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魚羚
「親愛的,無論你過去怎樣,我都愛你,我永遠朵拉終於將對父親的憎恨從自己的內心清除出去,她漸漸地滋生了一種對父親的愛意,對這種親情的呼喚,也喚醒了自己內心的愛,這是一種覺醒還是要感謝你。」
「耶穌,認識你是我最大的不幸,雖然你整天遊手好閒,什麼都不做,但是你的兒子約書亞想要見到你,他想找個機會跟你住在一起。」
電影《中央車站》一開始的畫面,就呈現出幾個底層階級的人們,他們用口述的方式,給愛人或是背信棄義的人寫信。
影片從一開始就闡明了一個主題:
「你不管犯多大的錯誤都是值得寬恕的,我用我的愛來救贖你。」
不論是中年婦女,還是小男孩,都無條件地信任著自己的親人。
從他們淚流滿面的表情和充滿希望的眼神當中,都能夠感受到,他們對這份愛的執著。
《中央車站》講述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巴西,許多人是文盲,給親人寫信需要人代筆。
女主人公朵拉就是一個代筆人,而主人公約書亞由媽媽領著在朵拉這裡給父親耶穌寫過兩封信。
之後他們兩個人就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約書亞由朵拉陪著去遙遠的地方尋找自己的父親耶穌。
01.媽媽遇難,約書亞流落街頭,朵拉陪他一同去找父親
媽媽安娜陪著約書亞讓朵拉給爸爸耶穌寫了兩封信,但是沒有一封寄出去,約書亞質問朵拉,朵拉不置可否,這其中還夾了一張約書亞的照片。
約書亞和媽媽在人流穿梭的街道上行走,他要找回自己的海螺,媽媽卻在這時被迎面而來的車撞倒去世。
影片從這裡開始,就讓約書亞處於一個孤零零的地位,而朵拉恰好目睹了這一過程,她將約書亞的照片給了一個人販子,領著約書亞回到了自己的小屋。
失去了母親的約書亞仿佛得到了救星,他無限信任著朵拉。
等朵拉把他領給一對夫婦的時候,約書亞仿佛明白了什麼,但是他並不知道危害。
是朵拉的好友及時地勸阻了她,讓朵拉良心發現,她把約書亞救出來。
或許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的那個夜晚,觸動了朵拉的內心,她想起了自己酗酒的父親,於是動了惻隱之心,她要帶著小男孩一同去找他的父親。
兩人尋找父親的徵途,從此開始。
02.一路相伴,矛盾不斷
60多歲的朵拉與9歲的約書亞,一老一小結伴同行。
由於是從人販子那裡搶回來的約書亞,所以朵拉沒有退路可走,而且害怕對方報復,所以他們義無反顧一直走在尋找的路上。
約書亞從朵拉躲躲閃閃的眼神當中,對她有了堤防心。
但是一個9歲的小男孩又能做什麼呢?
只能任由命運的安排,他還是選擇了信任身邊這個兇巴巴的老女人。
在路途當中,一老一小兩個人發生了爭執。
起因是朵拉認為約舒亞的父親就是一個酒鬼,不讓約書亞有好的期待。
而約書亞則堅信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個非常能幹的木匠,做的活特別漂亮。
兩個人話不投機半句多。
因為朵拉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個酒鬼。
她受夠了酒鬼父親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她的心裡充滿了怨恨。
她沒有得到家庭的這種愛,沒有得到父愛,所以她也揣測別人的父親不是一個好的父親。
尤其是對一個喝酒賭博的父親來說。
爭執不下,朵拉一氣之下,把約書亞連同所有的錢交給了列車長。
下車之後才發現自己身無分文,而且約書亞同樣留在她的身邊。
他們遇上一個好心的司機,約書亞建議朵拉塗上口紅打扮一番。
朵拉那張嚴厲苛刻的臉,終於有了笑容。
此刻她變得好像溫柔了許多,她的內心充滿了愛意,她想要戀愛了。
這一老一少,就像不打不相識的兩個人,他們兩個人在爭執當中一路前行。
爭執最厲害的那一次,朵拉說了一句氣話,約書亞向前奔跑著。
人海洶湧當中,朵拉第一次感到了害怕,她害怕約書亞離她而去,害怕他怕找不到自己的父親。
她大聲呼喊著,在眾多的基督教徒的燭光當中,急切地穿梭前行,然後倒下來。
醒來時卻發現自己枕在約書亞的腿上。
兩個人在溫馨的氛圍當中和好,像一對長久相處的親人。
03.找到地方,卻沒有看見父親
當身無分文的時候,在那個充滿愛的小地方,約書亞吆喝著要寫信的人到朵拉跟前,他們有了收入。
小男孩約書亞為朵拉買了一條綠色的裙子。
一老一小兩個人尋找到了父親這裡,卻打聽到他的父親換了地址,最後還是耶穌的大兒子留住了這兩個人。
這個時候才得知耶穌喝醉了酒,把自家的房屋都賣了,正如朵拉所預言的那樣。
但是耶穌並不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他也在苦苦尋找自己的愛,給妻子安娜寫信表達自己的愛意。
雖然約書亞沒有直接找到自己的父親,沒有看見他,但是他心底一直有著這種堅定的信念,將他帶到兩位哥哥跟前,他的這份愛有了歸宿。
約書亞的心中始終充滿希望,他相信自己的父親會回來。
04.愛是陽光,融化一切冷漠的堅冰
朵拉的心在與約書亞的相處當中,由堅硬如冰,漸漸變得柔軟細膩溫暖,她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當朵拉終於放心的把約書亞交給他的兩位兄長時,她內心裡有萬般的不捨得,她與約書亞有了感情。
是9歲的小男孩兒約書亞,教會了年已半百的朵拉對人生充滿希望,對自己的親人充滿無限的信任和愛意。
