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創製農藥殺菌劑產品綜述(上)

2020-11-23 中國農資網

關鍵詞:

農藥
 農藥

殺菌劑是防治作物病害最重要的武器,殺菌劑由於單位價值高,增長速度快,近年來一直成為國外公司研發的熱點。據統計,2012年全球殺菌劑銷售額為141.15億美元,佔全球537.32億美元農藥總銷售額的26.27%。2013年和2014年,全球殺菌劑銷售額分別增長至156.74億美元和163.65億美元,分別佔全球606.89億美元和632.12億美元農藥總銷售額的25.83%和25.89%。全球銷售的農藥殺菌劑品種絕大多數為國外巴斯夫、先正達、杜邦、拜耳和陶氏益農等數十家大農化公司所開發,而國內上世紀90年代起才正式起步進入自主創製階段。

  1 國內創製農藥殺菌劑進展 

  1972年我國首個開發的農藥殺菌劑是多菌靈,在防治

小麥

赤黴病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農藥界正式邁入自主開創農藥產品行列,到目前為止創製的農藥品種有50多個,其中不少創製的農藥是殺菌劑品種,約有20多個。 

  1994年由瀋陽化工研究院第一個自主創製的農藥品種是殺菌劑氟嗎啉,它隸屬於丙烯醯胺類殺菌劑;然後國內相繼創製開發許多新穎的殺菌劑農藥產品,如丁吡嗎啉、唑菌酯、丁香菌酯、苯醚菌酯、唑胺菌酯、氟菌蟎酯、氯啶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其中,唑菌酯、丁香菌酯、苯醚菌酯、唑胺菌酯、氟菌蟎酯、氯啶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產品隸屬於strobilurin類殺菌劑中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 

  所謂strobilurins類殺菌劑是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 A為先導化合物開發的一類新型殺菌劑。它們的出現克服了strobilurins A見光易分解和難於商品化的缺點,保留了先導化合物中活性基團β-甲氧基丙烯酸酯,通過交換與雙鍵結合的苯基、嘧啶基等基團,從而提高化合物的滲透性。其作用機理是對植物病原菌有電子傳遞抑制作用,並對蟎類呼吸鏈也具有相同水平的電子傳遞抑制作用;由於創製的甲氧基丙烯酸酯藥效活性基團佔據strobilurins類殺菌劑的主導地位,因此這類殺菌劑常稱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 

  除此之外,國內創製的殺菌劑中還有不少其他類型的藥效活性基團,如氰基丙烯酸酯類、丙烯醯胺類、吡啶惡唑啉類、噻唑類、農抗類、生物鹼有機酸鹽、環己酮磺醯類、噻二唑醯胺類、吩嗪類、有機磷類、寡聚糖類等,從而創製出不少新的殺菌劑品種。新創製的殺菌劑品種見表1所示。 

  除了表1所列之外,國內還有一些創製的農藥殺菌劑品種有:噻菌銅(Thiodiazole-copper,噻唑類化合物,浙江龍灣);菲啶毒清(NK-007,生物鹼有機酸鹽,南開大學);申嗪黴素(Meperfluthrin/M18,吩嗪類,上海交通大學);金核黴素(aureonucleomycin,農抗類,上海農藥研究所);長川黴素(ascomycin,農抗類,上海農藥研究所);氟苯醚醯胺(華中師範大學);中科(3號Zhongke 3 hao和中科6號Zhongke 3 hao,寡聚糖類,大連化物所)等。 

  表1 新創製的主要殺菌劑品種   


農藥名稱(通用名試驗代號)

創製年份

化合物類型

創製單位

氟嗎啉(flumorph)SYP-L190

1994

丙烯醯胺類

瀋陽院

啶菌噁唑(pyrisoxazole)SYP-Z048

1996

吡啶噁唑啉類

瀋陽院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SYP-2071

1997

strobilurin類

瀋陽院

苯醚菌酯ZJ0712

1998

strobilurin類

浙江院

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SYP-1620

1999

strobilurin類

瀋陽院

毒氟磷(dufulin)

2001

有機磷類

貴州大學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un)

2001

strobilurin類

瀋陽院

氰烯菌酯(phenamacril)

2002

氰基丙烯酸酯類

江蘇所

唑菌酯(pyraoxystrobin)SYP-3343

2003

strobilurin類

瀋陽院

丁吡嗎啉(pyrimorph)ZNO-0317

2003

丙烯醯嗎啉類

中農科院等

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SYP-7017

2004

Strobilurin類

瀋陽院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2004

Strobilurin類

瀋陽院

噻唑鋅(zinc thiazole)

