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加快放射性元素鈹7原子衰變速度

2021-01-08 搜狐網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度一向被認為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偶爾有變化也極其微校但日本科學家最近成功地使鈹7原子的衰變速度加快了1%左右,這是迄今人類對元素衰變速度造成的最大變化。有關方法將來可能用於更有效地處理核廢料。

  元素種類取決於原子

  核裡的質子數目。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時會吸收或釋放出粒子,導致質子增加或減少,變成另一種元素,稱為衰變。衰變速度通常是穩定的,每種元素隔一定的時間,就會有一半的原子核衰變,這個時間稱為半衰期。

  鈹7原子核裡有4個質子、3個中子,它可能從周圍環境中吸收一個電子,與一個質子結合,使帶正電的質子變成不帶電的中子。這樣,原子核就變成由3個質子、4個中子組成的鋰7原子核。科學家設想,使周圍環境裡的電子增多,鈹7原子核吸收電子的機會就可能變大,從而加快衰變。

  日本東北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通訊》雜誌上報告說,他們根據這一設想,把鈹7原子關在充滿電子的「分子籠子」裡,加快了其衰變速度。這種「分子籠子」是很大的球形籠狀碳分子,稱為布基球。科學家通過核反應製造出含有很高能量的鈹7原子,使它們能穿透布基球的「牆壁」,進入充滿電子的「籠子」內部。觀察發現,布基球內部的鈹7半衰期為52.5天,而純淨的鈹7本來的半衰期為53天。

