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2月12日電 (孫宏瑗)「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12日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該展覽旨在展示世界頂級科研團隊學術成果,向公眾展示肉眼不可見的微觀海洋生物世界、普及科學知識,助力山東海洋強省建設。
有孔蟲有「大海裡的小巨人」之稱。圖為有孔蟲模型。 孫宏瑗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孔蟲模型呈貝殼、陶罐、哨子、花環等形狀。展館設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可通過顯微鏡更加細緻地觀看有孔蟲。據了解,此次展覽共展出有孔蟲標本126件、標本放大模型50餘件、標本顯微攝影照片100餘幅。
圖為有孔蟲模型。有孔蟲模型呈貝殼、陶罐、哨子、花環等形狀。 孫宏瑗 攝
「展覽所展示的有孔蟲標本包括現生種及化石種,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守儀從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搜集、篩選而出。」山東博物館自然部主任孫承凱介紹說,展覽還藉助顯微攝影技術,多角度呈現有孔蟲的藝術之美、種類多樣性、生存適應性及其殼體所指示的環境意義。
圖為玻璃質有孔蟲模型。 孫宏瑗 攝
記者了解到,有孔蟲是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不同房室間隔壁上常具孔,因此得名有孔蟲。其單一成體細胞最小僅0.02mm,最大可達110mm,自寒武紀至今已有5億多年的歷史,已知化石種類有4萬餘種,現生種類有6千餘種,絕大多數為海生種類,營底棲或浮遊生活。
圖為疏室小抱球蟲模型。 孫宏瑗 攝
「有孔蟲有『大海裡的小巨人』之稱。」孫承凱說,有孔蟲體內藏有古今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其研究涉及古氣候學、古海洋學、全球環境變化等多學科領域,對地層、油氣、海洋構造等研究有重要意義。
圖為放大鏡下的有孔蟲標本。 孫宏瑗 攝
「以前,從沒有人研究過有孔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守儀說,從菲律賓歸國後,她開始從事有孔蟲的研究工作,旨在讓更多的人看到並認識有孔蟲。
2月12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圖為參觀者在互動體驗區通過顯微鏡觀察有孔蟲。 孫宏瑗 攝
據了解,鄭守儀開發出中國國內首創、國際罕見的有孔蟲模型。她將原本只在顯微鏡下才看得清的有孔蟲,雕刻成模型,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旅遊紀念品及大型雕塑等。
2月12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圖為參觀者在觀看有孔蟲標本。 孫宏瑗 攝
濟南市民周建存參觀完展覽之後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有孔蟲,參觀和學習之後,他會講給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聽。「有孔蟲很小,肉眼見不到。今天在展覽中看到通過各種技術放大之後的有孔蟲,感覺很奇妙。」他希望今後能看到人類逐漸探索出更多的未知世界。
2月12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圖為參觀者通過放大鏡觀看有孔蟲標本。 孫宏瑗 攝
此次展覽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東博物館承辦。2019年春節預展期間,該展覽日均接待觀眾超過1萬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