2004

噻二唑有機鋅類

浙江新農

氟菌蟎酯(flufenoxystrobin)SYP-3759

2004

strobilurin類

瀋陽院

環己磺菌胺(chesulfamide)

2004

磺醯胺類

中農大

甲噻誘胺(methiadinil)

2005

噻二唑醯胺類

南開大學

苯噻菌酯(benzothiostrobin)(Y5247)

2008

strobilurin類

華中師大

  備註:瀋陽院—瀋陽化工研究院,浙江院—浙江化工研究院,江蘇所—江蘇農藥研究所,中農科院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和江蘇耕耘化學有限公司聯合研究開發創製,中農大—中國農業大學。 

  就目前創製開發的殺菌劑產品,其中以2007年底登記的氰烯菌酯,2014年其銷售額已達到0.82億元,佔據國內創製殺菌劑農藥產品的首位,同時名列創製農藥品種的第二位(第一位是揚農的殺蟲劑氯氟醚菊酯,2012年銷售額1.07億元),其餘創製的農藥殺菌劑產品銷售額還比較小。 

  2 氟嗎啉(flumorph) 

  氟嗎啉(試驗代號SYP-L190)是1994年瀋陽化工研究院創製的隸屬於丙烯醯胺類殺菌劑,為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和第1個含氟農藥品種,第1個獲得美國、歐洲發明專利的農藥品種,也是第1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製殺菌劑,第1個獲得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和中國知識產權局授予的發明專利獎金的、第1個獲準正式登記並產業化的、第1個獲得ISO通用名稱的、第1個在國外登記銷售的創製新農藥品種。 

  氟嗎啉因氟原子的介入,使其持有如模擬效應、電子效應、阻礙效應、滲透效應的性能,因此使氟嗎啉的防病殺菌效果倍增,活性顯著高於不含氟原子的同類產品。氟嗎啉具有治療活性高、抗性風險低、持效期長、用藥次數少、農用成本低、增產效果顯著等特點。氟嗎啉結構中順、反兩個異構體均有活性,不僅對孢子囊萌發的抑制作用顯著,而且治療活性突出,尤其是氟嗎啉對甲霜靈等產生抗性的菌株仍有良好的活性。 

  氟嗎啉內吸性能優異,若施藥不均勻時,它仍可通過植株的內吸傳導到一些未直接接觸到藥劑的病原菌,也起到較好的殺菌效果,因此它對靶標病害治療的效果好,持效期通常長達7~10 d。由於持效期長,在同樣生長季內用藥次數減少;因用藥次數少,不僅減少勞動量,而且降低農用成本。測產試驗表明,在降低農用成本的同時,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氟嗎啉主要用於防治卵菌綱病原菌產生的病害,如霜黴病、晚疫病、霜疫病等。作為保護劑使用時,使用劑量為50~100 g/hm2;作為治療劑使用時,使用劑量為100~200 g/hm2。 

  氟嗎啉結構式:   

   

  理化性質:原藥為棕色固體,純品為白色固體,熔點110~115℃;微溶於己醇,易溶於甲醇、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乙腈、二氯甲烷。通常情況下(20~40℃),對光、熱和水解穩定。

  劑型:單劑有油劑(10%、20%、35%),可溼性粉劑(20%、50%、60%),50%水分散粒劑和35%煙劑。復配製劑有50%和60%錳鋅·氟嗎啉可溼性粉劑,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可溼性粉劑等。 

  張國生等研製了15%氟嗎啉·唑菌酯可分散油懸浮劑(OD),並測定其生物活性。該組成的配方為:氟嗎啉(92%)12%(折百)、唑菌酯(95%)3%(折百)、NNO 1%、D425 0.5%、500# 1.5%、NP-7磷酸酯2%、0201B 3.5%、T-20 1%、凹凸棒土±0.5%、混合溶劑(甲酯油與鄰苯二甲基二丁酯體積比2∶1)補足至100%。經檢測各項控制可分散油懸浮劑農藥指標均符合相關指標要求,懸浮率≥90%。 

  試驗例:(1)張國生等對研製的15%氟嗎啉·唑菌酯可分散油懸浮劑(OD)配方產品,進行了室內生物活性測定試驗,結果列於表2。       

表2 15%氟嗎啉·唑菌酯可分散油懸浮劑等對黃瓜霜黴病室內生物活性

藥 劑

劑量(mg/L)

