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孔蟲科普展山東開展 呈現人類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2月12日電 (孫宏瑗)「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12日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該展覽旨在展示世界頂級科研團隊學術成果,向公眾展示肉眼不可見的微觀海洋生物世界、普及科學知識,助力山東海洋強省建設。

有孔蟲有「大海裡的小巨人」之稱。圖為有孔蟲模型。 孫宏瑗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孔蟲模型呈貝殼、陶罐、哨子、花環等形狀。展館設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可通過顯微鏡更加細緻地觀看有孔蟲。據了解,此次展覽共展出有孔蟲標本126件、標本放大模型50餘件、標本顯微攝影照片100餘幅。

圖為有孔蟲模型。有孔蟲模型呈貝殼、陶罐、哨子、花環等形狀。 孫宏瑗 攝

  「展覽所展示的有孔蟲標本包括現生種及化石種,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守儀從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搜集、篩選而出。」山東博物館自然部主任孫承凱介紹說,展覽還藉助顯微攝影技術,多角度呈現有孔蟲的藝術之美、種類多樣性、生存適應性及其殼體所指示的環境意義。

圖為玻璃質有孔蟲模型。 孫宏瑗 攝

  記者了解到,有孔蟲是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不同房室間隔壁上常具孔,因此得名有孔蟲。其單一成體細胞最小僅0.02mm,最大可達110mm,自寒武紀至今已有5億多年的歷史,已知化石種類有4萬餘種,現生種類有6千餘種,絕大多數為海生種類,營底棲或浮遊生活。

圖為疏室小抱球蟲模型。 孫宏瑗 攝

  「有孔蟲有『大海裡的小巨人』之稱。」孫承凱說,有孔蟲體內藏有古今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其研究涉及古氣候學、古海洋學、全球環境變化等多學科領域,對地層、油氣、海洋構造等研究有重要意義。

圖為放大鏡下的有孔蟲標本。 孫宏瑗 攝

  「以前,從沒有人研究過有孔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守儀說,從菲律賓歸國後,她開始從事有孔蟲的研究工作,旨在讓更多的人看到並認識有孔蟲。

2月12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圖為參觀者在互動體驗區通過顯微鏡觀察有孔蟲。 孫宏瑗 攝

  據了解,鄭守儀開發出中國國內首創、國際罕見的有孔蟲模型。她將原本只在顯微鏡下才看得清的有孔蟲,雕刻成模型,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旅遊紀念品及大型雕塑等。

2月12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圖為參觀者在觀看有孔蟲標本。 孫宏瑗 攝

  濟南市民周建存參觀完展覽之後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有孔蟲,參觀和學習之後,他會講給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聽。「有孔蟲很小,肉眼見不到。今天在展覽中看到通過各種技術放大之後的有孔蟲,感覺很奇妙。」他希望今後能看到人類逐漸探索出更多的未知世界。

2月12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圖為參觀者通過放大鏡觀看有孔蟲標本。 孫宏瑗 攝

  此次展覽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東博物館承辦。2019年春節預展期間,該展覽日均接待觀眾超過1萬人。(完)

