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戰爭形式的變化,軍隊這個本質上是國家機器重要組成部分的組織也在不斷調整著自身結構,換句話說就是在不斷進化的。若干年之前,或者說冷兵器時代,步兵、騎兵,最多再加上個水軍幾乎就構成了國家軍隊的全部,而如今呢?海陸空天電五維空間的戰場環境造成了軍兵種的不斷細化,僅僅步兵這一曾經的單一兵種就分化出了徒步步兵、摩託化步兵、機械化步兵以及裝備基本實現信息化、數位化的新型步兵,這樣的細分化實打實的驗證了那句話:技術改變世界、造就未來。
雖然我們都承認,幾乎在每一次軍事變革中,新技術條件下裝備起來的步兵在戰鬥力上都會有一個質的提升,但變革的力量卻也是有限的,比如始終沒有能夠解決步兵的負重問題。
公元前107年,羅馬將軍蓋烏斯.馬裡烏斯認為後勤補給問題造成了其所屬軍團行動上的遲緩,因而他下令由軍團士兵自行攜帶一部分補給,包括:可供2周食用的口糧、鋸子、柳條籃、鐵鍬、水囊、鐮刀、鎬頭以及武器、鎧甲、盾牌等必需品,在馬裡烏斯的命令下,羅馬軍團士兵不得不每天負重36.2公斤行進34公裡,結果被公民們嘲諷為「馬裡烏斯之驢」。
聯邦軍士兵平均負重27-32公斤
而實際上呢?從那時起至今的2000年的漫長歲月,士兵特別是步兵的負重問題從來沒有解決過,甚至愈演愈烈以至苦不堪言。中世紀時代,一個典型的歐洲騎士僅鎧甲重量就高達27公斤;美國南北戰爭中,聯邦軍士兵平均負重27-32公斤;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陸軍士兵平均負重34公斤,美國人自己都說諾曼第登陸當天之所有有那麼多士兵被淹死跟負重過大脫不了關係。
那麼到了現代又怎麼樣呢?2018年美國陸軍發布了一組研究數據,其執行戰鬥巡邏的步兵通常負重平均在129磅(58.6公斤),而當前陸軍/海軍陸戰隊單兵平均負重大約為120磅(約為54公斤)。聽起來很誇張是不是?實際上這還只是平均數字而已,2016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時報》曾結合實戰需要建議施行了一項新的體能訓練標準:海軍陸戰隊任何一名步兵軍官應該能完成負重69公斤行軍15公裡的訓練,理由則是阿富汗戰爭初期,海軍陸戰隊步兵基本負重達到了91 公斤,光防彈衣就有15公斤重。
負重行軍訓練中的美國士兵
這樣的負重可不就是苦不堪言、走不動道麼,但這樣的負重問題,為什麼不加以解決呢?畢竟技術的進步擺在那裡啊。實際上僅僅就美軍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70年裡,美軍至少進行了5次士兵負重問題改革,但結果嘛,全部失敗!不但失敗,而且70年裡單兵負重不僅沒有減小,反而增加了1倍以上,失敗的原因很簡單,減輕負重的技術在發明,增加負重的裝備卻也在出現,比如防彈衣,70年前根本沒有,而70年後幾乎人人必備,美軍基礎款防彈衣就重9.1公斤,而配備不同等級的防彈插板或者增加保護脖子、手臂、腹股溝和肩膀的其他配件都會增加更多的負重,戰場上誰不想穿厚實點兒、多帶點彈藥呢?畢竟命更重要嘛。
當然,各國也都在想辦法給士兵們減輕負擔。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試用了著名的波士頓動力公司研製的「大狗」全地形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可以負重180公斤在各種複雜地形行進,並且具備一定的AI能力,不過最流行的還是為士兵配備機械外骨骼,恐怕在不遠的將來,步兵將進一步進化,變得更加…科幻,嗯,也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