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楊光富在實驗室工作。
記者 瞿凌雲
農藥自誕生之日起,幾乎與毒物劃上等號。甚至有人警告:用這種「毒藥」來提高農業產量,無異於飲鴆止渴,人類應該走「另外的路」。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楊光富不但沒有選擇走「另外的路」,還與農藥結下不解之緣。
1997年從南開大學博士畢業,27歲的楊光富隨即進入農藥研究在全國佔一席之地的華中師大化學系。在這個新平臺上,楊光富遊刃有餘。28歲破格成為副教授,31歲破格成為教授,32歲出任華中師大化學學院院長兼農藥與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成為這一學術陣地的年輕掌門人。
10多年的學術攻關路上,楊光富及其團隊成果斐然,農藥專家沈演初院士評價他是「國內農藥化學界的一顆新星」。其課題組研製的具自主智慧財產權農藥品種已成為我國首批農藥創製品種等。更重要的是,他所發明的新農藥不僅對環境友好,活性比高毒農藥更高,而毒性比我們每天刷牙用的牙膏還低。
去年,楊光富帶領的研究組研製出一種高效殺菌劑,這個農藥候選新品種的急性毒性遠低於牙膏。為此,楊光富還將其申報了國際專利。
楊光富認為,農藥仍是目前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重要武器,關鍵是要通過研究使農藥不斷完善和更加安全。
據悉,按目前狀況,使用農藥將使全球30%-35%的作物免受損失,每年將挽回近3000億美元損失;如果在中國停止使用化學農藥,意味著將有3.5億人挨餓。
要使得農藥的活性更高、毒性更低,這意味著新農藥的研發難度更大。楊光富介紹,過去從1000個化合物就可以篩選到一個農藥化合物,但現在需要在8萬個化合物中才有可能找到一個「綠色」農藥化合物。
農藥開發甚至比研發醫藥更為苛刻。它不僅要完成與醫藥開發相似的全部試驗環節,而且還要開展環境評價和殘留試驗。更難的是,成本因素是關係到農藥開發能否成功的關鍵,而醫藥開發幾乎可以不計成本。
研發難度加大,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勞動。每年寒暑假,每個雙休日,楊光富總在實驗室裡忙碌著。每天早出晚歸,有時甚至要在實驗室裡過夜,在他的實驗室角落裡,還擺放著一個簡單的床鋪。
用來防治作物病蟲害的農藥和治病救人的醫藥,這兩個東西看起來似乎毫不相干,但楊光富卻巧妙地將二者聯繫在一起,他一邊做農藥化合物的篩選,一邊還篩選出具有醫藥活性的化合物,幸運地發現了一系列對腫瘤細胞具有很強抑制作用的新化合物,可以用作開發抗腫瘤藥物的先導。
農藥和醫藥一樣作為人類社會的保護傘,正在楊光富教授的身上逐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