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日本檢測出更多种放射性元素不表明危機升級

2020-12-06 中國政府網

專訪:日本檢測出更多种放射性元素不表明危機升級
——訪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專家陳曉秋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記者林小春)日本核事故持續至今一月有餘,而首次檢測出某種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元素的消息仍不斷傳來,包括最初的碘和銫,到後來的鈰、鋇和鑭,再到3月底的鈽,以及最新的鍶等。專家表示,這些結果凸顯形勢的嚴峻性,但並不表明危機升級。

    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陳曉秋告訴新華社記者,儘管檢測結果是陸陸續續公布,但大部分放射性元素可能都是在事故早期,伴隨氫氣爆炸和正常的排氣減壓釋放到環境中的。

    陳曉秋說,事故最初,除放射性碘和銫之外,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環境中其他洩漏放射性元素「本來也有,但量相對低。還需要後期進一步分析,比如化學分析等,才能確定」,這使得鍶、鈽等檢測消息公布滯後。

    陳曉秋強調指出,不斷有首次檢測出某種洩漏放射性元素的消息傳出,「不能說明事故更加嚴重」。

    事實上,研究一下日本發布的這些檢測消息可以發現,其取樣時間多是在核事故發生後兩周內。

    比如,日本文部科學省4月12日宣布,從福島第一核電站30公裡外土壤和植物樣本中首次檢測出微量放射性鍶-89和鍶-90,而這些樣本採集時間是3月16日至19日。又比如,3月底,日本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土壤樣本中首次檢測出微量鈽-238、鈽-239和鈽-240,這些樣本的最初採集時間是3月21日和22日。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也持與陳曉秋類似的觀點。該委員會分析認為,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可能是在3月15日至16日兩天內洩漏的,並稱現階段放射性物質的外洩量已減少到很小數值。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12日說:「上個月15日至16日,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的輻射量急劇升高。(當地時間)15日上午6時,與2號機組安全殼相連的壓力容器出現異常,受其影響,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洩。」

    至於最先檢測放射性碘和銫,陳曉秋認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兩种放射性元素洩漏量大,可能嚴重影響人體健康;而其他放射性元素的量則特別小,對人體健康不構成威脅。

    據日本有關最新估算數據,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6號機組發生事故時產生放射性碘總量8100億億貝克勒爾,而洩漏至外界總量則有13億億貝克勒爾,考慮到誤差因素,洩漏的比例大約為百分之一。至於其他放射性元素,比如放射性鍶等,其活度最高也不過每千克數十貝克勒爾,洩漏量微不可計。