  用類似方法使核廢料裡的放射性元素加快衰變,可減少放射汙染,但這種思路離實用還有很遠的距離。核廢料裡某些元素的半衰期長達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使之縮短1%於事無補。但科學家說,通過對放射性物質進行高度壓縮等方法,可能大大縮短半衰期。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使放射性元素加快衰變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度一向被認為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偶爾有變化也極其微小。但日本科學家最近成功地使鈹7原子的衰變速度加快了1%左右,這是迄今人類對元素衰變速度造成的最大變化。有關方法將來可能用於更有效地處理核廢料。    元素種類取決於原子核裡的質子數目。
  •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如何理解?這個時間能改變嗎?
    記住這一點:放射性衰變是一種量子行為,在量子層面上我們無法準確的描述任何事情,因此單個放射性原子衰變的時間是完全隨機的。我們不能確定某個放射性原子何時衰變,我們只能給出一個概率。一個放射性原子何時衰變是無法預測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某種原子的半衰期並不能描述每個原子在衰變前所經歷的確切時間。
  • 選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第二節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原子核放出 α粒子或 β粒子轉變為新核的變化叫做原子核的衰變。 本堂課研究了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其實質是原子核發生衰變。衰變有二種:α衰變、β衰變。γ輻射伴隨α衰變和β衰變而產生。α衰變:原子核內少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β衰變:原子核內的一個中子變成質子, 同時放出一個電子說明:1、元素的放射性與元素存在的狀態無關,放射性表明原子核是有內部結構的。2、一種元素只能發生一種衰變,但在一塊放射性物質中可以同時放出α、β和γ三種射線。
  • 科學家證實雙質子衰變方式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一個由德、法、美、英及波蘭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在實驗中證實了此前已有預言的雙質子衰變方式,即由一個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質子的衰變方式。
  • 【每日一題】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放射性元素氡(222 86Rn)經α衰變成為釙(218 84Po),半衰期約為3.8天;但勘測表明,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後,目前地殼中仍存在天然的含有放射性元素222 86Rn的礦石,其原因是( )A. 目前地殼中的222 86Rn主要來自於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變B.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殼中元素222 86Rn的含量足夠高C.
  • 科學家稱鈹8衰變過程出現一種短命粒子
    根據科學家說法,第5種基本力不是首次被觀察,在2016年,匈牙利核研究所的科學家Attila Krasznahorkay和他同事在觀測鈹8同位素的怪異衰變過程,似乎被一種未知力量所控制。而現在他們再一次觀察激發鈹8衰變發光過程後認為,如果該光具有足夠能量,能轉換成電子和正電子,那麼它們在變身之前會以可預測角度彼此遠離。
  • 放射性元素是如何摧毀健康的?核廢料有害,危害是如何產生的?
    與核聚變不同,核裂變存在著洩漏的風險,前蘇聯車諾比以及日本福島兩個七級核事故至今仍令我們心有餘悸,除此之外,核裂變還會產生具有放射性的核廢料,這些核廢料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是會給環境帶來危害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核廢料呢?
  • 地熱能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對此有疑問嗎?
    地熱能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對此有疑問嗎?地熱能由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這是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至少在目前,這是能合理解釋地熱資源的最靠譜的答案了,但是任何一個學術觀點都會有反對的聲音,所以有質疑的聲音也是正常的,萬馬齊喑對於科學界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 近代物理——天然放射性衰變2
    ②質量數守恆,但質量不守恆③衰變中動量守恆,能量轉化類似於「爆炸模型」衰變過程中,產生的新核吸收能量處於激發態上,不穩定,向低能態躍遷時放出射線原子序數大於等於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個別小於83的也有放射性,如鏷)
  • 專家談核:放射性元素是自然界平衡系統的一部分
    放射性元素是指能夠自發地從不穩定原子核內部放出粒子或射線(如α粒子、β射線、γ射線等),同時釋放出能量,最終形成穩定核素的一類元素,這一過程叫做放射性衰變。一般原子序數在84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原子序數在83以下的某些元素如鎝(Tc)、鉕(Pm)等也具有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分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兩類。
  • 天然放射衰變核能
    原標題:天然放射衰變核能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7分,共70分。4.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海域發生芮氏9.0級地震。400 g的Na樣品經過4小時,還沒有發生衰變的樣品有 ( ) A.400 g B.300 g C.200 g D.100 g 6.2006年美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過(鈣48)轟擊(鉲249)發生核反應,成功合成了第118號元素,這是迄今為止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數最大的元素,實驗表明,該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
  • 放射性元素,關於它你不知道的知識,帶你去了解一下
    簡介:放射性元素是指能夠自發地從不穩定原子核內部放出粒子或射線(如α粒子、β射線、γ射線等),同時釋放出能量,最終形成穩定核素的一類元素,這一過程叫做放射性衰變。一般原子序數在84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原子序數在83以下的某些元素如鎝(Tc)、鉕(Pm)等也具有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分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兩類。
  • 88萬倍大氣壓力下,鈹原子從4個相鄰原子,會變成6個!
    鈹是一種稀有元素,主要被認為是綠寶石、海藍寶石和其他寶石的組成部分。然而,在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中,拜羅伊特大學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有一項非常不尋常的發現:在比地球大氣壓力高88萬倍的壓力下,磷酸鹽晶體中的鈹原子被六個相鄰的原子包圍,而不是通常的四個。
  • 88萬倍大氣壓力下,鈹原子從4個相鄰原子,會變成6個!
    鈹是一種稀有元素,主要被認為是綠寶石、海藍寶石和其他寶石的組成部分。然而,在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中,拜羅伊特大學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有一項非常不尋常的發現:在比地球大氣壓力高88萬倍的壓力下,磷酸鹽晶體中的鈹原子被六個相鄰的原子包圍,而不是通常的四個。
  • 科學家發現人造元素鍆的最輕同位素,有兩條獨立的衰變鏈且半衰期不同
    鍆最早由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於1955年創造,是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發現或幫助發現的16種其他元素之一。同位素是一種元素形式,其原子核中的中子(不帶電粒子)比其他形式的元素更多或更少。在最新的發現中,該團隊使用了伯克利實驗室的88英寸回旋加速器來製造鍆-244。回旋加速器可以對目標進行高能帶電粒子束加速,從而產生較重元素的原子。
  • 為什麼放射性元素可用於考古研究?
    為什麼放射性元素可用於考古研究?因為原子的衰變是自然發生的,所以你永遠也不可能預測單個原子什麼時候衰變。只要不衰變,今天的這個原子和昨天的它沒有任何不同,它不會變「舊」。但是,你可以精確地計算這個原子在一定時間內衰變的概率。若原子數量巨大,那麼將會有一定比例的原子發生衰變。盧瑟福很早就發現了這個性質,並且提出「半衰期」的概念,意思是放射性物質衰變一半所用的時間。他隨即指出,這個性質可以用來測定地球的年齡,由此發現地球其實比當時人們認為的古老得多,這就給地質學做出了一個大貢獻。
  • 【光明日報】科學家找到 「上帝粒子」了嗎
    (圖片均為資料照片) 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找到了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有可能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由此,萬物質量來源之謎或可解開,粒子物理學或將臻於完美。為了這個結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不惜耗費了10年時間,耗資132.5億美元建造了大型強子對撞機。
  • 宇宙是如何創造出原子的?
    這些較重的核是:氦-4(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氘(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氦-3(兩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和氫-3(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鋰-7(三個質子和四個中子)和鈹-7(四個質子和三個中子)。宇宙降溫為原子產生創造條件當然,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著身處其中的光的波長在被拉伸而不斷冷卻。但是要拉伸到大約10萬倍才可以,這將需要很多時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一直在膨脹和冷卻。這時,鈹-7開始產生放射性衰變。通過捕獲電子,它緩慢地轉變為鋰-7。經過一兩年後,鈹-7幾乎完全消失了(全部轉變為鋰-7)。
  • 太棒啦,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科學家現在終於成功解釋了Be11(鈹)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在SMEC模型中的研究表明,集體共振的存在,攜帶了附近質子衰變通道的許多特徵,這解釋了這種令人費解的衰變。
  • 美日「敏感核材料」紛爭新進展 日本答應歸還鈾和鈽
    鈽可做  核反應堆燃料  鈽,原子序數94,是人工放射性元素,元素名仿照鈾、錼以冥王星命名。鈽是繼錼後第二個發現的超鈾元素。  基於鈽本身的化學毒性並不那麼大,電離輻射能力也不比其他放射性元素特殊,加上鈾鈽混合燃料裡鈽也只有7%,3號反應堆如果發生爆炸洩露,並不會比其他使用鈾燃料的反應堆要來的更危險。  鈽會提高患癌風險  二戰時,投在長崎市的原子彈就使用鈽製作內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