在離開的路上,朵拉給約書亞寫信,她告訴他,想念自己的父親了,從來沒有這一刻,她是如此愛自己的父親。
一個人心中沒有愛的時候,他看周圍的一切都是灰暗的,因為他的內心是封閉的,陽光始終進不來的。
而能夠融化內心那塊堅冰的也始終是愛。
在中央車站的時候,就因為看到眾生的相,各式各樣的,有善良的,有真誠的,有欺騙的,有冷酷的,所以朵拉就麻木了。
但是她一路與約書亞相追隨,感受到了小男孩內心那股蓬勃的愛的力量,始終對自己的父親抱有好的看法和希望。
於是她的心漸漸地變得柔軟起來。
同樣是寫信,之前,她就是應付,就是把別人所要說的話轉達出去寫出來而已;但是後來的信,約書亞說要撕,她都捨不得,她要去考慮,她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想幫這些人。
也許從好朋友警告自己的那一刻起,她內心的那塊堅冰就已經鬆動。
而一路,小男孩約書亞,從來都不會改變的信念與對她無限的信任,將這塊堅冰慢慢地捂熱,以至於融化成了溫柔隨和的水。
在這之前她因為自己沒有得到愛,所以不相信別人的真愛;她自己沒有得到真情,所以也不相信世間的真情。
整個影片看起來是她這個老女人在陪同小男孩去尋找父親的路上,實際上卻是小男孩引領著她,尋找自己的父愛。
小男孩兒無限信任她,並且用自己幼小的心靈,悄悄給予她自己最真誠的愛意。
就像是一縷陽光投射過來,溫暖了她,讓她有了愛意,或者說喚醒了她沉睡的愛。
她將憎恨了一輩子的父親重新放在自己的心底,那個曾經塵封的結冰的心此刻打開融化……
在找尋小男孩父親的路上,她找回了屬於自己心靈上的這種愛;她選擇了接納父親的不足,也就接納了自己;她寬恕了父親,也等於寬恕了自己;從而也得到了自我的救贖。
遇到小男孩之前,她活得渾渾噩噩,沒有愛沒有情,就像是行屍走肉,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裡;她自以為聰明可以欺騙別人,其實傷害的是自己;她原本有一顆善良的心,卻被塵世的汙垢所蒙蔽。
遇到小男孩之後,仿佛小男孩的一言一行就像是天使帶給她的福音,淨化了她的心靈。
她不再浮躁,不再帶著有色眼睛去看別人,不再帶著惡意去揣測他人的心思,不再嫉妒他人的真愛。
她學會了真誠地讚美別人,真誠地祝福他人獲得真愛。
她原諒了自己的父親,也包容了他的不足。
她學會了愛別人,也從別人愛的回饋當中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真正寧靜。
愛已經永遠住在她的心裡了。
05.助人者必自助
影片從一個特別小的尋父事件,用充滿溫馨的畫面,給我們徐徐展開一段喚醒人性,喚醒愛,獲得自我救贖的歷程。
影片當中沒有激烈的搏鬥,沒有廝殺,沒有情愛,就是一種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相處,摩擦碰觸愛的火花,激發起每個人心底最真誠的愛,用自己最微弱卻又是最強有力的愛意來融化和感化身邊的人。
朵拉終於將對父親的憎恨從自己的內心清除出去,她漸漸地滋生了一種對父親的愛意,對這種親情的呼喚,也喚醒了自己內心的愛,這是一種覺醒。
影片通過解救小男孩這一系列事件,幫助小男孩找父親的這一旅程中,朵拉的內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前對這個世界的冷漠,對親情的這種淡漠乃至憎恨,慢慢地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愛意,也對自己的親人有了一種關懷,哪怕是精神上的,她的心靈有了一種歸宿。
這種覺醒和找到心靈的歸屬,讓朵拉重新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她的生活充滿了希望,整個旅程其實就是她個人的一種心靈成長史。
影片通過一個9歲小男孩而感化了一個60多歲的老女人的這種心靈過程其實在告訴我們,愛本來是純潔的,被世俗所汙染之後我們仍然要有希望找回它,屬於我們的初心是善良和有愛的,而我們的希望也就在我們的善良和愛意之上。
影片通過一個60多歲的老婦人去幫助一個小男孩,找尋自己的父親,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當我們被這個世俗傷害得面目全非的時候,也仍然要充滿愛意,只要有一份兒善良,我們仍然能夠找回我們的初心。
愛和善心什麼時候都不會晚。
有時候你以為你是在幫助別人,實際上本質就是在自我的這種教育當中來幫助了自己,同時也解救了自己。
自我的拯救有時候很難,但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當中,卻漸漸變得容易。
每個人都要打開心胸。
當你的眼睛裡不再只是個人的一些瑣碎事情,放眼世界,留心到身邊的人和周圍的世界,用自己原本就有的善意和真誠,去用心幫助他人的時候,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感化的過程,心也會變得柔軟。
當你向宇宙發出你愛的真誠的呼喚時,也必將得到最大善意的回應。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福來者福往。
去幫助別人吧,那就等於在幫助自己。
去愛別人吧,那就等於在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