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如果沒糖尿病,人類在1萬年前也許滅絕了

2020-12-05 騰飛說史

生物進化到今天,為什麼沒有進化出不生病、長生不老的動物呢?今天,我們就以糖尿病的起源為例,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農業出現的氣候原因

人類的農業大約起源於1.2萬年前,在農業產生之前,人類都是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為什麼會從採集和狩獵轉向農業呢?有各種學說解釋這個問題。但是,目前比較令人信服的是氣候說。

從事農業的古埃及人

我們一般認為地球氣候的變化,尺度都是以千年、萬年為單位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進入冰河期或者進入溫暖期,短時間的變化,叫做天氣變化,不叫氣候變化。然而,歐洲的科學家對格陵蘭島的冰芯進行研究以後,卻發現地球曾經有一段時間,氣候的變化非常的劇烈。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冰期,稱之為「末次冰期」,始於約11萬年前,終於約1.2萬年前,當然,在末次冰期內,也出現了數次冷暖交替的過程,冰川的進退程度是不同的,這些變化規律,在格陵蘭島的冰芯中都留下了證據。當然,在這裡,我們也一定要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冰期」不等於「冰川期」,我們常說的冰河世紀,其實是冰川期,而非冰期,冰川期是由數個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循環的。末次冰期,指的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冰期,而非冰川期。我們現在仍然處於第四紀冰川期內,只不過,剛剛走出了冰期,處於間冰期內而已,現在,全球的冰川雖然已經退卻了很多,但是,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仍然存在大規模永久性的冰川。

南極現在存在的永久冰川

末次冰期在1.2萬年前,徹底結束,人類迎來了一個溫暖期,這個溫暖期持續至今,因此,我們現在是處於第四紀冰川期內的一個間冰期內。但是,在末次冰期內,還出現了「新仙女木事件」,仙女木是一種生活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的野花,適合在寒冷的氣候中生存,仙女木的花粉會出現在冰芯和湖底的泥土層中,這是判斷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證據,在1.2萬年前,北半球的仙女木花非常的繁盛,在歐洲大陸的北部盛開,說明在這一時期,全球溫度出現了一次明顯的下降過程,否則的話,生活在北極附近的野花,也不可能來到歐洲大陸,人們將這一事件稱之為「新仙女木事件」。新仙女木事件所形成的「冰河期」,一般認為持續了大約1300多年的時間,後來,科學家對格林蘭島的冰芯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之後又發現,末次冰期內的這段冰河期,持續的時間僅僅為3年,而開始的時間僅為10年,也就是說在10年之內,全球氣候突然轉冷,冷了3年以後,又突然轉暖。

仙女木花

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不難發現農業產生的時間是能夠與新仙女木事件出現的時間對應起來的,說明,當全球氣候變冷時,由於食物的短缺,人們不得不選擇種植農作物、飼養牲畜,從食物的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

第二:新仙女事件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冰期,是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在1.2萬年前,就要結束了,全球氣候正在變暖,為什麼突然又轉冷了呢?唯一令人信服的解釋就是北大西洋暖流發生了斷流。

我們打開地球儀,會發現西歐的緯度位置,從整體上來看,是非常高的,英國的倫敦是在北緯51度附近,法國的巴黎是在北緯48度附近,倫敦、巴黎的緯度位置這麼高,可是為什麼英國和法國的氣候很溫暖呢?這都要歸功於北大西洋暖流,海洋裡的暖流對氣候起到增溫增溼的作用,寒流則起到降溫降溼的作用。

墨西哥灣暖流與北大西洋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是由溫鹽環流推動的,不是由風力推動的,什麼叫做溫鹽環流呢?深海中的洋流,一方面依靠風力驅動,另一方面海水密度的變化也會形成洋流。海水密度的變化,主要是由海水的溫度與鹽度決定的,因此,因海水密度發生變化而形成的洋流,稱之為「溫鹽環流」。