    陳曉秋還表示,核事故中通常會產生數百种放射性元素,車諾比核電站事故20多年後還在進行相關分析,因此日本今後應該還會宣布首次檢測出其他此前未發現的洩漏放射性元素。

    儘管此次危機並沒有持續升級,但福島第一核電站形勢依然嚴峻,日本政府12日將核事故等級調整至最高級7級也正說明這一點。

    「事故一天不結束,我們就一天不能掉以輕心,」陳曉秋說。  

相關焦點

  • 科普:放射性元素鈽
    新華網北京3月29日電  日本當局29日表示,從出現核洩漏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土壤中首次檢測出放射性鈽,這表明「事故的嚴重性」。日本當局此前已在事故核電站區域內土壤和附近海水中檢測出放射性碘和銫,那為何這次檢測出鈽就表明了「事故的嚴重性」?鈽是一種具放射性的超鈾元素。幾位美國科學家在1940年首次發現這一元素。它目前被應用於核武器和核反應堆。
  • 北極迎來新危機!大量放射性元素或被釋放,專家表示擔憂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北極迎來新危機大量放射性元素或被釋放,專家表示擔憂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2011年我家囤了幾百包鹽,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吃得完。這並不是一個段子,而是真實的例子。說到2011年這個年份,大家會想到什麼?沒錯,就是2011年福島核洩漏事件。
  • 日本科學家使放射性元素加快衰變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度一向被認為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偶爾有變化也極其微小。但日本科學家最近成功地使鈹7原子的衰變速度加快了1%左右,這是迄今人類對元素衰變速度造成的最大變化。有關方法將來可能用於更有效地處理核廢料。    元素種類取決於原子核裡的質子數目。
  • 日本科學家加快放射性元素鈹7原子衰變速度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度一向被認為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偶爾有變化也極其微校但日本科學家最近成功地使鈹7原子的衰變速度加快了1%左右,這是迄今人類對元素衰變速度造成的最大變化。有關方法將來可能用於更有效地處理核廢料。  元素種類取決於原子  核裡的質子數目。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時會吸收或釋放出粒子,導致質子增加或減少,變成另一種元素,稱為衰變。
  • 日本「鈽安全」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 2011.03.30 星期三 日本「鈽安全」 菅直人:日本面臨史上最大危機福島第一核電站很可能報廢
  • 放射性元素,關於它你不知道的知識,帶你去了解一下
    因此,在核爆炸或者核事故所致的環境汙染檢測中,銫-137是重點檢測的放射性元素。儘管用途廣泛,銫作為γ輻射源的半衰期較長,且易造成擴散,銫-137源已逐漸被鈷-60源取代。放射性碘:碘也是核電站燃料的主要裂變產物。已表徵的碘的同位素有37種,其中只有127I 是穩定同位素,其它均為放射性同位素。壽命最長的放射性碘同位素是129I,半衰期為一千五百多萬年。
  • 國際快件測出放射性元素,日淘究竟靠不靠譜?
    雖然此次被檢測出含有放射性元素釷的郵件並非跨境電商商品或代購快遞,但是從今年初才開始正式運營的浙江義烏國際郵政互換局就已經收到帶有放射性元素的國際快遞,也給廣大的海淘一族敲響了警鐘 明文禁止日本十二都縣進口的食品、農產品及飼料 根據相關機構公布的資料,我國自2011年起就曾發文禁止進口來自日本福島核洩漏汙染地區的商品,規定:禁止從日本福島縣、群馬縣、栃木縣、茨城縣、宮城縣、山形縣、新瀉縣、長野縣、山梨縣、琦玉縣、東京都、千葉縣等12個都縣進口食品、食用農產品及飼料。
  • 日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的特點及應對
    但是國家設定了很多檢測門檻,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感染症狀,無法進行核酸檢測,也就無法治療。第二,嚴格控制核酸檢測數量使得確診數量緩慢增加。疫情發生後,日本政府只限重症患者進行核酸檢測,受到輿論批評。日本現階段應對疫情的措施與韓國不同,檢測「門檻」相對較高。這主要是依據日本政府2月25日出臺的防控基本方針,即「重症優先、輕症居家」的原則。日本公共衛生管理體制中第一個門檻是分診窗口。
  • 韓媒:咖啡等19種日本產品被檢測出含放射性物質
    據韓國國際廣播電臺KBS報導,食品醫藥品安全處一份資料顯示,在最近5年韓國從日本進口的加工食品當中,咖啡和巧克力等19種產品檢測出放射性物質。食品醫藥品安全處29日向國會保健福祉委員會正未來黨議員張貞淑提交的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9年6月,從日本進口的總重16.8噸的19種加工食品中檢測出放射性物質,包括乾魚、牛奶巧克力、爽身粉、茶包、花生、堅果加工產品、烘焙咖啡、鋅、固體茶和水產加工品等。
  • 浮出水面!一系列巧合如何表明MH370肇事者?航空專家給出答案
    一位航空專家表示,一個不可思議的巧合可能表明,誰應該為馬來西亞航空MH370航班的失蹤負責。然而,在該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搜索沒有發現飛機殘骸,這讓許多人得出結論,他們的調查是不正確的。 關於MH370航班究竟發生了什麼,有很多說法。科學記者傑夫·懷斯(Jeff Wise)認為,俄羅斯軍事情報部門應為這起悲劇負責,他聲稱,這架飛機實際上是向北飛的,而不是向南飛,最後飛到了俄羅斯的親密盟友哈薩克斯坦。