防效(%)

15%氟嗎啉·唑菌酯OD

30

95.31

10

87.50

3.33

76.56

20%唑菌酯SC

30

98.15

10

90.74

3.33

66.67

20%氟嗎啉WP

30

94.25

10

77.78

3.33

33.33
  

  從表2可見,該藥劑對黃瓜霜黴病具有極好的防效,3.33 mg/L劑量防效也可達到76.56%;分別優於同劑量單劑20%唑菌酯懸浮劑66.67%的防效和極顯著優於20%氟嗎啉可溼性粉劑33.33%的防效。 

  (2)馬紅麗等用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WP對葡萄霜黴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顯示,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見表3。 

  表3 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WP等對葡萄霜黴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藥 劑

劑量(g a.i./hm2)

病害防效(%)

小區產量(kg)

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WP

1600

97.34

124.50

1200

95.41

120.00

800

84.50

98.50

69%安克·錳鋅WP

1200

92.45

118.00

25%甲霜靈WP

1200

56.78

75.50

58%甲霜靈·錳鋅WP

1 200

72.56

82.00

  從表3可見,50%氟嗎啉·三乙膦酸鋁WP用於防治葡萄霜黴病能夠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並能減少因病害造成的葡萄產量的損失。 

  3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 

  烯肟菌酯(SYP-2071)是由瀋陽化工研究院1997年自主開發的第1個strobilurin類殺菌劑。已經申請了中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專利,2002年完成農藥臨時登記,2006年正式上市的產品。烯肟菌酯具有新穎的作用機制,通過鎖住細胞色素b和細胞色素c1之間電子傳遞,破壞其能量合成,而抑制病菌的呼吸作用而使其喪失生命。 

  室內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對烯肟菌酯鞭毛菌、結核菌、子囊菌、擔子菌及半知菌等引起的多種病害有良好的效果。烯肟菌酯能有效控制黃瓜和葡萄的霜黴病、黃瓜和小麥的白粉病、小麥赤黴病、梨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和蘋果斑點病等病害的發生與危害。烯肟菌酯是一種新型、高效、廣譜、低毒和對環境安全的殺菌劑,適用於防治蔬菜、水果、糧食作物等各種病菌,同時兼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烯肟菌酯結構式如下:   

   

  在烯肟菌酯結構中存在順、反異構體(Z體和E體),原藥為Z體和E體的混合物。原藥含量≥90%,外觀為棕褐色粘稠物,熔點99℃(E體);不溶於水,易溶於丙酮、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等溶劑;對光、熱比較穩定。 

  國內由瀋陽科創化學品公司獨家登記原藥(含量90%)和25%烯肟菌酯EC。除此之外,國內尚有研製25%烯肟菌酯SC和烯肟菌酯OD的報導。商品化產品有25%烯肟菌酯EC(商品名,佳斯奇),25%霜脲·烯肟菌酯WP(1∶1)(商品名,奇露),28%多菌靈·烯肟菌酯WP(21∶7)(商品名,巧適),18%氟環唑·烯肟菌酯SC(6∶12)(商品名,菌巧)等。 

  烯肟菌酯雖屬strobilorin類殺菌劑,但由於其不同的理化性質,使得其在植物體內和體表的生物活性呈現不同性能。 

  試驗例:(1)司乃國等室內溫室盆栽活性EC90值為4.32 mg/L,對黃瓜白粉病的活性與同類結構的吡唑醚菌酯的EC90值4.76 mg/L和三唑類的氟環唑EC90值4.16 mg/L基本一致;高於對照藥劑醚菌酯和三唑酮(EC90值分別為11.82 mg/L和36.67 mg/L)。田間試驗結果表明,50%烯肟菌酯EC在80 g/hm2劑量下,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優於50%醚菌酯WG(翠貝);40~80 g/hm2處理量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優於對照藥劑15%三唑酮WP 120 g/hm2的防效。 

  (2)李志念等在溫室條件下,對4種strobilorin類殺菌劑防治小麥白粉病進行了活性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用藥量50 μg/mL,在1~4 d,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治療活性效果均為100%;但烯肟菌酯低於前3種。烯肟菌酯對葉表滲透性和向葉尖移動能力是最差的,在用藥量12.5、50、200 μg/mL防治效果僅為0%、5%和15%;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同劑量下防治效果分別為65%、85%和100%,10%、15%和35%,10%、20%和60%,尤其是嘧菌酯為最好。 

  4 唑菌酯(pyraoxystrobin) 

