐證。目前已經拍板的兩個小行星探測任務——美國的「歐西裡斯大君」(OSIRIS-Rex)計劃和日本的「隼鳥2號」計劃——將分別前往101955號小行星「不死鳥」(B型)和162173號小行星(C型)進行取樣返回。我國正在籌備中的小行星探測任務的潛在目標——175706號小行星,也是一顆B型小行星。

目前彗星的空間探測呈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格局,俄羅斯在蘇聯時代也曾佔據一席之地。除了美國的「輪廓線」任務(CONTOUR)之外,所有的探測任務都取得全部或部分成功。其中最可圈可點的應該是1986年的「國際哈雷彗星聯隊」,美國、日本、歐洲和蘇聯共發射了6枚無人探測器,前往探測這顆在人類歷史上最鼎鼎大名的彗星。順帶一提,這次跨越國界的聯合項目既是蘇聯最後一次,也是日本第一次行星際探測任務,日本從此登上深空探測的國際舞臺。

「羅塞塔」拍攝的67P「楚-格」彗星的局部細節,攝於2014年8月6日。圖片來源:ESA

在「羅塞塔」入軌之前一周,剛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百年紀念日。100年前水火不相容的歐洲,100年後卻能團結一致,為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添磚加瓦,恰恰應了那個老得不能再老的道理:科學無國界。雖然中國並未直接參與「羅塞塔」號任務,但據我了解,將有中國天文愛好者加入全球聯合觀測網,和「羅塞塔」號探測器一道對「楚-格」彗星進行觀測,幫助我們更好地回答許多與彗星有關的謎團。

在經過10年的等待之後,大戲要開演了。請各位屏住呼吸,拭目以待,我們有可能就要弄明白為什麼我們現在能坐在這裡玩電腦了哦。對了,圈上2014年11月11日,那是擬定的「菲萊」號登陸彗星的日子。雖然偷菜現在好像已經過時了,不過至少到時我們就知道彗星上也有菜了…… (好吧,那是菲萊,勒挨萊,不是菜,不過能怪我嗎,一看到這個名字我就餓!)

參考文獻

  1. Fernández, Julio A. (2006). Comets.
  2. Martins, Zita, Price, Mark C., Goldman, Nir, Sephton, Mark A., Burchell, Mark J. (2013). Shock synthesis of amino acids from impacting cometary and icy planet surface analogues. Nature Geoscience.
  3. Stokes, G. H., Yeomans, D. K., Bottke, W. F., et al. 2003, Report of the Near-Earth Object Science Definition Team, 21
  4. Emel』yanenko, V.V., Asher, D.J., Bailey, M.E. (2004). High-eccentricity trans-Neptunian objects as a source of Jupiter-family comets. Mon. Not. R. Astron. Soc., 350, 161-166.
  5. Binzel, R. P., Perozzi, E., Rivkin, A. S., Rossi, A., Harris, A. W., Bus, S. J., ... & Slivan, S. M. (2004). Dynamical and compositional assessment of near‐Earth object mission targets.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39(3), 351-366.

延伸閱讀

 

原文發表於 葉兒山 ,轉載有改動。(編輯:Steed)

