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屬於自然界: 「人是肉體的、有自然力的……存在物」人作為自然界進化發展的產物,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 。據研究,自然界的全部化學元素絕大多數都可以在人體中找到;人體血液的化學組成也與海水的成分極為相似。
-
放射性元素,關於它你不知道的知識,帶你去了解一下
天然放射性元素包括釙(Po)、氡(Rn)、鍅(Fr)、鐳(Ra)、錒(Ac)、釷(Th)、鏷(Pa)和鈾(U)等;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如錒系元素中在鈽以後的元素。自然界存在三個主要天然放射系,分別為鈾系、錒系和釷系,這三個系的「始祖」核素分別為238U、235U和232Th。由於「始祖」核素的壽命和地球的年齡相近,所以這些核素還沒有完全衰變掉。
-
專家:日本檢測出更多种放射性元素不表明危機升級
專訪:日本檢測出更多种放射性元素不表明危機升級——訪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專家陳曉秋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記者林小春)日本核事故持續至今一月有餘,而首次檢測出某種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元素的消息仍不斷傳來,包括最初的碘和銫,到後來的鈰
-
談核色變?你吃的大蒜洋蔥馬鈴薯可能就用放射性元素輻照保鮮
談核色變?你吃的大蒜洋蔥馬鈴薯可能就用放射性元素輻照保鮮 忠誠衛士 殺滅炭疽菌的利器「9·11」事件後,炭疽菌震驚了全世界。
-
硬「核」,認識您身邊的輻射
隨著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核"逐漸走進我們的日常,但由於缺乏了解,很多人依舊談"核"色變。要做好核輻射應急準備,確保核應用安全,就需要更多的人知"核"懂"核"。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輻射 Q:我們身邊一直有輻射嗎? A:是的。
-
大量放射性元素或被釋放,專家表示擔憂
大量放射性元素或被釋放,專家表示擔憂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2011年我家囤了幾百包鹽,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吃得完。這並不是一個段子,而是真實的例子。說到2011年這個年份,大家會想到什麼?沒錯,就是2011年福島核洩漏事件。
-
日本聲稱核廢水可飲用,欲將120萬噸核廢水排入海中,將威脅全球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了可怕的9.0級大地震,福島核電站也同樣受到波及,事故發生後,由於大地震引發特大海嘯,最終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通過專家調查,事故發生後不久,福島核電站就被關停了,但是影響卻一直持續至今。
-
硬「核」科普,認識你身邊的輻射
隨著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核」逐漸走進我們的日常,但由於缺乏了解,很多人依舊談「核」色變。要做好核輻射應急準備,確保核應用安全,就需要更多的人知「核」懂「核」。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輻射~問:我們身邊一直有輻射嗎?
-
沙漠大面積綠化之後,會不會破壞自然界生態系統?漲知識了
沙漠大面積綠化之後,會不會破壞自然界生態系統?漲知識了沙漠,俗稱沙幕,我們即便是沒到過沙漠地區,對沙漠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了解,沙漠地區植被稀少,空氣溼度弱,且乾旱缺水,動植物或者是人類在那裡很難生存下去。
-
談「核」論「磁」,核磁共振成像的真面目
一提到「核」,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原子核以及各種所謂的「射線」,甚至還會關聯到切諾爾貝利核電站事故,從而對之產生莫名的恐懼和牴觸心理。所以即便是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越來越來越普及的今天,也常常聽到有人問,「做核磁共振成像輻射大麼?」 「做核磁共振成像對身體有損害麼?」「做核磁共振成像疼麼?」
-
NASA將測試小型鈾核裂變反應器
人類在火星上雖可以利用太陽能,但在火星上接收的太陽能僅為在地球上接收太陽能的三分之一,因此NASA提出了另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研製小型核裂變反應器。 這種小型核裂變反應器高約兩米,可通過鈾原子裂變產生熱量,進而轉化成電能。這是美國能源部和NASA格倫研究中心聯合進行了三年的「千動力(Kilopower)」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總投資1100萬英鎊。
-
明明自然界中鈾-238最豐富,為什麼還要用稀有的鈾-235做核燃料?
從理論上來看所有的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拿來作核裂變燃料,但因為各种放射性元素的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取得的難易程度,以及加工成本的高低,使得我們可以選擇的餘地非常小!原子彈中常用的核材料是鈾和鈽,但在核能利用的核電站中,用的卻都是鈾,為什麼選鈾呢?
-
放射性元素是如何摧毀健康的?核廢料有害,危害是如何產生的?
比原子彈威力更大更強的氫彈所利用的則是核聚變技術,而如果將核聚變技術可控化就成為了可控核聚變。相比核電站所採用的可控核裂變技術而言,可控核聚變技術更加安全高效,這是因為核聚變可以在自然環境中穩定反應,所以不會發生洩漏風險,而且聚變所產生的都是低質量元素,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只可惜人類目前對於可控核聚變技術還只是處於初期研發階段,距離真正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放射性元素可能與系外行星的宜居度有關
含有過多放射性元素的行星內部無法形成穩定的對流,從而無法形成穩定的磁場,同時可能導致劇烈的火山活動。圖源: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Melissa Weiss尋找宜居行星的時候,研究者們通常會考慮目標行星上是否存在有機物、液態水、適宜的光照條件以及是否存在衛星。
-
核聚變不產生放射性元素,月球上的這種新能源或遭各國瘋搶
科學家通過太空人帶回開的巖石發現了500克氦3,研究表明,氦3可以跟氘一起發生核聚變,產生巨大的能量,並且不會產生任何的放射性元素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2020-10-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俄特工尿液含放射性元素釙 死前說出暗殺者姓名
據中國日報特稿 俄羅斯前特工利特維年科中毒身亡後,醫療人員在其尿液中發現大量放射性元素釙,英國媒體26日報導,倫敦警察廳25日羅列出關於此案的幾種可能性,其中包括引起各方關注的自殺說。警方表示,不排除利特維年科利用自殺詆毀普京形象的可能性。
-
科普:放射性元素鈽
有關專家指出,無論本次洩漏的鈽有多少,處理起來都很麻煩,並且在它洩漏初期,應該及時將燃料棒取走,如果最後選擇對福島第一核電站幾個受損的反應堆進行封堆處理,卻不拿走含鈽的燃料,鈽仍然會汙染地下水。因此,日本有關方面稱事態「嚴重」。
-
放射性元素可能對巖質行星的宜居性至關重要
,在一顆巖石行星形成的過程中,融入該行星的長壽命放射性元素的數量可能是決定其未來可居住性的關鍵因素。根據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地球和行星科學教授、新發現論文的第一作者弗朗西斯·尼莫的說法,地球的放射性元素供應提供了足夠多的內部加熱,以產生持久的「地球發電機」。尼莫說:"我們意識到,不同的行星積累了不同數量的這些放射性元素,最終為地質活動和磁場提供動力,因此,我們採用了一個地球模型,並將內部輻射熱的產生量上下調整,看看會發生什麼。
-
新冠病毒是自然界清除人類計劃的一部分嗎?
病毒是自然界最古老的物種,生命力強大,人類很難消滅它。有專家說伊波拉、愛滋病毒本是原始森林裡的物種,是人類侵犯了它的領地才導致病毒感染傳播的,是大自然對人類過度繁衍的懲罰和調節。人類應該和病毒和諧共存,維護地球物種多樣性的特徵。還有的人說,不被人類幹涉的死亡都是正確的。看到這些說法,我感覺都是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