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一般是指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之神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外者。」
「神仙」也稱「仙人」、「真人」,統稱「仙真」。其實,神與仙是有區別的,「神」分先天之神和後天之神。
先天神是指先天自然之神,是出於天地未分之前,也稱先天之聖,是先天就存有的真聖,按《抱樸子》的說法,是屬於神異類,「非可學也」。也就是說,先天神是自然之靈氣聚結,非凡人可學。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極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間的凡人通過修道能夠修成的。
後天神是指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之後,歷朝歷代為開創人類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傳承起到很大推動和促進作用的聖賢之人,和為保衛國家灑血疆場,英勇就義的文官武將,因為是為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品德非常義勇,死後被帝王封為神。比如:嶽飛、關公、趙公明,還有一些大將被封為城隍爺,山神爺的等等。
仙是後天(自然界,請動物、及世俗之人,通過一定修煉)得道之人,也稱後天得道仙真,因為與先天之神一樣具有陰陽變化之神通,所以,人們通稱之為「神仙」。凡是通過長期的修煉,最終達到長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中國古籍中的「神」字,內涵相當豐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們難於預測、駕馭者謂之神,如《易》曰:「陰陽不測之謂」,曰:「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有精氣等謂之神,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又有「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還有長生不死者謂之神,如《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
可見「神」既包含先天神靈和後天神靈,一些對國家、民族的興旺而徵戰就義的大將、文官,死後,有被封為神的,如春秋時候的範蠡、比幹被人們敬奉為「文財神」,三國的關羽被敬為「武財神」南宋的嶽飛被封為天界四大元帥之,還歷代一些名將對國家有卓越功績,死後被封為山神、城隍的。「神」也包含有精氣之神和希求不死之願望。
道教謂老而不死曰「仙」。漢末劉熙所著《釋名》一書解釋: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說: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荷其有道,無以為難也。鍾、呂認為,所謂仙與人的分別,在於陰陽狀況的不同。純陽而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雜者,人也。負陰抱陽而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