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崇明島喜鵲最多:築了近1.1萬個窩
晨報記者 鬱文豔
喜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有吉祥的象徵。可是你是否注意到,在中心城區或者是部分郊區,除了一些公園外,很難見到這種吉祥鳥的蹤影?那麼,上海的喜鵲哪裡最多呢?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組織開展的一項調查日前發布結果:崇明島最多,全島約有近1.1萬個喜鵲窩。
最喜歡在水杉樹上築巢
也許你去崇明探親、旅遊或者辦事時注意到過,在高大的水杉樹上,不時可以看到大大的鳥窩。沒錯,那十有八九是喜鵲窩。這樣的喜鵲窩在全島有多少個呢?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站組織開展的喜鵲專項調查顯示:有近1.1萬個。
這項調查前後歷時2年,主要在冬天進行。為何選在冬天?「喜鵲窩大部分都搭在高大喬木的頂端,冬天樹葉都凋零了,沒有障礙物,喜鵲窩又都很大,因此很容易被發現。」調查人員介紹。
調查顯示,喜鵲喜歡在高大的水杉樹上築巢,近1.1萬個喜鵲窩中,77%是在水杉上發現的,12%是在加拿大楊樹上發現的。喜鵲也在高壓電線塔、電話線杆和鐵塔上築巢,大約500個喜鵲窩是在高壓電線塔上發現的。大部分喜鵲窩的高度在距離地面5-29米處。
此外,喜鵲窩在崇明島的分布也有特點:集中分布於中部和南部地區,以及廟鎮、三星鎮和新海農場的西部。
仔細觀察這些喜鵲窩,調查人員發現,它們一個個都非常龐大,由大量樹枝搭成,一個喜鵲窩大概重幾公斤。喜鵲窩的結構也非常複雜,有邊門,有屋頂。這種聰明的鳥還非常善於回收利用廢棄的窩,再從附近新鳥窩上叼來樹枝搭建起新的鳥窩。
調查還發現,在喜鵲全部10個亞種中,喜鵲普通亞種是上海最常見的。1934年出版的《上海地區鳥類記錄》中有記載:身披黑白兩色羽毛,有一條長尾巴的這種鳥在上海的城區和郊外都很常見。
喜鵲是生態環境指示物種
鳥類那麼多,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為何要對喜鵲開展專門的調查?為何崇明的喜鵲在上海最多呢?
這要從喜鵲的特點和8年前的上海愛鳥周說起。喜鵲是一種警覺性很高、領地概念很強的動物。如果你仔細觀察崇明島的喜鵲窩會發現,在春天的繁殖期,親鳥通常就在鳥巢附近,時刻保持著警惕。如果它們感覺巢穴受到威脅,就會攻擊任何人。如果有人膽敢偷它們藍綠色的鳥蛋,一大群喜鵲就會聯合起來攻擊小偷。野生喜鵲非常膽小,易受驚嚇,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也就是說,一旦環境發生改變,它們就會做出一些應對,或者搬家,或者死亡,導致種群數量大幅度減少。正因為是生態環境指示物種,所以,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才要去調查,通過它們來了解當地的環境變化情況。
這項調查緣起於8年前的上海市愛鳥周。在2008年的愛鳥周啟動儀式上,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發起了「尋找喜鵲」的一個長期項目,旨在恢復上海的喜鵲種群,建立一個資料庫,並進一步喚起公眾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此次調查也是當年項目的延續。
滬上喜鵲曾經也「瀕危」
別看僅崇明島就有近1.1萬個喜鵲窩,但幾十年前,喜鵲也曾一度「瀕危」,數量大幅減少。據悉,在上世紀60年代,由於快速的城市擴張以及農藥使用導致的食物來源大幅減少,喜鵲和八哥等一些鳥類在上海幾乎難見蹤影。加之當時全國範圍包括滅麻雀在內的滅四害行動,也間接導致了喜鵲種群數量的大幅減少。
不過,在過去十年裡,由於大規模植樹造林的進行,以及大片農田、綠地為這種敏感的鳥類提供了安靜的棲息地。當然,如今在中心城區,除了部分公園外,喜鵲還是比較少見的。即便在一些郊區,由於環境的原因,它們也不算常見鳥類。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喜鵲的信息,可以去參加4月9日在共青森林公園舉行的今年愛鳥周啟動儀式,屆時還將有「發現上海野趣」展覽會等豐富的活動和體驗。愛鳥周期間,還將舉辦上海市民觀鳥大賽等活動。
[新聞連結]
喜鵲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之一
喜鵲是鳥綱鴉科鵲屬的一種鳥類,據稱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富感情的一種動物。根據德國一項對歐洲喜鵲的調查,它們的大腦容量要比大部分鳥類都大,這也許就是它們為什麼是迄今能在鏡子中辨認出自己的唯一非哺乳動物。
喜鵲是雜食性動物。夏季和初秋,昆蟲和各種動物的腐屍較多的時候,它們以這些動物蛋白質為食。喜鵲60%-80%的食物來自於農作物上的害蟲,所以被稱為益鳥。喜鵲通常4月繁殖,每窩5-6個蛋,孵化期為22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