  唑菌酯(SYP-3343)是由瀋陽化工研究院2009年上市的strobilurin類殺菌劑。唑菌酯具有廣譜的殺菌活性,對蔬菜和作物的多種病害如稻瘟病、白粉病、霜黴病、炭疽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具有明顯的殺蟲殺蟎活性,可達到病蟲兼治的目的。唑菌酯早已於2009年獲臨時登記。

  唑菌酯結構式:   

   

  原藥外觀為白色結晶固體。極易溶於二甲基甲醯胺、丙酮、乙酸乙酯、甲醇,微溶於石油醚,不溶於水。在常溫下貯存穩定。 

  國內由瀋陽科創化學品公司獨家登記唑菌酯原藥(含量90%),20%唑菌酯SC和15%氟嗎啉·唑菌酯SC。 

  氟嗎啉對霜黴病、疫黴病特別有效;而唑菌酯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廣譜的殺菌活性,可有效防治黃瓜霜黴病、小麥白粉病;室內藥效試驗結果表明,混用對黃瓜霜黴病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為此,王麗穎等研製了25%氟嗎啉·唑菌酯SC。其配方組成為:氟嗎啉20.0%、唑菌酯5.0%、D425 3.0%、EFW 2.0%、農乳700# 1.0%、農乳0201B 2.0%、白炭黑 2.0%、黃原膠0.1%、矽酸鋁鎂1.0%、乙二醇5.0%、消泡劑1522 0.5%,蒸餾水補足至100%。得到的產品外觀為可流動的、易測量體積的懸浮液,其平均粒徑d50 2.0 μm,d90<6 μm;有效成分氟嗎啉和唑菌酯質量分數均符合要求,懸浮率>94%,pH值5~8,粘度500 mPa·s,持久泡沫量(1 min後)≤40,篩析(通過44 μm標準篩)≥98%;傾倒性、冷貯穩定性和熱貯穩定性均合格。 

  此外,李為忠等研製了20%唑菌酯OD。其配方為:唑菌酯20.0%、NNO 1.0%、農乳656 1.0%、農乳NP-7磷酸酯1.0%、農乳0201B 2.5%、農乳S-80 1.0%、凹凸棒土0.5%、混合溶劑(甲酯油∶鄰苯二甲基二丁酯體積比2∶1)補足至100%。經檢測,熱貯後原藥含量分解率低於5%,熱貯前後懸浮劑分別為95%和93%,pH6.5,粘度220 mPa·s,冷熱穩定性均合格。 

  試驗例:(1)喬桂雙等用20%唑菌酯SC進行室內試驗。結果表明,20%唑菌酯SC對黃瓜霜黴病具有良好的保護、治療作用;而且效果均優於對照藥劑25%嘧菌酯SC;20%唑菌酯SC對黃瓜霜黴病的剷除作用與25%嘧菌酯SC效果相當。 

  (2)王麗等用20%唑菌酯SC對黃瓜白粉病進行室內試驗和田間試驗,室內試驗20%唑菌酯SC最高用量為250 mg/L的保護作用防效為79.65%;治療作用防效為77.54%。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0%唑菌酯SC用量為250和125 mg/L時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4.07%和72.14%,與同質量濃度對照藥劑25%嘧菌酯SC和12.5%腈菌唑EC的防效(分別為70.28%和73.80%)相當。 

  5 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 

  烯肟菌胺(SYP-1620)由瀋陽化工研究院1999年開發,2003年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004年完成原藥的臨時登記,2009年獲得正式登記。 

  大量的生物學活性研究表明,烯肟菌胺殺菌譜廣、活性高,具有預防及治療作用,與環境生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對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擔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對白粉病、銹病防治效果卓越。可用於防治小麥銹病、小麥白粉病、水稻紋枯病、稻曲病、黃瓜白粉病、黃瓜霜黴病、葡萄霜黴病、蘋果斑點落葉病、蘋果白粉病、香蕉葉斑病、番茄早疫病、梨黑星病、草莓白粉病、向日葵銹病等多種植物病害。同時,對作物生長性狀和品質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並能提高產量。 

   烯肟菌胺結構式為:   

       

  烯肟菌胺純品為白色固體粉末或結晶,熔點131~132℃。本品易溶於乙腈、丙酮、乙酸乙酯及二氯乙烷,在DMF和甲苯中有一定溶解度,在甲醇中溶解度約為2%;不溶於石油醚、正己烷等非極性有機溶劑及水,在強酸、強鹼條件下不穩定。 

