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人類祖先第一次使用智慧的時候,只是想打磨打磨工具、取取暖,精進一下武器更好地對付自然,
但當智慧的火焰蔓延開來,
人類進化的腳步,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這些進化包括了智力、語言能力、協作能力、建築技術等...
在一系列生存作戰中,生存空間的變化也將拉開序幕...
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人類生存空間3萬年來發生的變化。
PAINTED CAVE 巖繪洞穴
舒適性 20分
公元前25000年,古人類棲居在洞穴裡,
時時需警惕猛獸和敵人的入侵,好在希望之火已經被發明,人類終於能吃到熟肉和安穩地度過黑夜了。
值得驚喜的是,洞穴內出現了人類第一批藝術家,他們開始在洞穴裡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思。
MAMMOTH BONE HUT 猛獁骨帳篷
舒適性 30分
公元前16000年,世界處於極為嚴寒的冰河時代,不少大型動物在這個時期滅絕。為了躲避嚴寒,古人類圍獵猛獁象,用它的骨架做屋脊,皮做屋頂,還在屋裡烤它的肉吃。
看來猛獁象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許多犧牲...
HIDE TENT 獸皮帳篷
舒適性 30分
公元前11000年,人類發現用恰當的方式排列樹枝,也能搭建出牢固的帳篷。
MUD-BRICK 泥磚房
舒適性 40分
公元前8000年,人類受夠了居無定所,希望找到一處安全又肥美的土地定居下來。
這個時期,最典型的代表是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那裡是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巴比倫所在,出現了高度發達的文明。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發明了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個城市,編制了第一種法律,發明了第一個制陶器的陶輪,制定了第一個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了上帝以七天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
冬暖夏涼的泥磚房見證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繁榮與衰落。
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了城邦,
公元前2400年被阿卡德王國所滅。
STILT-HOUSE 幹欄式
舒適性 40分
中國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大量遺蹟就是典型的幹欄式建築。
公元前1200年,在溼潤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很流行遠離地面的幹欄式建築。
DOMUS 多姆斯
舒適性 60分
古羅馬人不僅浪漫,數學也十分優秀,當藝術和數學結合起來——
公元前500年,誕生了漂亮的多姆斯。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Domus在拉丁語裡是「家」的意思,但是也只有貴族才建得起這樣的房子。
INSULA 因休拉
舒適性 60分
這才是普通羅馬人住的地方,
居住空間狹小、擁擠,鄰裡間互不認識,
沒錯,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蝸居」。
TIMBER-FRAME 木骨架
舒適性 70分
公元1世紀,溫馨的森林木屋。
CHATEAU 城堡
舒適性 70分
公元3世紀,歐洲貴族為爭奪土地、糧食、牲畜、人口,城堡越建越大...
有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MACHIYA 町屋
舒適性 70分
公元9世紀,日本町屋體現了東方國度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門廊、庭院、榻榻米,想想都覺得很舒適呢。
YURT 蒙古包
舒適性 70分
公元12世紀,豪邁的遊牧民族四處遊牧,需要便於攜帶的蒙古包。
GOTHIC 哥德式
舒適性 70分
公元12世紀,哥德式建築在西歐已經隨處可見。
被燒毀的巴黎聖母院,就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在大火中倒塌的巴黎聖母院標誌性尖塔
TULOU 土樓
舒適性 70分
公元17世紀,極具中國特色的土樓。
中國式城堡
PUBLIC HOUSING 公共住房
舒適性 70分
20世紀,人類正式踏入鋼筋混泥土時代。
此時的居住環境和我們現在已經很類似了。
3D-PRINTED HOUSE 3D列印房屋
舒適性 ?分
今天,3D列印房屋不再只是一個概念,一家來自美國的3D列印建築公司已經開始賣這種房屋了,這種房屋在24小時內即可完成。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一位偉大的人這樣說。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居所已不單單是發揮著居住的功能,不論是世界和人類,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再回頭看看公元前25000年的居所和人類的創造力吧,
那一小簇火苗,竟讓人有一點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