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期望壽命從72.77歲提高到83.37歲,平均期望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標保持發達國家先進水平……上海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正在著力推進。
在首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8月16日,「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為五『十佳』頒獎」活動暨上海首個「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首個「中國醫師節」宣傳片同步推出。
50名優秀醫務工作者受表彰第三屆「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評選五『十佳』活動」,從2018年2月份開始,歷時7個月,通過基層推選、市民投票、專家評審,最終產生張陳平、李海燕、李智平、何燕玲、莊佩珍等50名「上海市十佳醫生」「上海市十佳護士」「上海市十佳醫技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公共衛生工作者」「上海市十佳衛生後勤服務工作者」以及50名提名獎獲得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嘉定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22個單位獲優秀組織獎。
據上海五「十佳」評選辦公室介紹,活動開始之後,各辦醫主體、各區衛生計生委等共申報推薦185人至市五「十佳」評選辦公室。評選辦公室從185名推薦人選中遴選出100名五「十佳」候選人。
100名五「十佳」候選人中,有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共青團幹部、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銀蛇獎」、上海醫學發展傑出貢獻獎獲得者。
他們中,有在醫學界取得突出成就的傑出專家,也有紮根基層數十年,熱心服務社區百姓的家庭醫生;有為病患提供溫馨優質服務的護理人員,也有奮戰在公共衛生一線的城市健康守護人;有篤信好學,業務上精益求精的醫技人員,也有立足本職,忘我勞動,保障醫療機構高效運轉的後勤衛生人員;有遠赴非洲投身醫療援助的和平使者,也有為援藏、援疆做出傑出貢獻的醫務人員。
6月5日起,100位五「十佳」候選人照片、先進事跡刊登在《文匯報》4個整版、《上海大眾衛生報》4個整版和「上海發布」、市衛生計生委官微「健康上海12320」上,市民通過「上海發布」、「健康上海12320」微信積極參與投票。廣大市民對五「十佳」投票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共收到網絡投票8045752票次。
在市民投票評選的基礎上,評選辦公室根據第三屆五「十佳」評選活動文件要求,在市民投票評選的同時,召開專家評審會,按照專家投票和市民投票相結合的方式,最終產生第三屆五「十佳」人選。
鄭瑩:在人群腫瘤防治戰線上奮鬥了20年頒獎活動上,第九人民醫院張陳平、市急救中心吳昕、華山醫院劉華曄、松江區中心醫院夏進東、寶山區大場鎮第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郭紅、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陳雯等6位獲獎代表分享了他們「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心靈溫暖心靈」的感人故事。會上,舉行了新醫師就職宣誓儀式。
「我覺得沒有一雙眼睛不美,是因為做醫生的角度,無論看起來多麼糟糕的眼睛,有了光,便有了一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眼科專家周行濤醫生20多年來一直在提高近視患者視覺質量方面開拓創新。
周行濤主要鑽研方向為屈光矯正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在國內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例全飛秒雷射手術者,第一例高度近視眼內鏡手術者。在周行濤的帶領下,其團隊已施行全飛秒雷射手術約50500臺,周行濤個人手術量超20000臺,個人及團隊手術量穩居世界第一。
腫瘤防治是當前的一項難點,也是一項重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在人群腫瘤防治戰線上奮鬥了20年。
作為上海重大腫瘤防治項目技術負責人,鄭瑩積極推動腫瘤登記制度化,使「腫瘤報告辦法」兩度修訂頒布,並牽頭研發「上海市惡性腫瘤病例登記報告管理系統」。她負責的上海市居民大腸癌篩查項目被列入政府實事項目,並被授予「2016年度上海市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優秀建設者」稱號。在她的努力下,癌症篩查項目納入了上海公共衛生服務。