相關焦點

  • 彗星上究竟有什麼?或許只有人造衛星「羅塞塔」知道了
    [「羅塞塔」撞擊67P彗星的想像圖] 為什麼是「羅塞塔」 「羅塞塔」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塊石碑的碎片,現在收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埃及展區。
  • 「羅塞塔」:告訴你彗星的模樣? - 手機百度
    根據天體撞擊起源假說,在地球早期,大量彗星撞擊地球表面,不僅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形成了原始海洋,而且與彗星攜帶的各類烷烴、胺基酸、脂肪酸、多環芳烴和卟啉等有機化合物一起,在適宜的地球溫度、大氣層等環境條件下誕生了最初級的生命。而對彗星物質成分的分析有望回答地球上的水是否來自彗星、為什麼地球上的胺基酸都是左旋形式、彗星是否為地球開啟了生命之門等關鍵問題。
  • 「羅塞塔」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分子
    對太陽系形成理論發起挑戰  「羅塞塔」發現彗星上存在氧分子。過去一年,「羅塞塔」彗星探測器已在67P/Churyumov Gerasimenko彗星的彗發中探測到多種氣體,包括水蒸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含有氮、硫、碳分子的氣體和某些稀有氣體。儘管科學家曾證明木星和土星上存在氧氣,但它從未在彗星上被發現。
  • 羅塞塔彗星表面傳來首批測量數據
    《科學》雜誌於2015年8月7日發表了8篇文章,公布首批測量數據,可幫助進一步推斷彗星的表面特徵。德國宇航中心的研究人員下步還將詳細重塑登陸的整個過程。    「菲萊」的首次降落位置Agilkia土質較軟,被約0.4立方米積塵覆蓋,灰塵恰好到達了著陸器底部COSAC儀器的開口處,COSAC的任務就是對著陸過程中彗星表面的氣體進行「嗅探」。
  • 「羅塞塔」發現彗星上存在氧分子
    新華社巴黎10月28日電(記者張雪飛)歐洲航天局28日宣布,「羅塞塔
  • 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按計劃甦醒
    新華網巴黎1月20日電(記者黃涵)歐洲航天局20日宣布,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於格林尼治時間當天10時(北京時間18時)按計劃甦醒,地球控制中心預計將在7個半小時後收到探測器傳回的首個信號。
  • 與羅塞塔和菲萊一起,探索彗星變色的背後原因
    (圖像: 版權歸屬 歐洲空間局/羅塞塔/導航相機) 在太空中移動時,「羅塞塔」號太空飛行器的橡膠鴨彗星顏色逐漸發生了變化,由開始的紅色變為藍色,然後再一次變成了紅色。根據 「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彗星顏色的變化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造訪彗星時發出的水循環信號。
  • 羅塞塔探索器撞向彗星 12年太空徵程逼近終點
    中新網9月30日電 據外媒報導,太空遊歷12年,羅塞塔探索器的生命進入倒計時,開始執行最輝煌的使命—撞向彗星。當地時間本月29日晚間,它以步行者的速度,開始緩緩下落,之後撞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  報導稱,「羅塞塔」將錄製自己墜向死亡的過程,傳回彗星表面的特寫鏡頭。在撞擊彗星幾秒前,羅塞塔將徹底關閉,開始滑向宇宙深淵的冰冷旅行。
  • ESA可視化解讀「羅塞塔號」過去兩年在彗星軌道的運動軌跡
    據外媒報導, 歐洲航天局(ESA)今天發布了一段視頻,詳細展示了過去兩年內「羅塞塔號(Rosetta)」探測器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 太空故事:「羅塞塔探訪彗星」情況如何?中等質量黑洞存在嗎?
    「羅塞塔探訪彗星」  2014年8月6日,在10年的徵程之後,「羅塞塔」探測器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環繞一顆彗星的探測器。雖然它探測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簡稱67P彗星)的任務才剛剛開始,但「羅塞塔」已經讓科學家驚喜連連。在2014年7月,「羅塞塔」發現67P彗星呈啞鈴形,就像一隻有著頭部和身體的鴨子。
  • 「羅塞塔」探測器成功撞向彗星 結束12年太空徵程(圖)
    「羅塞塔」彗星探測器。原標題:歐洲航天局:「羅塞塔」探測器成功撞向彗星 中新網9月30日電據外媒報導,歐洲航天局(ESA)30日稱,「羅塞塔」彗星探測器已成功按計劃撞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結束了12年「追星」之旅。太空遊歷12年,羅塞塔探索器的生命進入倒計時,開始執行最輝煌的使命撞向彗星。
  • 在羅塞塔任務期間,彗星67P反覆改變顏色
    簡介:彗星會根據其軌道位置改變顏色。接近太陽時,彗星的巖石核變得更藍,但隨著其離開而變紅。這項新研究者將這種光譜變異性與彗星表面及其附近區域的水冰量相關聯。這是羅塞塔探測器於2015年7月7日觀測到的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影像,其彗發明亮且清晰。
  • 原創丨紀念逝去的「羅塞塔」號探測器
    它萬裡獨行的樂章即將終結,但要用華麗的音節作為結束:在漫長的航天任務之後,「羅塞塔」號(Rosetta)彗星探測器按照歐洲空間局的指示,撞擊到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表面,並開動探測儀器,錄製自己墜向死亡的過程,傳回彗星表面的特寫鏡頭。
  • 「羅塞塔,我們到了!」
    羅塞塔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014年8月6日下午5時左右到達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 "羅塞塔"計劃:有史以來第一個降落在彗核上的人造探測器行動
    根據計劃,「羅塞塔」由「羅塞塔」探測器和著陸器"菲萊"(Philae,被中國網友暱稱作「韭菜」)組成,「羅塞塔」要去尋找答案,做到其他太空飛行器沒做到過的一點,環繞一顆彗星運行,並且降落其上。
  • 羅塞塔探測結果出爐:地球水並非來自彗星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地球水的起源之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羅塞塔號」探測器最新勘測結果顯示,地球水資源並非來自於彗星,很可能來自於小行星。今年11月,羅塞塔號探測器著陸在67P彗星表面,勘測數據表明該彗星上的冰塊不同於地球冰水。歐洲航天局發射羅塞塔號探測器細距離探索67P彗星,之前科學家曾認為地球40億年前水資源來自於彗星。目前在這顆彗星上發現了水資源,但是彗星水比地球水「更重」。羅塞塔號探測器勘測結果顯示,該彗星的水中包含較多的重氫。瑞士伯恩大學凱薩琳-阿爾特威格說:「地球水究竟來自於彗星,還是其它來源?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彗星?
    他認為,首先太陽系之外有無數顆彗星,這些彗星大都於40億至50億年前形成。其次,有證據表明,大量的彗星內有水的痕跡,也有有機分子等成分,研究彗星有助於我們破解地球的生命起源。最後,研究彗星也有利於我們發展太空科技和低耗能技術,對人類有益。對於科學家們而言,彗星上的「奧秘」,或許可以解答人類千古以來的疑問—「我們從何而來」。
  • ——羅塞塔
    拍攝於2016年9月2日,當時羅塞塔距離彗星67P表面2.7公裡,可清晰看到菲萊著陸器,以及三條腿中的兩條。
  • 「羅塞塔」關閉通訊器:永別了,「菲萊」
    在登陸彗星721天之後的今天,北京時間17:00,「羅塞塔」探測器關閉了和「菲萊」著陸器的唯一通訊方式。而隨著彗星回到木星軌道的冰冷太空,所能利用的陽光越來越少,可以用來傳送科學數據的帶寬也越來越窄了。2011年,當羅塞塔和菲萊還在路上的時候,它曾經在軌道的遠端進入31個月的休眠期。五年之後,它又一次來到了這遠離太陽的黑暗之中——但這次,是伴隨著67P彗星一起。
  • 我,叫羅塞塔. 恩,那個今天栽在掃把星上的羅塞塔..
    回顧羅塞塔的一生.... 【我,叫羅塞塔】我叫羅斯塔,我還有個小兄弟,叫菲萊...2004年,我們被發射升空。 目的,就是要成為人類歷史上環繞彗星運行的第一個探測器~升空之後,我就帶著我的小菲萊開啟了我們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