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3545字,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
半個世紀前的「偽科學」,在如今的人們心中播下了一顆難以拔掉的種子,現在,還有很多人堅決擁護『低脂素食』。相關閱讀50年前這場糖脂大戰,他慘敗後,上億人付出生命
少吃肉,吃素,清淡飲食被很多人認為是健康的飲食方式。
很多老人,少油少鹽,茹素清淡吃了很多年,換來的並不是健康,而是各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甚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嚴重的慢性病……
這並不是一個悖論,而是一個眼見的事實,就比如今天要聊到的印度,它被稱為「素食王國」。
截至2016年,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素食主義者,估計佔28.85%,約3.5億人,而且,印度人均肉類消費量排名世界倒數第2。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印度人是以素食為主的,即便消耗肉類,也只是少量吃。
但是,這為印度換來了健康了麼?不,它還有另一個名字:『世界糖尿病之都』。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戲劇化的局面,這首先得從印度人對素食的熱愛說起……
印度人對素食有多痴迷
拋開宗教原因不論(個人非常尊重),大多數印度人都是以吃素食為榮的,他們認為吃素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印度食物
網友Elizabeth Flock在自己旅居印度的文章中就寫道:來到印度的第一天,就在孟買街頭看到了許多引人注目的陌生事物,就比如,幾乎每家餐廳,都有一個標有「 Veg」(素食)或「 Non-Veg」(非素食)的標誌。
That first day in India, taking in thebarrage of things foreign and unknown on Mumbai’s streets, one thing stood out:Nearly every restaurant had a sign that marked itself as 「Veg」 or 「Non-Veg.」
除了普通民眾以素食為主外,很多印度寶萊塢明星都堅持素食主義,而且,你會留意到,很多廣告信息都在大力宣傳素食。
這種文化影響也波及到了很多「外來」餐飲業,比如麥當勞,2006年開始,在印度提供純素食。
再比如,印度星巴克(StarbucksIndia)在其Facebook頁面上宣布,它將推出Vegan Cold Brew,這是一種緩慢浸泡的冷咖啡啤酒,以大豆為原料製成。
落地到具體的日常餐飲中,印度的素食食物可以說是品類繁多,分享一些例子給大家:
Daal Bati Churma
這是北印度州拉賈斯坦邦的招牌菜,這道菜包括硬質的小麥球,小扁豆和一種甜醬。
Pani Puri
這是一個小圓形的餃子,裡面充滿了土豆混合物,羅望子醬和「濃湯」。
Daabeli
Daabeli是美味,甜美和辛辣的印度漢堡,基本上是土豆泥和辣味辣醬的混合物。
Aloo Papatha
是一種片狀印度麵包,以土豆和生薑,薑黃等香料製成。
Chole Bhature
Chole Bhature是印度北部最受歡迎的素食主義者之一, 用發酵的通用麵粉麵團製成的油炸印度麵包,然後跟白鷹嘴豆(鷹嘴豆)、香料搭配在一起。
Sarso da saag
帶有玉米薄餅的芥末咖喱,是北印度最受歡迎的自製菜餚之一。
Dosa
Dosa是印度南部的特產,以多種形式出現,最常在早餐或午餐時食用。這是一種非常薄而脆的鹹煎餅,由發酵的米飯和小扁豆製成。
Bombay aloo
它是土豆、咖喱、香料混合組成的食物,是最受歡迎的印度美食之一。
Idli
一種由發酵麵糊製成的年糕,然後蒸熟
Vada
一種小而鹹的炸麵包,香氣撲鼻,類似於甜甜圈。
Puttu
由蒸製的米粉桶裝而成,上面鋪有新鮮磨碎的椰子。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說,食素早已成為了印度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然而,在這背後,卻是糖尿病患者連年飆高的驚人事實。
印度:世界糖尿病之都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在2017年的最新估計顯示,印度成年人(20-79歲)的糖尿病患病率為7290萬。
在過去十年中,糖尿病患發生了驚人的增加,要知道,2007年的數字是4090萬。
而且,患病率可能會進一步增加1.84倍,即到2045年增至1.343億。
以此速度和態勢看來,印度極有可能最終成為,世界上患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這也難怪它被稱為「世界糖尿病之都」。
而且,情況更糟糕的是,2019年5月的1個研究發現:
每2個患有糖尿病的印度人中,就有1個(47%)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只有大約1/4(24%)的人在設法控制自己的糖尿病。
對該研究的報導截圖
聊到這裡,你可能想問了,為什麼「素食王國」跟「糖尿病之都」畫上了等號,究其原因,涉及到很多方面。
為什麼印度人糖尿病高發?
