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圓滿收官
我們與學校並肩成長
「十四五」嶄新開局
我們相約,奮鬥向未來
展望2021,錨定2035
我們一起
堅定信念,追夢向前
微言教育專欄
「我和我的學校」
網絡微視頻接力活動
今天一起來聽
同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湖南大學
師生們講述的故事
同濟大學
在同濟築夢逐夢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朱興一教授,2001年懷揣「交通強國」的夢想與同濟結緣,2013年留校成為一名青年教師,已發表學術論文共90餘篇,申請專利16項,獲批教育部和上海市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等。她激勵自己向前輩學習,秉持「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傳統,將祖國的需要作為科研所向。
大跨橋梁、縱橫路網、高速磁浮、超高層地標……回望每一項超級工程,同濟人主動擔當作為,在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中,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醫學抗疫、科技抗疫,以及海洋強國、交通強國建設等主戰場,處處跳躍著一個個鮮亮的「同濟元素」……
在同濟精神的指引下,朱興一堅守「交通強國」的夢想,所從事的智能化功能性路面研究目前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應用。這是朱興一的故事,更是同濟青年一代的青春故事。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朱興一說,她將繼續為夢想去奮鬥,向著2035年,向著更遠大的目標,鑄就交通夢,推動中國夢,不忘初心,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華中師範大學
懷揣教育強國夢想執著前行
高玉茜,華中師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輔導員。在她遠赴貴州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時,曾發起一個活動,為貴州學子提供來武漢體驗不同學習生活的機會。2015年,正是通過這樣的活動,張菊認識了華中師大,也開始思考自己的夢想是什麼。2017年,張菊考入華中師大公共管理學院。在校期間,她又參加了聖兵愛心社的支教活動,回到高中母校支教。如今,作為一名畢業生,張菊想要從華中師大出發,回家鄉任教,為家鄉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2020年,文學院2017級公費師範生孫雪儀從校內走到校外,回到高中母校長郡中學進行專業實習,實現了兩個轉變。通過在線學習,順利完成了一學期的學習任務,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2019級公費師範生黃成坤感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迅猛。「在我成為一名老師時,我希望能將虛擬實境、全息投影等信息化技術應用到課堂,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是他對未來教育模式的美好期待。
2035年,我國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從2020年到2035年,華中師大將繼續在教育強國的道路上勇敢探索,秉持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英才的初心使命,培養面向新時代,面向智能時代的新教師,賡續教育強國的偉大理想。
湖南大學
正當時,再出發!
近年來,湖南大學以「敢為人先」的底氣,追求原創性成果的理念,為青年學者營造了舒適的科研環境。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劉淵教授在新一代半導體電子器件方向已取得了多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四五」期間,他計劃瞄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破新型半導體器件和傳統矽機工藝不兼容的科學問題,助力我國在該領域實現由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轉變。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馮凱教授致力於研究高端軸承技術,以他作為學術帶頭人,成立了高端智能裝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已擁有一大批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一系列科研成果順利轉化。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戰蓓蓓2016年來到書院工作,見證了書院的變遷與發展。這些年,書院引進了國內外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師,聘請了來自7個國家的8位外籍教授,同時成立了「海外學術交流中心」,與國內外眾多高校建立了實質性的聯繫。未來,嶽麓書院還會持續引進海內外的優秀人才,完善學科建設,並繼續加強國際化建設。
新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青年人正逢其時。湖大人與湖大共成長,一起心懷夢想,不負初心,相依前行,追夢2035!
我和我的學校
更多教育信息
下載中國教育發布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