赤道地區的暖流,經過風力的驅動作用,被推送到墨西哥灣附近,形成墨西哥灣暖流,墨西哥灣暖流繼續向東、向北延伸,就形成了北大西洋暖流,這樣一來,地球赤道附近的熱量,實際上就是通過海水被帶到了西歐和北美。北大西洋暖流在向東、向北的流動過程中,會逐漸冷卻,並在北極圈附近,形成高密度的海水,水溫越低,海水的密度就越高,高密度的海水會沉入海底,因此,北大西洋暖流的「盡頭」,實際上是在北極圈和格林蘭島附近的海底,這些高密度的海水流入到洋底之後,會轉而南下,形成寒流,把「寒冷」帶到低緯度地區,整個溫鹽環流完成一次循環,耗時約1600年。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也很好理解,比如,我們在燒開水的時候,是在水壺的底部對水進行加熱,火焰的中心點,受熱最多,但是,最終整個水壺裡面的水的溫度會趨向於平衡,地球的海洋也是一樣的,赤道地區的海洋受到太陽的直射,溫度肯定是最高的,這些溫度最終通過洋流散開,有的熱量甚至會被帶到北極圈附近,當然,北極圈附近的冷水,也會被帶到低緯度地區。

海水的熱量基本都來自於太陽

北大西洋暖流在北極圈附近會下沉,因為不斷地下沉,所以,墨西哥灣暖流才能推動北大西洋暖流繼續前進,如果北大西洋暖流在北極圈附近不能夠下沉,北大西洋暖流就會斷流。什麼情況之下,會發生斷流呢?當北極、格陵蘭島有大量的冰川融化之後,北大西洋暖流就會有斷流的危險。因為冰川的水是淡水,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之後,北大西洋暖流的密度就降低了,而密度一旦降低,北大西洋暖流就不再下沉了,於是,墨西哥灣暖流向東向北延伸的動力會嚴重不足,最後,北大西洋暖流就會突然中止流動。 北大西洋暖流一旦消失,北半球就會進入冰河期。為什麼全球氣候變暖有可能會導致地球進入冰河期呢?就是因為北極附近的冰川融化之後,北大西洋暖流有斷流的危險。

1.7萬年以來的溫度變化

末次冰期快要結束時,全球溫度肯定是上升的,上升的一定階段,北極附近和格陵蘭島上的大量冰川會持續融化,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從而導致北大西洋暖流斷流,這是一次非常劇烈的氣候變化,以致於大量的生物都來不及適應這種劇烈的變化,於是,就會發生物種滅絕的危險。

第三:糖尿病形成的遠因

新仙女事件使得全球氣溫出現了劇烈的下降過程,當全球氣候進入冰河期以後,綠色植物會大量減少,綠色植物減少之後,動物的數量也會減少,依靠採集、狩獵為生的人類,被迫轉向了農業。與此同時,對人類的身體也產生了影響。

人類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因為過於肥胖,吃糖吃多了。可是,肥胖、高糖食物只是糖尿病形成的近因,而非遠因。如果人類因為食物吃得太多了,而會出現高血糖的現象,那人類也太脆弱了。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繁殖力都是驚人的,只要有足夠的資源,任何一個物種都可以佔滿整個太陽系,包括細菌、真菌這樣的微生物。如果火星適合生命居住,火星的表面早就被人類佔滿了,只可惜,適應生命居住的地方太少了,因此,我們其實是生活在一個資源匱乏的世界裡,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上的生物全部擁擠在地球這顆星球上,分享著地球的資源,彼此之間互相爭奪資源,大自然不會浪費任何一種資源,我們人類拉出的大便,都有微生物將其當做食物來享用。

獅子其實也經常處於飢餓狀態

因為地球上的生物,生活在資源匱乏的世界裡,所以,連食物鏈最頂端的獅子、老虎都經常餓肚子。人類在原始社會也是如此,在經常餓肚子的環境裡,動物為了生存,進化出了節省能量的機制,喝口水、吃一點點糖,就能長胖,有助於血糖升高,才會更加適宜環境,並產生更多的後代,因此,我們都是容易發胖、容易血糖升高的人類的後代,而那些怎麼吃都不發胖的人,很容易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然而,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一切都改變了,我們有了剩餘食物,進入到現代社會,我們則是生活在一個食物非常充足的環境裡,於是,容易發胖、容易血糖升高的人,才會顯示出來劣勢。人類飼養的牲畜,其實也是如此,野生動物在自然界,不存在發胖的問題,而一旦被人類圈養了起來,就容易發胖,積累脂肪,動物就是天生喜歡積累脂肪以備不時之需。