「治癒一個患者,就是拯救了一個家庭。」這是上海瑞金醫院感染科科主任謝青的人生格言,她主攻傳染病及危重症肝炎的染防控和救治工作。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中經常看到她的身影。她曾戰鬥在抗擊SARS的第一線,承擔了上海市重症甲流診療工作,還參與負責上海重特大任務期間的應急突發疫情臨床診治的保障工作。上海市級醫院一半以上危重症肝炎患者,是由她所在的科室成員,將這些患者從生死線上拉回來。
吳昕:15年成功完成院前心肺復甦100餘例急救,比拼的是速度和技術,也需要耐心和細心。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一個承載著2400萬上海市民日常急救的橋頭堡,連續3年急救量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吳昕是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的一名隨車急救醫生,1.73米的身高,50公斤的體重,你可能很難想像這個身材略顯瘦小的急救醫生,每天要拿著30多斤重的藥箱爬樓梯,抬著遠超自己體重的病人已是家常便飯。
他既是醫生,要為患者診斷治療;又是護士,要為患者開通靜脈;更是搬運工,要把患者從現場抬上救護車。15年來,吳昕成功完成了院前心肺復甦100餘例,多年榮居「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年度心肺成功率最高的醫生」。
一年365天,他177天堅守在院前急救第一線,近50天活躍在院前急救知識普及的志願服務中。他教導學員專業的急救技能,讓學員在地鐵站成功救治心臟驟停的乘客,而他還顧自身危險鑽車底、爬腳手架、衝火場只為能第一時間搶救患者。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劉華曄,有著20年的急診工作經歷,她曾參與汶川大地震和尼泊爾大地震的震後救援,並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赴巴基斯坦瓜達爾7個月,參與博愛醫療急救中心的籌備和正式運營。
劉華曄一直致力於規避護理風險,曾赴日本、新加坡和美國進修急診護理管理,並學以致用,在急診開展了預檢五級分診、分區救治、轉運前預警評分、腦卒中急診溶栓快速通道等創新,曾獲得 「上海市模範護士」、「左英護理獎」、「上海優秀護理者」稱號。
郭紅:服務社區被稱為「最美接種醫生」「作為一個衛生後勤人,我希望能在上海這座有溫度的城市裡,在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這家有溫度的醫院裡,為全院80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撐起一片充滿溫情的天空、為他們營造一個溫暖的家。」上海市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副院長陳雯,5年來堅守在醫院後勤保障、基建工程、安全保衛工作崗位,是同事們眼中的一朵「鏗鏘玫瑰」。
面對任務重、時間緊的醫院改擴建工程,陳雯深入施工現場,嚴把質量關,是一朵不懼困難、帶著刺的「玫瑰」;轉身面對後勤同事和病人,她則褪去了「尖刺」,溫暖而貼心。醫院因改擴建經歷了四次病房搬遷,陳雯帶領後勤團隊一起加班加點,保障病人的安全;為了讓病人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她帶頭改造「蒸汽加熱飯車」。為了給病人營造舒適環境,她和團隊先後完成了醫院無障礙廁所、定製版護欄床、棄防盜窗改為窗戶「限位器」等一系列設備和工程的改造項目。為了給病人補充營養,她帶頭制定每周三次免費牛奶計劃,夏天還有西瓜汁和綠豆湯。
一個甜美的微笑,一個鼓勵的手勢,「最美接種醫生」郭紅,將愛心和耐心築作高牆,為萬千社區兒童構築堅實的健康屏障。
2009年大學畢業後,郭紅從安徽老家來到上海寶山區大場鎮第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了一名預防接種醫生。深諳小朋友們都很害怕打針的心理,郭紅獨創了一套「四個一」工作法:「多笑一笑,多摸一摸,多問一問,多誇一誇。」「姐姐用最小最小的針給你打,好不好?」「表現得好有貼紙和糖果獎勵哦」「你最勇敢了!」一句句溫柔的話語,讓她成為了社區兒童的「貼心姐姐」。
工作9年以來,郭紅用心做好每一項工作:2010年啟動麻疹疫苗的強化免疫,她帶領著小組成員每天奮戰至深夜,10天完成了8000多名兒童的接種;2013年肺炎疫苗接種工作啟動時,她聽從指揮,隨叫隨到;遇到麻疹疫情,即使是懷有身孕,她也是毫不猶豫地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開展應急接種工作。
「最近的疫苗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但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地按專業規範做好每一件事,一定能夠守護好社區兒童的健康之門。」郭紅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