相關焦點

  • 《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2月12日訊 (記者 馬文文) 新春伊始,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博物館承辦的《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於2019年2月12日下午正式開展。鄭守儀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開展我國現代有孔蟲研究已有60餘年,是我國這一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2003 年獲國際有孔蟲研究最高獎——「庫什曼獎」。
  • 五億年前有孔蟲亮相市博物館 濱州市民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
    11月26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將在市博物館開展。25日上午,市博物館一樓展廳內已經布展完成,一個個展櫃內擺放著精緻細小的展品,這些小展品肉眼無法看清其形態,每一個小展品都配有一個放大鏡,而放大百倍之後也僅僅有豆粒大小,這些小展品就是來自五億年前的有孔蟲。
  • 鄭守儀:帶你看看有孔蟲的世界
    鄭守儀:帶你看看有孔蟲的世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6.06 星期六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趙 笛 霍璟  6月的青島,遊人如織,那些在海岸邊嬉笑的遊客很難發現,在那細軟的海沙裡,包蘊著一個姿態萬千的生物世界。
  • 參觀山東省博物館「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活動
    「有孔蟲是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由一團原生質構成,隸屬於原生生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如果將這段文字講述給一年級的小學生聽,他們或許會對很多名稱有疑惑。但是當他們走進省博物館體驗區,通過放大鏡和顯微鏡的鏡頭,親眼觀察有孔蟲標本,再對比放大後的圖片介紹時,便能明白什麼是有孔蟲,並能感受「大海裡的小巨人」的美麗。於是,4月7日,一年級六班雛鷹小隊的成員們走進山東省博物館參觀了「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
  • 世界最大海洋科普公園——青島有孔蟲雕塑園開園!
    海濱之城青島,一群人站在海邊,共同見證一個「世界之最」的誕生——中國·青島有孔蟲雕塑園。它位於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城市陽臺」,是世界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更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科普公園!常有人問,「科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至今,人類還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但如果有人問,「科學家有什麼用?」
  • 有孔蟲講述的3000萬年「南海神話」
    儘管肉眼看上去,有孔蟲小如針尖,但卻不屬於微生物,而是不折不扣的動物,隸屬於原生動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殼上有一個或多個開孔,以便伸出偽足,因此得名「有孔蟲」。黃寶琦他們將巖芯磨碎,用雙氧水加熱,熬成濃濃的「巧克力奶茶」後,再用63微米孔徑的篩子過濾,更多更大的有孔蟲就呈現在顯微鏡下。它們表面粗糙、個體大、特徵明顯。有一種拉丁文名叫「Globiquadrina binaiensis」的有孔蟲屬種,在這個地層中一閃而過,成為她進行定年的「標誌性面孔」。
  • 戴森深入成都家庭開展灰塵研究 直擊肉眼不可見的黴菌孢子 | 美通社
    面對肉眼不可見的黴菌孢子所帶來的隱形威脅,強勁吸力可有效去除過敏原。戴森獨有的Dyson Hyperdymium旋速馬達和氣旋技術,賦予戴森無繩吸塵器持久強勁的吸力,能夠將不易覺察的微塵及過敏原從家中高效清除,帶來安心赤足的清潔體驗。其清潔表現是傳統清潔方式所難以實現的。 自2001年開始,戴森科學家就開始在微生物學實驗室中研究塵蟎糞便、花粉、黴菌孢子等微小顆粒物。
  • 西海岸新區自由行 | 揭秘世界上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
    西海岸新區有孔蟲雕塑園世界上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西海岸新區城市陽臺景區的有孔蟲雕塑園,集科學、藝術、海洋文化於一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204座有孔蟲雕塑,兩座海洋單細胞超微浮遊植物顆石藻雕塑,在這裡星羅棋布。這些雕塑集中展現從三疊紀到第四紀的有孔蟲代表性種類,雕塑跟原蟲相比被放大了數百倍到數十萬倍不等,作為雕塑原型的有孔蟲標本有的來自深達3000米的海底。
  • 世界昆蟲無脊椎動物科普展在太原開展
    人民網太原6月7日電 記者鮑丹報導:昨日,由山西省科協、省農科院主辦的世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科普展在太原開展,為孩子們了解自然、了解動物提供了一個好的機會。  熱愛自然、保護自然,世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科普展在省科技館開展,此活動由省科協和農科院主辦,旨在豐富普及我省中小學生的生物多樣性知識,這次共展出100多個國家的1500多種3000多隻動物標本,是山西省規模較大的無脊椎動物科普展覽,展覽中還開展了動手做標本、動物模型拼插和動物知識競答猜謎等活動。來源:人民網
  • 成都家庭「潮」流新發現,直擊肉眼不可見的黴菌孢子
    戴森深入本地家庭開展灰塵研究,提供整屋清潔解決方案成都2020年8月28日 /美通社/ -- 當「重養生,會享受」愈來愈成為新一線城市成都「新銀髮族」的潮流生活方式,選擇高頻次的清潔助力「巴適生活」成為更加普遍的選擇。
  • 科學小記者 | Wow,海洋中古氣候變化的見證者——浮遊有孔蟲