  • 日本計劃排萬噸核廢水,他們說的「安全標準」真安全?
    出於各種不為外人所知的考慮,日本政府顯然更青睞第一種方案。日方稱,他們儲存的核汙水已經經過處理,去除了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質,因為目前的技術限制,水中的氚未能去除,但氚僅在劑量非常大的情況下才有害,經大海稀釋後的劑量非常少,不會危害環境。
  • 日本「地獄圖」曝光!?專家稱東京正下方地震恐引發多重危機
    圖中可見,地震後將發生3個對倖存者造成威脅的大危機。專家稱「這幾乎是日本的』地獄圖』」。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網站6日報導,10月上旬,6名來自醫療、心理等不同領域的專家聚集在NHK廣播放送中心,在便箋紙上寫下首都直下型地震可能引發的災難。
  • 日本再次面臨重大危機,世界各國坐臥不安,這次還是核電站
    人民日報1月13日報導稱,當地時間12日,日本濱岡核電站的運營方、日本中部電力公司表示,前不久濱岡核電站1號機組發生了比較嚴重的漏水事故,而且洩露總量多達110噸。為了避免外界擔憂,日本媒體還專門報導稱,洩露的水屬於消防用水,沒有危險。
  • 專家談核:放射性元素是自然界平衡系統的一部分
    放射性元素是指能夠自發地從不穩定原子核內部放出粒子或射線(如α粒子、β射線、γ射線等),同時釋放出能量,最終形成穩定核素的一類元素,這一過程叫做放射性衰變。一般原子序數在84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原子序數在83以下的某些元素如鎝(Tc)、鉕(Pm)等也具有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分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兩類。
  • 北極再迎危機!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大量反射性元素或被釋放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北極再迎危機該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有一份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日本福島核事故給北極圈的冰雪留下了一個獨特的印記,這個印記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抹除的。日本福島核事故過程眾所周知,日本群島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火山地震交界處,在板塊的相互擠壓和碰撞下,地震和海嘯似乎成了日本的家常便飯。
  • 福島核電站,日本人道主義危機的定時炸彈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日本科研團隊稱,一項為期6年的研究檢測顯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地下水含有超過自然標準濃度的放射性物質氚。這是第一次從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的地下水中連續檢測出氚。雖然福島核電站是由2011年海嘯引起的爆炸並引發了核汙染危機,但是日本政府對核電站的危機處理卻並不讓人滿意。其實在福島海嘯核洩漏事故之前,福島核電站就發生多次核洩漏事故,不過日本政府及核電站相關負責人直接鞠躬辭職了事。1978年,福島第一核電站曾經發生臨界事故,但是事故一直被隱瞞至2007年才公之於眾。
  • 日本計劃排放123萬噸核廢水,他們說的「安全標準」真的安全嗎?
    出於各種不為外人所知的考慮,日本政府顯然更青睞第一種方案。日方稱,他們儲存的核汙水已經經過處理,去除了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質,因為目前的技術限制,水中的氚未能去除,但氚僅在劑量非常大的情況下才有害,經大海稀釋後的劑量非常少,不會危害環境。
  • 亦正亦邪的放射性元素
    下面請大家跟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類對於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歷程。 發現放射性物質 發現放射性元素 鐳元素 1898年12月,居裡夫婦又根據大量的實驗結果向外宣布,他們發現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
  • 【每日一題】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放射性元素氡(222 86Rn)經α衰變成為釙(218 84Po),半衰期約為3.8天;但勘測表明,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後,目前地殼中仍存在天然的含有放射性元素222 86Rn的礦石,其原因是( )A. 目前地殼中的222 86Rn主要來自於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變B.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殼中元素222 86Rn的含量足夠高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