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阿德萊德特蕾沙酒莊的山坡上,一簇紫色的彼岸花剛剛開花,紫色的花蕊在雨後吐絲伸展,頃刻間冒出一大片,遠遠望著如一片紫雲行走在翠綠中,莊主T說這叢彼岸花已經生長了許多年了,每年的這個時間都會開花。十月,上海前灘,法華學問寺中的彼岸花開得火紅。這是法華學問寺主持方丈大熙兩年前種下的。前些日子,在寺內小禪室喝茶聽大熙師傅講禪,廊下怒放的彼岸花掩映著的松樹與大殿,整個寺院呈現著濃鬱的禪意,就連遠處的工地吊塔也變得安靜了許多。
《彼岸花》 (水彩) 楊建勇
彼岸這個詞似乎天生與禪學相關,常見寺廟的高牆上黃底黑字寫著同登彼岸。彼岸花另一個名字也很佛系——曼珠沙華,原意為天上之花。彼岸花的中文學名卻毫無詩意,在植物學上叫石蒜花。石蒜花原本是我國的一種野生植物,在很多的田間地頭都能夠見到它們的存在,不過,由於這種花卉的花朵和葉子從來不一起生長,因此也被人賦予了特殊的含義,這似乎就是彼岸花名的由來。近年來,隨著漢風的興起,很多喜歡漢服的小姐姐們對彼岸花這種植物尤其鍾愛,彼岸花的花語似乎又有了新的含義,既代表著純潔優美,也象徵著相互思念,但更有生命的終極思考。
作為植物,彼岸花表現得很另類,也很浪費。首先,它不按著先開花後結果的大眾規律辦事,全神貫注的花柱先心無旁騖思索彼岸,待花期結束才開始專心伺候葉綠素,因為花與葉不見面,才被說成互為彼岸。在法華學問寺的池邊駐足欣賞一朵被稱作石蒜彼岸的曼珠沙華,它的花瓣由許多小部件構成,在花的中心,八根細柱上開著由捲曲花瓣組成的花朵,無論開向何處都呈同心圓,雄性的花瓣伸展出數根花蕾,每個花蕾都有能夠產生花粉的合生花葯,能夠迎接花粉的雌蕾柱頭,如果一切順利,每個花蕾都會將自己的花粉傳給蜜蜂或其他昆蟲,花粉是極富營養的食物,不過總是掉得到處都是,所謂的傳粉者總也擺脫不了沾在身體處的花粉粒,於是,新的生命便又開始了。
認真抄襲了一段植物學的描述,這是因為彼岸花所代表的彼岸與思念都是我們人類所需,無論精神還是物質,花所有的只是片刻的美麗,片刻的美麗是花對生命的努力與追求。花不是權力的象徵,曼珠沙華作為植物,它們的生命短暫而脆弱,不能夠象徵永恆, 作為花朵,彼岸花的開與落便是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索路徑。(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