    整篇文章處處滲透著小記者們對課程的熱情、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的探索欲。‍  12月14日下午,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地質海洋學系的德國教授史蒂芬.施泰因克(Stephan Steinke)來到廈門市檳榔中學,為大家帶來一場生動的科普盛宴:Planktic Foraminifera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ological Oceanography(小巨人:浮遊有孔蟲及其在地質海洋學中的應用)的英文講座,介紹有孔蟲的生物學、生態學
  • 宏觀宇宙源於微觀世界?科學家:把原子放大十億倍將呈現宇宙框架
    大部分科學家喜歡在茫茫太空中探索適宜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盼望著有朝一日人類能夠殖民這些星球,但是這樣艱巨的任務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就算我們發現了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以人類目前的科技來講,我們也到不了那裡。因為宇宙太大了,科學家發現的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都有將近五光年的距離。於是,科學家們不得不打算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認識這個宇宙。
  •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主題展開展
    9月19日,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期間,「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2020年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展第四期主題展正式亮相。本期主題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北京科普發展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承辦。
  • 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招募「小小講解志願者」
    魯網11月27日訊(記者 劉梅婷)愛護大自然,創造和諧的人與自然相處的環境,是我們人類共同奮鬥的目標。記者今日從山東博物館獲悉,作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現面向社會招募小小講解志願者。  歷經兩年多的精心策劃和布展,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於2014年11月16日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展覽是目前國內舉辦的規模最大的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專題展,自開展以來,日接待觀眾量最多達1.6萬人。
  • 讓我們一起走進微觀世界,您將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人類從來就是充滿好奇心的生物,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發現伴隨著人類生存繁衍的整個過程。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從森林到海洋,從沙漠到冰川,到處都留下了人類探索的足跡。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微觀世界逐漸進去了人們的視野,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事情。
  • 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山東站開幕
    央廣網濟南11月15日消息(記者柴安東)11月15日,「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 全國巡展山東站在山東省科技館開幕。此次巡展包括「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資料選展」、「『鏡見創新:發現科學之美』主題影像展」和「齊魯科技先鋒」三大主題展區。
  • 顯微鏡下的植物微觀世界——新都二中融通課程之探索植物的奧秘
    百姓生活網訊(蔡雨翔)人類對植物的認知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階段,最初主要注重的是對植物形態的描述和用法的總結,然而,隨著顯微鏡的出現,我們得以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植物內部精細結構,打開了植物研究的另一扇大門。想要徹底了解一種植物,就千萬不能錯過它的微觀形態。
  • 擁有兩個「頭」的彗星釋放幽暗輝光:肉眼不可見,又是太陽風作祟
    67P彗星上的極光肉眼不可見,處於遠紫外線波段上,需要通過探測器的科學儀器才能檢測到,其形成機制涉及到太陽風,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太陽光子。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617期2016年9月30日,歐洲空間局羅塞塔探測器受控撞向67P格拉西緬科彗星,結束了長達12.5年的探測生涯,4年之後,羅塞塔探測器的資料庫內仍然有大量的數據值得分析和發現。
  • 鄭守儀院士青島海底世界舉行科普主題講座
    鄭守儀院士青島海底世界舉行科普主題講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3日 22:15 來源:     大眾網訊(通訊員 閆政 報導)為豐富暑期學生們的生活,啟發孩子們學習海洋知識的興趣,8月3日下午,青島海底世界海洋科普俱樂部舉行科普主題講座,特邀我國著名海洋原生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院士進行主題為「精彩的海洋世界——有孔蟲的秘密」的科普知識講座。
  • 第41981號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 肉眼不可見
    原標題:第41981號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 肉眼不可見   據深圳晚報微博2015年1月16日報導,當日下午,著名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去世,年僅33歲。圖為2014年3月27日,鎮江市旅遊推介會現場,華語樂壇歌手姚貝娜正式籤約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