人類容易血糖升高的基因,在1.2萬年前,還被「強化」了一次。我們在寒風中,矗立一段時間,會感到瑟瑟發抖,在發抖的過程中,脂肪會產生熱量,這有助於抵抗嚴寒。與此同時,我們還會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想要撒尿,遇到寒風,想要撒尿的感覺,很多人都經歷過。為什麼人在感到寒冷以後,要排尿呢?這有助於減少體內的水分。血液中的水分減少之後,糖的濃度就會提高,含糖量越高的溶液,越不容易結冰,糖是人體的天然防凍劑,因此,提高糖濃度、排出水分的這套機制,在冰河時期,是有生存優勢的,越容易生存下來的人類,就越容易產生更多的後代,於是,糖尿病就在人類社會當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南極的企鵝,有大量的脂肪,是防凍的

糖是一種碳水化物,存在於各種植物當中,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能夠將甘蔗、甜菜中的其他的植物纖維或者雜質去除,煉製出純淨的糖,這種糖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白糖。人類一般是通過食物獲得糖的,含糖食物經過消化系統,會被轉化為單糖,然後再進入血液,形成血糖,血糖其實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血液負責將這些葡萄糖運送到身體的各個細胞中,為細胞提供能量。胰島素等激素則是起到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能夠促使細胞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化為糖原,當胰島素供應不足時,就會形成糖尿病。如果胰島素供應充足,人體又不斷攝入含糖食物,那麼,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會被轉換成脂肪,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大量攝入甜食,容易引起肥胖的原因。

控制血糖水平的胰島素的量,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胰島素受體不容易耗盡,天天吃糖都不會得糖尿病,有的人胰島素受體容易被耗盡,就容易得糖尿病。

但是,擁有少量胰島素,容易得糖尿病的人,在冰河時期是有生存優勢的,人類身上有一種脂肪,稱之為棕色脂肪,這類脂肪主要位於頸部和肩部,頸部和肩部有大型血管通過,這些部位很容易散熱,為了保溫,就必須要要補充熱量,棕色脂肪恰恰能夠產生大量的熱量,棕色脂肪能夠將血糖轉換為熱量,糖尿病患者在冰河時期,血糖水平不會迅速提高從而產生疾病,因為棕色脂肪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血糖了。