  烯肟菌胺由瀋陽科創化學品公司獨家登記原藥(含量98%)和5%烯肟菌胺EC;加工的復配製劑有20%戊唑醇·烯肟菌胺SC(商品名,愛可)。 

  此外,醜靖宇等還研製了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其較優配方為:烯肟菌胺(95.8%)10%(折百)、戊唑醇(97.0%)10%(折百)、Span-20# 5%、OP-7# 10%、有機膨潤土2%、甲酯化大

豆油

補足至100%。經檢測,各項控制指標均符合相關指標要求,懸浮率≥90%。 

  試驗例:(1)室內對水稻紋枯病離體毒力試驗,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與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的毒力EC50分別為0.10和10.18;對香蕉葉斑病離體毒力試驗,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與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的毒力EC50分別為0.24和0.33,從試驗結果可見,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對水稻紋枯病及香蕉葉斑病的活性優於對照藥劑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 

  (2)司乃國等用新殺菌劑烯肟菌胺對蘋果病害田間試驗結果表明,5%烯肟菌胺EC和20%戊唑醇·烯肟菌胺SC(愛可)對蘋果斑點落葉病、蘋果白粉病和蘋果輪紋病具有較好的防效。在100~200 g/hm2處理劑量下,間隔10~15 d,連續施藥4~6次能夠有效控制上述蘋果病害,防治效果優於多菌靈、代森錳鋅等常規藥劑,而且對供試作物安全。 

  (3)司乃國等用烯肟菌胺對小麥白粉病進行防治試驗。烯肟菌胺對小麥白粉病的盆栽殺菌活性值EC90為4.03 mg/L,與同類結構的吡唑醚菌酯(EC90為4.12 mg/L)和三唑類戊唑醇(EC90為4.25 mg/L)基本一致;高於對照藥劑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酯、腈菌唑、烯唑醇和三唑酮(EC90分別為8.30、15.16、13.25、5.75、6.56和35.62 mg/L)。田間小區試驗結果表明,5%烯肟菌胺EC在80 g/hm2處理劑量下,對小麥白粉病具有優異的防效(89.09%);優於同劑量下50%醚菌酯WG的防效(82.29%)。 

  (4)李志念等在溫室條件下,對4種strobilorin類殺菌劑防治小麥白粉病進行了活性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用藥量50 μg/mL,在1~4 d烯肟菌胺治療活性效果與嘧菌酯、醚菌酯相當,均為100%,高於烯肟菌酯;在低用量下,3.125 μg/mL烯肟菌胺治療活性仍為99%,顯著高於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酯(分別為85%、95%和45%)。特別是烯肟菌胺有最長的持效期,莖葉處理14 d後,用藥量50 μg/mL防效仍達100%,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分別為0%、95%和0%。在低用藥量下,3.125 μg/mL防效也在50%以上;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防效均為0%。 

  6 苯醚菌酯 

  苯醚菌酯(ZJ0712)由浙江化工研究院經10年研究於2008年開發的strobilurin類殺菌劑。它對子囊菌、鞭毛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均有較高的殺菌活性。苯醚菌酯屬低毒、低殘留農藥,與環境和非靶標具有好的相容性;其特點是用藥量低、防效高、耐雨水衝刷、持效期長、對作物安全、與多類殺菌劑無交互抗性。苯醚菌酯對各種作物的白粉病、銹病、霜黴病、炭疽病等都顯示出優異的防治效果。但藥劑在植物體內的內吸傳導和根部吸收能力差,因此在實際使用時可以考慮與其他內吸性殺菌劑混用,以提高藥劑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可延緩植物病原菌對殺菌劑產生抗藥性。苯醚菌酯是一個預防兼治的殺菌劑,同時經藥劑噴施後,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強,能使作物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青枝綠葉,從而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苯醚菌酯結構式:   

   

  原藥純品外觀為白色粉末(原藥含量98%),熔點108~110℃。溶解度:水中3.6 mg/L;溶劑中:甲醇15.56,乙醇11.04,二甲苯24.57,丙酮143.61(均為g/L,20℃)。穩定性:在酸性介質中易分解,對光穩定。 

