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從化學結構分類上均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作用機理方面均屬線粒體呼吸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線粒體呼吸作用,使線粒體不能產生和提供細胞正常代謝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終導致細胞死亡。嘧菌酯是由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別名為阿米西達。殺菌譜很廣,對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綱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嘧菌酯在我國25種農作物上取得登記,用於防治33種病害。主要有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和葉黴病,黃瓜霜黴病、白粉病、黑星病和蔓枯病,辣椒炭疽病和疫病,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葡萄霜黴病、白腐病和黑痘病,柑橘炭疽病和瘡痂病,西瓜炭疽病,絲瓜霜黴病、冬瓜霜黴病和炭疽病,荔枝霜疫黴病,香蕉葉斑病,芒果炭疽病,大豆銹病,水稻稻瘟病和紋枯病,草坪枯萎病和褐斑病等。目前共登記有360產品,包括65個原藥,137個單劑和158個混配製劑產品。登記的主要製劑產品有250克/升、25%嘧菌酯懸浮劑和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等。1. 番茄晚疫病、葉黴病和黃瓜白粉病、黑星病、蔓枯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60-90g(有效成分15-22.5g)兌水噴霧,每隔7-10d施用一次,安全間隔期5d,每季最多使用3次。 冬瓜霜黴病、炭疽病和絲瓜霜黴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48-90ml(有效成分12-22.5g)兌水噴霧,每隔7-10d施用一次,安全間隔期7d,每季最多使用1-2次。花椰菜霜黴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治 發病前或出現零星病斑的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40-72ml有效成分10-18g)兌水噴霧,每隔7-14d施用一次,安全間隔期14d,每季最多使用2次。黃瓜霜黴病和辣椒炭疽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32-48ml(有效成分8-12g)兌水噴霧,每隔7-10d施用一次,安全間隔期黃瓜為1d,辣椒為5d,每季最多使用3次。番茄早疫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24-32ml(有效成分6-8g)兌水噴霧,每隔7-10d施用一次,安全間隔期5d,每季最多使用3次。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治 播種時噴霧溝施,下種後向種薯兩側溝面噴藥,最好覆土一半後再噴施一次然後再覆土,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36-60ml(有效成分9-15g),每季作物使用1次。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15-20ml(有效成分3.75-5g)兌水噴霧,每隔7-10d施用一次,連續使用2-3次。馬鈴薯早疫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30-50ml(有效成分7.5-12.5g)兌水噴霧,每隔7-10d使用一次,連續施藥2-3次。西瓜炭疽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40-80ml(有效成分10-20g)兌水噴霧,每隔7-10d施用一次,安全間隔期14d,每季最多使用3次。大豆銹病和人參黑斑病的防治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畝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製劑量40-60ml(有效成分10-15g),根據發病情況使用1-2次,安全間隔期14d。柑橘樹瘡痂病、炭疽病的防治 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800-1200倍液(有效濃度208.3-312.5mg/kg)整株噴霧,每隔7-10d噴一次,安全間隔期14d,每季最多使用3次。荔枝霜疫黴病和芒果炭疽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1600-2500倍液(有效濃度150-200mg/kg)整株噴霧,每隔7-10d施一次,安全間隔期14d,每季最多使用2-3次。葡萄霜黴病的防治 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1000-2000倍液(有效濃度125-250mg/kg)整株噴霧,每隔7-10d施一次,安全間隔期14d,每季最多使用3-4次。葡萄白腐病、黑痘病的防治 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800-1250倍液(有效濃度200-300mg/kg)整株噴霧,每隔7-10d噴一次,安全間隔期14d,每季最多使用3次。香蕉葉斑病的防治 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1000-1500倍液(有效濃度166.7-250mg/kg)整株噴霧,每隔7-10d噴一次,安全間隔期42d,每季最多使用3次。菊科和薔薇科觀賞花卉白粉病的防治 病害發生前或初見零星病斑時用嘧菌酯250g/L懸浮劑2000-2500倍液(有效濃度100-250mg/kg)兌水噴霧,每隔7-10d噴一次,視天氣變化和病情發展情況施藥1-2次。一季作物最多使用3次。草坪褐斑病、枯萎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嘧菌酯50%水分散粒劑製劑量27-53g(有效成分13.3-26.7g)兌水噴霧,使莖基部充分溼潤,每隔7-10d使用一次,連續用藥2-3次。根據國際殺菌劑抗性行動委員會(FRAC)劃分,該類殺菌劑均屬高等抗性風險,且彼此間具有交互抗性(即使用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其中任何一種,均會同時對3種殺菌劑都產生抗性),長期連續使用,病原菌的抗藥性會迅速上升,這也就是近些年普遍反應嘧菌酯、醚菌酯對病害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從抗性治理的角度,在每個作物生長季,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殺菌劑合計用藥次數也不應超過3-4次,應該和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如三唑類等)輪換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