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傅是黃巖江口街道的環衛工人,平常有不少運輸泥漿的槽罐車會經過他負責清掃的區域,路上滴漏的泥漿,讓他在清掃時花費不少時間。
不過,最近王師傅的工作明顯輕鬆不少,槽罐車經過的數量少了很多,泥漿滴漏的狀況也跟著減少。這一變化,歸功於江口街道蘆村一家泥漿固化企業。
這家名叫台州市宇新汙泥處理固化基地的企業,是全市首家達到規範標準的建築泥漿集中處理基地。該基地於近日正式運營,主要工作是承接部分中小型建築工地打樁時產生的泥漿,將其進行固化處理。
處理固化基地亮點多多
在台州市宇新汙泥處理固化基地裡,那些大型機器乍看上去,跟在工地現場架設的固化機械沒有太大區別,同樣有泥漿收集、泥水分離和泥漿幹化等過程。
基地負責人張輝介紹了這套工藝的亮點,一是在泥水分離中,以前一直用的是石灰,但石灰會對分離水的水質有影響,排出的水可能造成二次汙染,他們現在引進了另一種製劑,以求最大限度地達到環保要求。
「排出的水環保等部門會來定期檢測,完全可以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張輝對這種製劑頗有自信。
另一個亮點就是基地本身。張輝說,去年市裡發布建築泥漿固化處理的意見後,他馬上帶著機器走進台州市場,當時做的也是現場固化,承接的第一個項目是黃巖區模具小鎮。
幹了一段時間後,張輝發現有些工地面積太小,沒有地方架設機器,很難進行泥漿固化處理,就按照相關政策著手興辦集中處理場。
據介紹,台州市宇新汙泥處理固化基地佔地5900多平方米,配備場內固定固化處置裝置5臺,移動固化處置裝置10臺,日處理泥漿能力1000立方米,年處理能力達40萬立方米。
張輝說,公司下一步還要擴大固化場地,並進行資源化利用,把泥渣做成陶粒等建築材料,進行二次利用。
黃巖泥漿固化企業發展最快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3家泥漿固化服務企業,其中黃巖有9家,若全區內的設備全部啟動,理論上日處理量為1萬多立方米,為全市泥漿日處理量最大的地區。
黃巖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泥漿固化行業之所以在黃巖快速發展,是出於本地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黃巖區的建設工程量開工量大,拆遷區塊多,建築泥漿總量大幅增長,預計今年全年泥漿量將達150萬立方米以上。加上本地泥漿處置場地有限,拉到遠距離的集聚區灘涂進行填埋,成本很高。
該負責人說,黃巖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城市管理局)把泥漿固化處置工作列為十件大事之一,按季度制定計劃,對新建工地推行泥漿固化技術。
當前,黃巖有9家固化企業,承接了10餘個工地的泥漿固化,其中模具小鎮客廳工程、江口汙水處理廠、北師大附中、江山壹品、下洋鄭安置房、羽山安置房等已通過建築泥漿固化處理技術完成工地泥漿處理。另外倪橋安置房、黃巖中學附屬學校等工地正在進行泥漿固化處置。
固化處置體系將向全市推廣
對於台州市宇新汙泥處理固化基地這家新運營的企業,台州市城市管理局環衛中心頗為重視。「這是我市第一家規範化運營的泥漿固化集中處理場所,意義尤為重大。」環衛中心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5月至11月的運營情況來看,建築泥漿現場處置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如場地足夠大,水電供應到位、泥渣外運落實到位等,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小型工地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相關政策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建築泥漿不外運、就地減量化」的思路建議調整為「就地減量化結合集中處置」。
集中處置不需要設備頻繁移動和安裝,供水、供電問題也可以一次性解決,其泥漿池具備一定的存儲功能,能讓固化設備連續運行減少設備閒置。
該負責人說,這種現場處置和集中處置相結合的泥漿固化模式,今年會在全市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