  劑型:10%苯醚菌酯SC,49%苯醚菌酯·戊唑醇(4+45)SC。 

  2015年8月由中化集團下屬浙江化工研究院和浙江禾田化工公司研發的苯醚菌酯原藥(含量98%)和製劑(10%苯醚菌酯SC)正式獲得農業部登記。 

  試驗例:(1)多年來田間試驗結果表明,10%苯醚菌酯SC對黃瓜白粉病和葡萄霜黴病均有非常優異的防效,在10~20 g/hm2用量下,對黃瓜白粉病防效可達84%~95%,明顯高於對照藥劑15%三唑酮WP和75%百菌清WP,與25%嘧菌酯SC 166.7 g/hm2防效相當或略低。在50~100 g/hm2的用量下,對葡萄霜黴病防效可達69%~94%,與對照藥劑72%霜脲氰WP 960~1620 g/hm2防效相當。 

  (2)袁斌2010年進行了10%苯醚菌酯SC防治葡萄霜黴病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10%苯醚菌酯SC 500倍液在1、2、3次用藥7 d後防效分別為79.80%、90.05%和90.51%,與25%嘧菌酯SC 1000倍液防效分別為80.19%、90.04%和91.02%無明顯差異。 

  7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唑胺菌酯是由瀋陽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strobilurin類殺菌劑,已獲得中國專利和PCT專利。唑胺菌酯特點是殺菌譜廣,抑菌活性高,其保護活性值EC90為0.54 mg/L,對小麥白粉病的治療效果(EC90)值為0.60 mg/L,與對照藥劑吡唑醚菌酯相當,明顯高於醚菌酯。因此,對多種作物病害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對瓜類和小麥白粉病有很好的保護和治療活性,並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唑胺菌酯具有很好的內吸傳導性,優於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但較嘧菌酯和戊唑醇差;其對黃瓜白粉病在使用劑量80 mg/L時的持效期為7~10 d,較對照藥劑唑菌胺酯長,但比醚菌酯短。唑胺菌酯的光穩定性較好,經紫外光照射4 h以內的光穩定係數在1.00~0.26之間,較唑菌胺酯穩定(光穩定係數在1.00~0.21),較戊唑醇的光穩定性差(光穩定係數為1.00~0.69)。施藥後30 min以上降雨對20%唑胺菌酯SC的藥效影響微弱,表明其耐雨水衝刷性較好。 

  唑胺菌酯結構式:   

   

  劑型為:20%唑胺菌酯SC和25%唑胺菌酯·福美雙SC。 

  唑胺菌酯由瀋陽科創化學品公司獨家登記原藥(95%)和20% SC。 

  試驗例:(1)20%唑胺菌酯SC經室內生測試驗,根據其對小麥白粉病的EC90值與對照藥劑50%醚菌酯WG進行了藥效比較,結果見表4。       

表4 20%唑胺菌酯SC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藥劑(mg/L)

防效

25

12.5

6.25

3.125

1.56

0.78

20%唑胺菌酯SC

100

100

100

95

75

60

50%醚菌酯WG

100

98

95

80

45

30

  從表4可見,施用同等劑量藥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20%唑胺菌酯SC要優於50%醚菌酯WG。 

  (2)唑胺菌酯對小麥白粉病(14 d)的治療作用也十分好,結果見表5。 

  從表5可見,唑胺菌酯對小麥白粉病(14 d)的治療效果最好,低濃度(1.56 ppm)下極優於其他3種藥劑的治療效果。 

  表5 唑胺菌酯對小麥白粉病(14 d)的治療效果   


藥劑

防效(%)

12.5 ppm

6.25 ppm

3.13 ppm

1.56 ppm

0.78 ppm

0.39 ppm

唑胺菌酯

100

100

100

100

80

50

戊唑醇

85

70

45

15

0

0

吡唑醚菌酯

100

100

85

60

25

0

醚菌酯

100

20

15

10

0

0
  

  (3)25%唑胺菌酯·福美雙懸浮劑對小麥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作用,經室內生測試驗,根據EC90值25%唑胺菌酯·福美雙SC與對照藥劑25%嘧菌酯SC活性比較分別為2.73 mg/L和3.03 mg/L,兩者活性大致相當。由此表明,唑胺菌酯殺菌劑極具市場潛力和活力。 

  (4)趙建江等用唑胺菌酯與啶醯菌胺混配進行了毒力試驗,發現對灰葡萄孢毒力有增效作用。結果表明,50%啶醯菌胺WG與20%唑胺菌酯SC以有效成分質量1∶3的比例組合進行混配後對菌株DZ3表現為最大毒力增效作用,增效係數達4.76,而且對另外5個供試菌株的聯合毒力也表現出增效。田間試驗在使用劑量有效成分為200~300 g/hm2時,質量比1∶3的組合對番茄灰黴病的防治效果為78.05%~93.96%,且均顯著高於對照藥劑560 g/hm2劑量的40%嘧黴胺SC(71.24%)。