從事狩獵活動的印第安人

地球上,有些動物是會冬眠的,在進入冬眠之前,會儲存大量的棕色脂肪,科學家還發現,林蛙在進入冬眠之前,還會將血液中的血糖水平迅速提高,並減少水分,從而使得自己的血液不會因嚴寒而降低至冰點,當體內的液體變成冰晶以後,會刺穿細胞,產生不可逆的破壞作用,因此,動物體內的血液被凍結了,很容易死亡。林蛙提高血糖水平,排出水分的機制,是一種自我防護機制,這種機制和人類糖尿病的工作原理非常類似,人類得了糖尿病以後,血糖水平會提高,還會經常撒尿。因此,糖尿病這種疾病,很有可能是在1萬多年前的冰河時期形成的,但是,沒想到的是,地球的氣候迅速變暖,後來的人類還處於食物充足的環境中,這樣一來,擁有少量胰島素,並且容易血糖升高的人,反而會被糖尿病所困擾。糖尿病很有可能就是進化遺留下來的產物,但是呢,這種疾病,又不太容易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於是,就在人群中扎了根。為什麼糖尿病不容易被自然選擇所淘汰呢?因為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人類還是不容易吃飽飯的,很多人都是在成年以後,出現糖尿病的,幾乎很少有青少年得糖尿病,作為一種不會立即引起死亡的並在成年階段高發的慢性病,是很難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的,就算一個人在成年以後罹患糖尿病,那麼,他在罹患這種疾病之前,已經生兒育女了。這就是說,糖尿病曾經幫助人類度過了冰河期,但是,地球在走出冰河期以後,這種病又沒有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當然,在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關於糖尿病形成的原因,現在仍然處於探索之中,前文所述的農業形成的原因,也在探索之中,目前並無定論。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如果沒糖尿病,1萬年前,人類可能已滅絕
    生物進化到今天,為什麼沒有進化出不生病、長生不老的動物呢?今天,我們就以糖尿病的起源為例,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第一:農業出現的氣候原因人類的農業大約起源於1.2萬年前,在農業產生之前,人類都是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為什麼會從採集和狩獵轉向農業呢?有各種學說解釋這個問題。但是,目前比較令人信服的是氣候說。
  • 人類為什麼會得糖尿病?若是沒糖尿病,1萬年前人類可能就滅絕了
    就拿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項疾病來說,糖尿病是所有人避之不及的一項疾病,我們有時候也會思考,人類為什麼會得糖尿病?但事實上,若是沒糖尿病,1萬年前人類或許就滅絕了,這樣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這個世界了。二.如果要將這些東西全部避免,那麼我們的生活其實也就失去了非常多的樂趣,畢竟人類向來都是非常注重飲食的,每一頓要吃什麼?要怎麼吃?這些都至關重要。所以在人類的認知當中,糖尿病是一項非常令人痛苦的疾病,如果沒有糖尿病,那我們的生活當中該是充滿了更多的色彩,而不是那樣單調而乏味。
  • 人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如果沒有糖尿病,人類可能在1萬年前滅絕了
    糖尿病屬於人類之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其實從根本上來說,糖尿病並不能完全定義為疾病,因為有些糖尿病的出現是人類的身體的副作用,而這種副作用還是因為人類機能太過強大而導致的。糖尿病並不是完全都是病理性的,糖尿病分為兩種,我們平時說的糖尿病都是病理性的,這種糖尿病產生的原因是身體不能吸收糖分而導致的。另一種糖尿病也可以算是假性糖尿病,雖然表現出來的情況和糖尿病人差不多,但是其根本原因卻是完全不同的。第二種糖尿病出現的原因是因為一次性攝入太多糖分,身體無法完全吸收導致的。
  • 原始人為什麼不得糖尿病?糖尿病又是怎麼來的?
    人類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飽受糖尿病的折磨呢?這就要從260萬年前說起……繼承自原始人的基因根據美國及英國的研究發現現代人類之所以會患癌症和糖尿病距今並不算遙遠的尼安德特人或智人他們會患糖尿病嗎?人類對糖的大規模生產應用距今並不遙遠而原始人想要攝入一點糖都是可遇不可求在當時如果原始人想要攝入一定量的糖
  • 『素食王國』印度,糖尿病泛濫了,為什麼不吃肉會得糖尿病?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戲劇化的局面,這首先得從印度人對素食的熱愛說起…… 印度人對素食有多痴迷 拋開宗教原因不論(個人非常尊重),大多數印度人都是以吃素食為榮的,他們認為吃素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 1萬年前,如果不是人類愛吃,牛油果可能已經隨著大地懶滅絕了
    ,雖然不至於直接導致三角龍的滅絕,但可以推測在遭到小行星撞擊前,一些素食恐龍的日子已經不太好過了。比如猴子很喜歡吃酸酸甜甜的野葡萄,吞下的葡萄籽無法消化,便會在猴子們的腸道中暫存一小段時間,直到它們便便時,才會被排出體外,這些沒消化的葡萄籽對於猴子來說是「廢物」,但是對於野葡萄來說那就是生存的希望,猴子不僅無意中種下了野葡萄的種子,還順便施了一把肥,有助於野葡萄在更廣闊的地方生根發芽、存續繁衍。
  • 如果人類滅絕,地球會發生什麼?
    是什麼驅使人類走向滅絕?1、一種不同的天際線目前有幾種理論在解釋人類的滅絕,我們不太可能在瞬間消失。然而,想像我們突然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也許是一種未被發現的、人類特有的病毒,魏斯曼說--是探索人類離開地球會發生什麼的最有力的方法。在魏斯曼自己的研究中,這個問題首先把他帶到了城市,由於突然缺乏人類的維護,城市會發生一些最劇烈和直接的變化。
  • 1型糖尿病他19歲患上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
    雖然是個案,卻對很多醫生有極大的震撼和啟發作用,因為傳統觀念裡,1型糖尿病根本不存在逆轉可能……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1型糖尿病常見於10-14歲孩子,但實際上,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被診斷出最年長者達94歲。
