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檢測出更多种放射性元素不表明危機升級
——訪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專家陳曉秋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記者林小春)日本核事故持續至今一月有餘,而首次檢測出某種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元素的消息仍不斷傳來,包括最初的碘和銫,到後來的鈰、鋇和鑭,再到3月底的鈽,以及最新的鍶等。專家表示,這些結果凸顯形勢的嚴峻性,但並不表明危機升級。
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陳曉秋告訴新華社記者,儘管檢測結果是陸陸續續公布,但大部分放射性元素可能都是在事故早期,伴隨氫氣爆炸和正常的排氣減壓釋放到環境中的。
陳曉秋說,事故最初,除放射性碘和銫之外,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環境中其他洩漏放射性元素「本來也有,但量相對低。還需要後期進一步分析,比如化學分析等,才能確定」,這使得鍶、鈽等檢測消息公布滯後。
陳曉秋強調指出,不斷有首次檢測出某種洩漏放射性元素的消息傳出,「不能說明事故更加嚴重」。
事實上,研究一下日本發布的這些檢測消息可以發現,其取樣時間多是在核事故發生後兩周內。
比如,日本文部科學省4月12日宣布,從福島第一核電站30公裡外土壤和植物樣本中首次檢測出微量放射性鍶-89和鍶-90,而這些樣本採集時間是3月16日至19日。又比如,3月底,日本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土壤樣本中首次檢測出微量鈽-238、鈽-239和鈽-240,這些樣本的最初採集時間是3月21日和22日。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也持與陳曉秋類似的觀點。該委員會分析認為,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可能是在3月15日至16日兩天內洩漏的,並稱現階段放射性物質的外洩量已減少到很小數值。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12日說:「上個月15日至16日,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的輻射量急劇升高。(當地時間)15日上午6時,與2號機組安全殼相連的壓力容器出現異常,受其影響,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洩。」
至於最先檢測放射性碘和銫,陳曉秋認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兩种放射性元素洩漏量大,可能嚴重影響人體健康;而其他放射性元素的量則特別小,對人體健康不構成威脅。
據日本有關最新估算數據,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6號機組發生事故時產生放射性碘總量8100億億貝克勒爾,而洩漏至外界總量則有13億億貝克勒爾,考慮到誤差因素,洩漏的比例大約為百分之一。至於其他放射性元素,比如放射性鍶等,其活度最高也不過每千克數十貝克勒爾,洩漏量微不可計。
陳曉秋還表示,核事故中通常會產生數百种放射性元素,車諾比核電站事故20多年後還在進行相關分析,因此日本今後應該還會宣布首次檢測出其他此前未發現的洩漏放射性元素。
儘管此次危機並沒有持續升級,但福島第一核電站形勢依然嚴峻,日本政府12日將核事故等級調整至最高級7級也正說明這一點。
「事故一天不結束,我們就一天不能掉以輕心,」陳曉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