相關焦點

  • 綠色農藥分子設計與5個成果轉讓的創製新品種
    有人認為,做醫藥研究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而創製農藥是一件科技水平不高的事情;但是從科學分析的角度上來說,創製一個新農藥其實並不比創製一個新醫藥來得簡單;而從風險評估的角度來說,農藥研究的要求更加嚴謹,標準更高,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加複雜。
  • 農藥新法規對殺菌劑登記有何要求
    大家都知道,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對農藥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對此前存在的很多農藥行業弊端進行了重新修訂,那麼現在關於殺菌劑的登記方面是怎麼規定的呢?  據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統計,截止2016年10月,已登記殺菌劑數量為9,200多個,其中有3,173個為混劑。
  • 「農用微生物製劑與酶產品創製」前景良好
    「農用微生物製劑與酶產品創製」前景良好 來源:世界農化網中文網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03   今日/總瀏覽:1/5654
  • 農藥中間體行業發展特徵及技術水平分析(附報告目錄)
    由於農藥產品生產技術複雜、工藝環節冗長、更新速度快,任何企業都無法在整個研發、生產和銷售環節均保持相對成本優勢。因此,國際跨國公司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的流動性,重新定位、配置產業鏈資源,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發和銷售上,而將產業鏈中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有相對成本優勢和技術基礎的國家(如中國、印度),隨之在這些國家產生了專注於中間體生產的企業。
  • 利爾化學的精草銨膦原藥等32個農藥產品獲準登記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 11月25日,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司批准利爾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等27家企業的32個農藥產品登記(非新農藥),涿州拜奧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1家企業的26個農藥產品登記變更,頒發《農藥登記證》,經核准的標籤一同發布,不再核發紙質標籤。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殺菌劑生物學團隊揭示了殺菌劑作用靶標——肌球蛋白的三維結構。未來,在該成果基礎上開展新型殺菌劑的設計和生產,有望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靶向殺菌。國際微生物學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近140年的現代殺菌劑發展史上,人類先後研發了400多種殺菌劑用於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控。
  • 基礎化工行業專題:農藥行業深度研究與投資策略
    除草劑市場結構性變化與抗除草劑種子 密切相關,抗性種子的推廣會帶來相應農藥需求的增長,例如抗草銨膦、 抗草甘膦、抗 2,4-D 種子的推廣會帶來相關的除草劑品種需求的增長。殺 菌劑的主要產品包括三大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三唑類殺菌劑、 SDHI 類殺菌劑,其中 SDHI 類殺菌劑增速較快,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之 一。 生物農藥綠色、安全,近年來增速較快。
  • 全球暢銷農藥及快速增長的重點品種
    像苯嘧磺草胺近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超過了100%;氯蟲苯甲醯胺上市不滿10年,坐上了全球殺蟲劑市場的頭把交椅;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以30%的同比增長率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產品類型……  本文將重點關注成功產品,關注暢銷農藥,審視那些市場成長性好的大單品。
  • 鹼性、酸性的農藥如何區分?|殺菌劑|殺蟲劑|混用|合劑_網易訂閱
    農藥可分為酸性、中性和鹼性三類:  在混合使用時,中性農藥之間、酸性農藥之間或中性農藥與酸性農藥,彼此不產生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因此可以混用。  一般來說,農藥的ph值小於7是酸性,大於7是鹼性。大部分的農藥都屬於酸性和中性的。  在農藥混用中,鹼性農藥經常發生化學變化,造成藥效降低或失效,因此,應注意對酸鹼性敏感的藥劑,做到合理混用。
