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分子實驗室,有一支四名檢驗人員組成的「特戰隊」,他們每天全副武裝,在微觀世界裡與病毒「交手」,完成了25000人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樣本檢測。作為實驗室的負責人,劉志賢每天需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他認為在關鍵時刻儘自己的一份力,這是醫者的本分,也是榮耀。
劉志賢手中拿著的,是核酸反應體系的96孔板,需要將裂解液、蛋白酶等加入到孔板中。
湘潭優秀醫務工作者 劉志賢:4個質控,92個樣本,加入核酸5微升,反應試劑20微升。
加樣1微升,這樣的操作非常精細,要做到一滴水的五十分之一。一個檢測需要六個小時左右,只要一踏入實驗室就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核酸實驗要進行三級防護,防護服、隔離衣、N95口罩、護目鏡、手套等,這是進入實驗室之前的「標準動作」。層層包裹之後,呼吸會產生水汽,導致護目鏡視線不清,讓精細操作困難重重。
湘潭優秀醫務工作者 劉志賢: (護目鏡)起了霧就弄點手消,在裡面抹一下就不會(影響實驗)。
雖然接觸的不是感染的患者,但直接接觸有傳染性的標本,每一個環節都可能產生氣溶膠。劉志賢和同事們克服了重重困難,高峰期檢測500人次,是平時工作量的5倍,為了讓患者能在12小時內拿到檢測結果,他們必須一直堅守在崗位上,並且在核酸檢測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更優解,從最初的標本合格率66%,提高到現在的99.9%。
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分子實驗室檢驗師 韓單:剛開始實驗是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導致這個實驗的進度很慢,那麼主任他會想怎麼樣加快這個工作進度,提高檢出效率。
劉志賢對病人的每一份標本負責,慎重審核每一份報告,多名患者被成功救治的背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但他只說這是自己的職責。
記者 | 賀林 劉虹佐(實習生)
審核|曾伯秋 吳磷鋒 陳智星
來源|湘潭市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