根據《印度醫學研究雜誌》(IJMR)發表的調查結果,印度人消耗的卡路裡大部分來自碳水化合物(65-75%)。
而這,實際上正是他們糖尿病高發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碳水化合物佔比過高,極易誘發胰島素抵抗
當談到高碳水化合物時,印度食物絕不會讓人失望,大米是該國的主要澱粉,而小麥緊隨其後,還有各種其他穀物。
做成的食物也是種類繁多,比如酥油米飯、綠豆泥、蒸年糕、發酵米飯、粥、炸薯條、鷹嘴豆、扁豆等等。
當我們吃進去高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轉化為葡萄糖)的時候,胰島素會大量分泌,以幫助我們調控血糖,並且存儲糖原,把多餘的葡萄糖轉化為脂肪。
長此以往,脂肪囤積增加,循環血液中的供能物質就會降低,人體可利用的能量也相應減少。
機體降低了能量消耗,就會疲乏和失去活力,另外還會頻繁感到飢餓,想要增加新的能量攝入。
如果不停止攝入高碳水化合物,這種狀態最終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胰島在頻繁的刺激下,最終就可能「崩盤」,出現胰島素抵抗,進而可能誘發代謝類疾病,比如糖尿病。
以農作物為原料,更便宜
由於地理環境的緣故,使得印度成為一個農作物生產大國,每年有2個種植季節,甚至在許多地方,達到3個種植季節。
這使得它與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相比,主糧和蔬菜都非常便宜,你不得不承認,經濟因素,有時候的確是飲食的一個隱形決定因素。
蛋白質攝入量少
《柳葉刀》的一項研究發現:印度人平均以穀物形式消耗的碳水化合物,比建議量要多得多,與此同時,他們平均攝入的蛋白質要比健康飲食少得多。
蛋白質,尤其是優質的肉類,不止能提供豐富的營養,還能讓你的飽腹感更強,同時能夠抑制食慾,對胰島素和血糖的刺激也更加小。
而少吃它卻多吃高碳水食物,可以說是在加劇糖尿病的風險。
加工食品大量湧入,接觸到更多加工種子油
隨著西方食物的大量湧入,也讓印度人吃到了更多的加工甚至超加工食物,除了接觸到大量高碳水之外,也讓他們接觸到更多的加工類植物油,甚至反式脂肪酸。
大家都知道,植物油比動物油更加容易讓人發胖,吃太多植物油,會導致Omega-6成分太高,增加炎症,提高肥胖的風險。
2015年,國外的研究發現,與椰子油和果糖相比,大豆油更具有致胖和致糖尿病作用,對肝臟有潛在影響。
來自PLOS ONE雜誌的一項研究
一日多餐
在印度,固定的餐食會是早、中、晚餐,但中間還會加1、2次的零食時間。
他們的晚餐常常在晚上9點左右吃,而零食時間裡所吃到的甜點,常常是齁甜的那種。
印度一種甜點,甜到發膩,
這樣的飲食習慣,也讓血糖會長期處於飆高的狀態,而胰島素幾乎不能得到「休息」。
以胖為健康和富足的體現
這點的確基於文化因素,但也著實影響了很多印度人,在傳統觀念中,發胖是財富的標誌,也是健康的象徵,這讓他們更加不重視可能因此引發的疾病。
非常少的運動量
19年的一項研究中就發現:有近2/3的印度人是很少,甚至不運動的。
如此多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合併在一起,讓印度人朝著肥胖、糖尿病高發的境地,一走再走。
關鍵的瘦龍說
很多人堅持吃素,幾乎不食葷腥,以為會更健康,卻沒想到身體不斷地給出警告。
今天分享的印度,號稱「素食王國」,卻也是「世界糖尿病之都」。
究其原因,與其常年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一日多餐、蛋白質攝入不足等等原因都有關聯。
很多素食主義者可能會反駁,他們不是健康素食,是垃圾素食,確實,素食這幾年也在進步,很多素食者也會少吃米飯和面,因為升糖指數高。
其實,所謂的健康素食,吃很多粗糧全麥,也不一定健康,升糖指數只是一個因素,加工的植物油和高碳水,還有果糖,都和糖尿病的關係非常大。
想要減少糖尿病風險,就要減少血糖和胰島素的刺激,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方式才能真正改善。
削減和降低高碳水食物,吃足夠且適量的優質蛋白質,增加優質脂肪的攝入量,或者減少熱量,輕斷食,減肥才是關鍵。相關閱讀加拿大馮醫生:2步逆轉糖尿病,快轉給身邊的糖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