  • 農藥市場研究:長期享受產業鏈的利潤頂端的國外農藥巨頭
    而製劑主要是在原藥的基礎上,結合分散劑、助溶劑等輔料,復配、生產出可以施用的農藥產品。目前,全球龍頭企業掌握著大量的原藥專利、製劑登記證,佔據農藥市場產業鏈的利潤頂端以及85%左右的市場份額。英國農化資訊商Agrow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農藥公司佔有市場份額超過5%的公司有6家,均為傳統的農藥行業巨頭企業。
  • 近20年來世界殺菌劑新品種的開發進展及發展趨勢
    氟嘧菌酯是由拜耳作物科學公司報導的新型內吸性莖葉處理用殺菌劑,可有效地防治小麥、蔬菜、馬鈴薯和咖啡等作物中幾乎所有真菌綱病害。具有快速擊殺和持效期長雙重特性,且對作物具有很好的相容性。使用劑量75~200g/hm2,商品名Fandango。烯肟菌酯是國內開發的第一個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由瀋陽化工研究院1997年開發,已申請了中國、美國、日本及歐洲專利,2002年完成農藥臨時登記。
  • 農藥工業發展形勢及農藥中間體的發展趨勢
    進入九十年代後期,由於新開發的品種要符合生物合理性、安全性(包括生產和使用過程)和環境相容性好的原則,而且在性能和價格上也要求優於已商業化產品,因此,開發費用不斷上升。(3)公司兼併、合併更趨頻繁,行業發展更趨壟斷。近代農藥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形成少數綜合性大公司處於壟斷地位的局面。
  • 農藥化學界的新星——華中師大化學學院院長楊光富
    記者 瞿凌雲  農藥自誕生之日起,幾乎與毒物劃上等號。甚至有人警告:用這種「毒藥」來提高農業產量,無異於飲鴆止渴,人類應該走「另外的路」。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楊光富不但沒有選擇走「另外的路」,還與農藥結下不解之緣。  1997年從南開大學博士畢業,27歲的楊光富隨即進入農藥研究在全國佔一席之地的華中師大化學系。在這個新平臺上,楊光富遊刃有餘。
  • 最新發布:2018年農藥使用量略有下降 預計2019年農藥需求形勢好於...
    價格受國內環保政策影響,農藥械行業整合度提高,高汙染落中小企業逐漸退出市場,由此帶來產能縮小;此外,原材料成本上升,農藥價格特別是原藥將繼續維持高位。2019年春耕時若停車企業仍無法繼續開工,將對春耕生產用藥帶來一些影響。
  • 微生物農藥跑馬圈地:拜耳、先正達等搶先布局;國內市場增長快速
    對綠色農業的關注,以及許多傳統產品因為重新登記或功能問題而被淘汰,促使市場尋求新產品的開發,這些因素都推動了該地區生物農藥市場的發展。目前,有很多含有生物活性物質的產品可以與傳統的化學農藥競爭,或者在功能上對其進行補充。 由於生物農藥的毒性通常比傳統農藥低,按照美國環境保護署的規定,生物農藥的登記比化學農藥所需數據更少,程序更簡單。
  • 盤點2018農藥行業漲價潮中誰還能持續火熱
    據中國農藥信息網的最新實時登記消息查詢,截止目前,國內登記用於土壤線蟲防治的產品已達309個,相比去年同期的236個,勁增31%,登記企業由162家猛增到206家,增長比例為27%,已經連續多年呈現爆發式增長。
  • 今年沙漠飛蝗肆虐,行業集中度提升,這家北方最大農藥製劑生產商會...
    中國是農藥生產消費大國,也是全球農藥出口大國。全國大大小小農藥企業有2000家左右,其中海利爾是北方最大農藥製劑生產商。上海證券交易所近日攜手全景網共同推出「誠實守信 做受尊敬的上市公司」走進「海利爾」暨「全景雲調研」特別節目,帶領投資者近距離接觸這家國內在製劑和原藥上做到均衡發展的綜合化企業。
  •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主要殺菌劑介紹(上)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從化學結構分類上均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作用機理方面均屬線粒體呼吸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線粒體呼吸作用,
  • ...子公司;奧羅阿格瑞新生物殺蟲/殺蟎劑;建明百裡香精油農藥;產品...
    該產品最近獲得了荷蘭植物保護產品授權委員會(CTGB)的批准,可用於溫室番茄、甜椒、辣椒、葫蘆科植物(如黃瓜)和觀賞植物(如切花)。Oroganic可防治的有害生物包括蜘蛛蟎、粉蝨、薊馬、蚜蟲、介殼蟲和粉蚧。該產品還可用作殺菌劑,在室外和室內作物上均可使用,以防治灰黴病、白粉病和霜黴病 。
  • 甲殼素脫乙醯基之後,是農藥氨基寡糖素!也是甲殼寡聚糖 !
    據了解,該物質在農藥、生物肥料、土壤改良劑、果蔬保鮮劑等方面都有應用,在農藥上,是一種新型的廣譜生物殺菌劑,也是植物誘抗劑,通用名稱為氨基寡糖素。氨基寡糖素/殼寡糖、甲殼低聚糖、β-1,4-寡聚葡萄糖胺,由3~10個單糖分子通過糖苷鍵連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