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有5%的希望,卻要把它變為100%的現實。這是不是一種痴心妄想?如果以消極的心態來看,那肯定是這麼回事,但是,擁有積極心態的執行者,恰恰能讓這樣的「痴心妄想」夢幻成真。
其實,這句話是聯想的優秀團隊總結出來的。與之相關的是一個生動的故事。
聯想剛剛創業不久,就開發了在中國信息科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聯想漢卡」。聯想集團的上級中國科學院於1988年為「漢卡」申請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聯想集團從領導到員工,都認為獲得這個一等獎,不成問題。
但沒有料到的是,由50位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在秘密投票之後,只同意給予漢卡「二等獎」的榮譽。得到消息的那一天,時為聯想總裁的柳傳志認為評審委員完全不了解漢卡的價值,才會造成如此不公平的結果。
於是,他表示,除非委員會改變成命,否則他將拒絕接受這個「二等獎」,並安排郭為和李嵐去想辦法,讓委員會把二等獎變為一等獎。
郭為和李嵐答應「保證完成任務」,並立即行動起來,但很快就意識到,柳傳志要他們做的事,實際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為根據慣例,評審的結果已經在報紙上公布,正如覆水難收,怎麼改?國家科技獎辦公室的主任根本就不見他們,只派了手下工作人員傳來一句話:「我們還沒幹過把二等獎改成一等獎的事呢,倒是有過把二等獎改成三等獎的事。」
如果是一般人,肯定就放棄了。但這兩位年輕人卻沒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在「獎勵辦」認真尋找機會。他們發現,儘管委員會沒有改變成命的先例,但從評審制度上說,卻並非沒有可能。通過與有關人員密切溝通,他們得知,要想改變這個獎,除非能夠啟動「複議程序」。該程序要求至少有評審委員會裡的10位專家聯合署名提出申請,並且詳細申明初審不當的理由。
得到這一信息,他們兩位如獲至寶,開始了說服專家的漫長曆程。這兩人都是初進公司,而且全都是計算機科學的外行,對於漢卡的種種奧妙根本說不清楚,不過他們擁有足夠的激情和信念,贏得了柳傳志的支持,並且學會了充分利用媒體。
在1988年的最後幾個月裡,各種媒體登滿了關於「聯想漢卡」的報導,都說這東西如何神奇,如何成為一座橋梁把中國人引進計算機的殿堂,比如,「這是國內外漢字功能最強的系統之一」「已經行銷到世界10個國家和地區」等。甚至還用詩人的語言說:「她就像躁動於母腹的一個嬰兒,具有很大的生命力。」
在此之後,就要去想法找出10位專家來為聯想「鳴冤叫屈」了。委員們都是我們國家各個領域裡的一流專家,不容易被別人牽著走,於是他們一個一個登門求見。
他們首先徵得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孫鴻烈的支持,之後拿了孫鴻烈的籤名去找別人,一見面就送上事先準備的全套材料,言辭懇切地陳述理由,再遞上早已寫好的申請書,等著人家籤名。
在這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熱情也感受到了冷漠,還遭到了不止一次的嚴詞拒絕。但他們還是鍥而不捨地按圖索驥,最後終於獲得了10個人的籤名。
複議程序終於被啟動了。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第一步。公關部再接再厲,邀請擁有投票資格的50個委員到公司來參觀。公司搭建了臨時展廳,擺上幾臺計算機。當時聯想還沒有自己的聯想微機,擺的全是IBM等海外品牌,但裡面全都插著「聯想漢卡」。
前後持續兩個月,委員們陸續到來了,有時候是一群人,有時候是一個人。但聯想派出最熱情也最專業的人員,讓委員們感受到細緻周到的接待。
後來,決定命運的會議召開了。最終的結果是:經過重新評審,「聯想漢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郭為後來成為神州數碼的領頭羊,是柳傳志手下與楊元慶並列的另一員幹將。他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這個故事,其中「把5%的希望變成100%的現實」一句,被好多人認為是柳傳志的管理哲學中最精彩的內容之一。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如下幾點:
(一)一流的執行者,就要敢於背水一戰
歷史上的「背水一戰」發生在漢朝建國的戰爭中。漢將領韓信與敵人較量,敵眾我寡,於是,他將部隊部署在毫無退路的水邊。在與敵人作戰的過程中,將士們知道沒有退路,於是拼死一戰,最後竟然取得了勝利。
當初柳傳志放言,除非委員會改變成命,讓該科學獎成為一等獎,否則他將拒絕接受這個「二等獎」。這正是逼迫自己和團隊背水一戰。也只有背水一戰,才能創造奇蹟。
(二)敢於承諾「保證完成任務」
對任務勇於表硬態保證完成,這是一種莊嚴的承諾。這會起到三方面作用:
第一,意味著拿自己的信譽做保證,讓自己無法找藉口。
第二,給領導以信心。
第三,給團隊以堅強的鬥志。
(三)只要有一點希望,就值得你100%的努力,只有100%努力,才能變為100%的現實
郭為他們雖然被國家科技獎辦公室主任擋回,但是卻意外得知能改變獎項的有關「複議程序」政策,就為此而不懈努力,最終才成功。這說明:工作中不少重要的事情,往往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但是,只有絕不輕言放棄並不斷想方法的人,才可能成就大事。
(四)遇到問題不退縮,也不把問題上交,而是尋找一切可能性,想盡方法解決。這才是一流執行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