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者在我,看者在你,讀有所悟,汝心使然。這就是閱讀中空性的自然體現。
太極管理學有六個基本規律,本篇介紹的是第四個基本規律,盈虧定律。
道法自然,我們可以看到世間的盈虧現象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每日有白天黑夜,每月有潮汐漲落,月圓月缺,每年有寒來暑往。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在昭示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時會減少,有時會增多,永不停止,這就是盈虧現象。
盈虧現象應用到管理學上就是盈虧定律。盈虧定律的關鍵字是適可而止的「止」字。「止」的思想古已有之,《呂氏春秋·博志》中講道「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鶡冠子·環流》中講道「物極則反,命曰環流。」中國哲學史上老子首先提出物極必反的思想。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由道產生運動,到一定極限,又復歸於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的這一思想,在以後的《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揚雄的《太玄》等書中都有所闡述。但作為一種專門學問,隋朝的大儒王通(文中子)卻是歷史上第一個集大成者,他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諜」「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情之不斂,運無幸耳」等真知灼見,從根本上解開了長期困擾人們的成敗謎因;第一次道破了在「止」與「不止」之間,其實是一道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也是成大事者與平庸者的分界線。
按乾坤二元論的理論,止,也有兩面性。其中,看不見的「止」是對取捨間價值的把握,是靈動空虛的乾,看的見的「止」是對管理過程中的有效把控,不走極端,能夠感受,是坤。所以盈虧定律的內容有兩個:
取捨間的價值不走極端的過程在末法時代,還需要討論的是怎麼來應用盈虧定律。
取捨間的價值價值是存在的意義。價值的本質不是說你擁有了什麼,而是你能貢獻什麼。當代很多人認為錢或權代表價值。但設想我們在一個無法逃脫的荒島上,島上是要什麼有什麼,遍地黃金鑽石,有絕對聽從你吩咐的侍者,唯一對人的限制就是不可以動腦,體現不出價值。每天只可以吃喝玩樂。這時錢和權利的價值何在?所以說到底,錢和權只是一種衡量價值的參考方法,絕對不是價值本身。
取捨間的價值代表的是企業的格局,我們所看到的成功的大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所獨具的事業理論。它以企業自覺的使命為核心,包括對市場環境的基本假設以及實現使命的一般手段。成功的事業理論將把企業提升為行業發展的領頭人和主導者。所謂的事業理論,是清晰的價值論,即能為誰做什麼樣的貢獻,這種貢獻,是不以純粹的利益為導向的。這樣才能想別人所不能想。走在別人前面。事業理論就是企業的格局。
然而,當階段性的事業理論實現後,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卻會迷失方向,作出有悖於時勢的行為。其原因既非官僚主義,也非技術優勢的喪失。關鍵的問題是公司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外部環境,無法調整和提出新的事業理論。以太極管理學的解釋,只是從自身利益角度來尋找企業價值而忘了初心,利他心不再那麼純粹,這些大企業反而迷失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所以基業常青的企業,知止不殆,在利潤的攫取上,能做到適可而止,願意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捨棄一時的利益。因為利他心不為利益所迷失,所以反而能領先他人一步,找到別人看不到,理解不了的價值。一旦價值為被利者所認識,財富是隨之而來的水到渠成。
不走極端的過程價值並不是盈虧定律的全部,必須有一個實現的過程。盈虧定律最終還是要看結果的。《止學》所追求的也是長久而良好的結果。所以掌握平衡和和諧(中庸)是達到良好結果的另一個關鍵。
按中國周易的理論,當一件事情走向極端的時候,就會有副作用產生,「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優」。物極必反。所以考慮一件事物要考慮綜合效應,才能在體現價值的時候做到「吉無憂」。即以和諧(中庸)的思維來考慮問題,才能真正的實現價值。
和諧和中庸是同出而異名。當代人對於中庸的理解往往局限於「平庸、折中、調和」。這是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曲解。「中」在先秦古籍中常見的字義有三,一指中間、中等、兩者之間;二指適宜、合適、合乎一定的標準,用作動詞;三指人心、內心,即人的內在精神。所以「中」包含內外兩方面的狀態,一方面「中」是內在的,指人內心的某種狀態,也即含而未發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現於外部行為上的「中道」,合於禮。內心的「中」是行為「中道」的前提,而行為的「中道」則是內心之「中」的結果。
總的來說,所謂「中庸」,就是要以人/企業的內在要求(人性、本心/使命和願景)為出發點和根本價值依據,在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環境)中尋求「中道」,也就是使內在要求,在現有的外在環境與條件下,得到最適宜的、最恰當的、無過與不及的表達與實現。《孫臏兵法·月戰》提出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就是這個道理。
盈虧定律的當下應用對於盈虧定律,相信有很多人會說,道理我能懂,但我根本沒有應用盈虧定律的機會。在為生存而鬥爭的當下,你和我談格局,太遙遠。
對於這種想法,我完全理解,對於大企業來說,有談格局的基礎和資本,但對於小企業來說,首先想的是活下去。這與太極管理的思路也是一致的。對於盈虧定律,取捨間的價值是乾,不走極端的過程是坤,陰本基石,陽乃發展。先陰後陽,陰中生陽。所以談盈虧,首先談的是過程的和諧。換句話說,做事考慮的周全,給自己留餘地,等逐步發展了,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情。做事考慮的周全,其實就是不為我執所迷。當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換位思考,就會給自己少惹很多麻煩。這就是盈虧定律的當下意義。
作者介紹
陳屹
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第一代工業工程師
汽車行業的資深管理者
太極管理學的創始人
國學的志願推廣者
1.企業太極管理的起源
2.如何看企業的命運
3.看清事實的真相
4.太極管理的空性
5.空性在企業管理中的實戰應用
6.太極管理的起點:乾坤二元論
7.管理從乾坤的一入門
8.乾坤二元,在企業管理中的體現
9.三易
10.太極五問法(一)
11.太極五問法(二)
12.太極的5S(一)
13.太極的5S(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