  • 灰熊那麼胖,為什麼不得糖尿病?
    不過,要是換做人類,如此大幅度的增重很可能會引起糖尿病或其它代謝疾病。那麼灰熊是怎麼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健康的呢?研究者近日證實,灰熊不受糖尿病困擾的原因可能是它們脂肪細胞中一種蛋白的合成通路可以暫時關閉。這一發現可能對研發新的糖尿病治療藥物提供參考。研究論文於8月5日發表在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
  • 糖尿病第二大國的逆轉試驗
    一直以來,我以為糖尿病離我很遠:我還算年輕,很瘦,直系親屬中沒一個糖尿病人,不抽菸,一周至少去一次健身房,除了有點貪口腹之慾——這在這個美食風行的年代實在算不了什麼,況且「怎麼吃也不胖」又是太方便的藉口——我覺得自己過著完美的健康生活。數字卻說,我錯了。更可怕的是,兩個小時前,當我走進這家餐廳時,血糖值是更健康的4.8毫摩爾/升。
  • 人類會滅絕嗎?如果人類註定會滅絕,那麼人類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滅絕是一定會發生的,而我們能做的,是讓那一天晚一些到來。人類會滅絕嗎?其實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可能在未來滅絕。比如:在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滅絕。再者,太陽對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目前地球適宜生物生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太陽處於主序星時期,也就是壯年時期。在宇宙中,恆星是有生命周期的,而生命的長短,和恆星的質量有關。
  • 如果地球上連續下10000年的雨,人類會滅絕嗎?為什麼?
    因此,連續一萬年的降雨,將會是地球生命的又一次大洗牌。人類會受到哪些影響?首先,人類的數量必然會大幅度地減少,因為連續的降雨必然會導致食物鏈的崩塌,洪水也帶走一部分的生命,食物的匱乏也會帶走許多人的生命。但是,人類並不會滅絕。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連續一萬年的降雨,雨從哪裡來?
  • 大多數物種在滅絕前會持續多久,人類第一個滅絕的物種是什麼?
    由於棲息地的破壞,氣候變化,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植物和動物正在從地球上消失的速度比歷史上所有,但也許其他五個點都快。一些專家說,我們在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但是,即使在地球歷史的瓶靜時期,答案也因你所尋找的物種類型而異。根據《人類與地球》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哺乳動物的平均物種存在100萬到200萬年。 然而,這一平均值並不是所有的地質時期和所有哺乳動物都保持。
  • 如果沒有恐龍的滅絕,地球上會有人類出現嗎?
    從6500萬年前到180萬年前的古近紀和新近紀,恐龍因為某種原因日漸式微,在這期間哺乳動物出現了井噴式的演化,在4000萬年前就出現了現代哺乳動物的大多數目。在100多萬年前,地球經歷了冰河期,很多大型哺乳動物慘遭滅絕,人類的祖先登上了舞臺,並慢慢演化成現代人類。從以上考古成果可以看出,哺乳動物出現的時間是相當早的,但是它們一直處於配角的地位。
  • 人類如果滅絕,地球上會出現其他主宰者,會出現「新人類」嗎?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今年年初火爆各大影院的《流浪地球》告訴我們:未來的地球的環境十分惡劣,而這一切都源於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
  • 人類在未來會不會滅絕
    6600 萬年前,曾經稱霸地球表面生物鏈 1.6 億年的恐龍被基本滅絕 6500 萬年後,風水輪流轉,一個叫作人類的生物又開始稱霸地球表面的生物鏈 你可能會問,恐龍會滅絕,那麼人類呢,是不是最終也會被滅絕?
  • 7萬年前人類險滅絕 全球只剩2000多人(圖)
    直到石器時代初期,人類數量才重新上升,走出絕種邊緣。目前地球上的66億人口,其實全都是這2000多名人類祖先繁衍出來的!  7萬年前全球只剩2000多人  據報導,這一發現是2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披露的。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網友:沒我們人類什麼事了
    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進入地下躲避災難,通過對白堊紀早期哺乳動物化石和大滅絕後哺乳動物化石分析發現,自恐龍滅絕後,地球上哺乳動物的進化呈爆發式發展,速度是恐龍滅絕前的3倍還多。 我們人類的祖先——早期胎盤哺乳動物也在這場進化中得益,它們很快進化成為新的物種,並最終進化成人類。
  • 12萬年前的人類統治者,其DNA上帶有病毒,或危及現代人類健康
    尼安德特人在電影《瘋狂原始人》中可以看到古老的尼安德特人這種蠢萌蠢萌的種族,其實他們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他們生活在至今12萬年前的歐洲地區要知道除了非洲人以外歐亞大陸的現代人中有1%-4%的人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他們常常作為人類進化史中級階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稱。
  • 人類滅絕後地球會怎樣?八張圖片帶你看完人類消失的地球
    一、人類滅絕後地球會怎樣人們總是對於未知的事物感到十分好奇,之前關於2018世界末日最新消息一直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但是如今人們對於人類滅絕後地球會怎樣,雖然說霍金預言人類2045年將永生不死,但是這一預言真實性有待考究,所以說人類早晚會滅絕的,最近人類滅絕後的地球照片曝光,讓人們都感到十分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