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一個「太空水漂」是如何完成的?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國又一個「太空水漂」是如何完成的?
2020-12-17 02:57: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中新網12月17日電 題:中國又一個「太空水漂」是如何完成的?

  作者 郭超凱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以「太空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打水漂」是中國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的返回是中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已在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上實現。記者採訪航天專家,揭秘中國第二個「太空水漂」是如何完成的?

  此前,中國發射了20餘顆返回式衛星,回收11艘神舟系列飛船和新一代載人飛船,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更是近乎1:1地驗證了中國月地之間的「打水漂」式太空返回技術。

  其實,相較於地球軌道,從月球到地球的返回最大的區別就是速度,嫦娥五號是攜帶月球樣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即約30多倍音速的高速返回地球。「打水漂」就是為了讓返回器在大氣層中的飛行和再次升高的過程中消耗足夠多的能量,從而把速度降下來。

  中國的這個「太空水漂」,準確來說應該叫「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即在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一定「深度」並滑行一定距離後,調整返回器姿態,使其再次升高。隨著返回器的升高,其速度會進一步降低,在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時返回器便不再滿足成為一顆地球衛星的基本條件而再次開始下落,然後以類似神舟飛船的返回過程返回地球,後面的過程就輕車熟路了。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為何要採用「打水漂」的形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專家介紹稱,「打水漂」是為了借大氣層的東風,利用大氣的阻力和大氣與返回器的摩擦消耗返回器的動能。據悉,從第一次進入地球大氣層到落地,嫦娥五號返回器要在「風馳電掣」和「大起大伏」的狀態下飛行六七千公裡。

  當然,高科技加持的「太空水漂」與兒時在池塘邊玩兒的「打水漂」還是不同的,小時候玩兒的瓦片兒一旦甩出便不再可控,但嫦娥五號的「太空水漂」全過程都是可控的,只不過這種控制是由返回器自己來完成。在六七千公裡的飛行過程中,在允許的偏差範圍內,嫦娥五號返回器可以「自由飛翔」。那麼,返回器是如何實現過程中的「差之毫厘」而結果不會「謬以千裡」?這就依靠502所為嫦娥五號配配備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

  502所專家介紹道,所謂GNC系統,G(Guidance)即制導,返回器中的計算機會根據當前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結合落點位置進行制導處理,自動規劃出一條從返回器當前位置到開傘點的最佳飛行路徑;N(Navigation)即導航,高精度導航設備可以在茫茫宇宙中實時獲取自身的位置、速度等信息;C(Control)即控制,通過向安裝在返回器外的發動機發送噴氣控制指令,調整返回器姿勢,使返回器沿著規劃出的軌跡飛行。G、N、C協同工作就可以使返回器「條條大路通落區」。

  為了實現「順利跳起、準確著陸」的目標,科研人員在返回器GNC系統的研製過程中已完成數以萬計的模擬飛行試驗,並模擬了上百萬條飛行路線。502所專家表示,雖然嫦娥五號返回器最終的飛行軌跡不會和那百萬條中的任一條相同,但也肯定「無出其右」。(完)

相關焦點

  • 當小行星在太空中打了一個水漂……
    被摧毀的德國魯爾水壩  小行星也喜歡在太空中打水漂  在一定條件下,地球的大氣層也可以作為「水面」,讓飛行器和一些小天體實現「太空水漂」。中國的探月工程返回艙,就是通過打水漂的方式實現降速進入大氣層的。
  • 嫦五的「水漂」是這樣打的
    嫦娥五號返回器再入大氣模擬示意圖(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打水漂」是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採用這種類似「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的返回是我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是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上實現的,那次任務是為此次任務做的技術探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是嫦娥五號「太空水漂」技能的設計者。
  • 科幻強作《遠漂》帶你上太空
    科幻強作《遠漂》帶你上太空奧斯卡影后希拉蕊史旺再度扮演太空人,遠徵宇宙,探索無垠星空。。
  • 湖南水漂狀撞擊坑群(一星多坑) 初步論證
    水漂,就是這樣誕生的。太空水漂:跳躍式再入嫦娥五號T1探測器 返回地面路線示意圖 圖源:網絡這是中國繼前蘇聯的探測器(Zond)6-8號之後,第二個成功實施太空飛行器從月球軌道返回,以「太空水漂—跳躍式再入 (Skip Re-entry)
  • 出發容易回家難,嫦娥五號為什麼打個「水漂」才能到家?
    最具不確定性的一環,是返回器將兩次進入大氣層,仿佛打了個水漂。這個「水漂」會不會讓它滑得太遠,以至於找不到家?這個「水漂」學名是「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是比航天員返回還要複雜的技術。在嫦娥五號任務的尾聲,這場太空「水漂」貢獻了最後一幕驚險的表演。
  •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回到地球?專家揭秘:要先在大氣層上打個水漂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中國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採樣返回,已經完成了大部分使命,即將帶著2千克月巖和月壤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被稱為是中國航天史上難度最大任務之一,該探測器返回地球的過程也相當複雜。
  • 全球最悲催的太空人,在太空漂了311天,最後究竟如何回到地球?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止步,尤其是在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順利進入太空以後,各國對航天航空領域愈發嚮往,都想要在這方面有所收穫。於是,很多航天大國和組織都開始培訓太空人。太空人數量稀少,每一個都是萬裡挑一的好苗子,他們經過重重篩選,戰勝無數考驗,好不容易脫穎而出,選出來以後還需要長時間的適應性訓練,為了對他們負責,各國設立的考核標準非常苛刻,如果哪一項不合格就會失去進入太空的資格。當然,就算最後幸運和實力都到位了,真的有機會進入太空也別高興太早,因為考驗才真正開始。
  • 《地球引力》曝極簡版海報 漂向太空處境絕望
    《地球引力》曝極簡版海報 漂向太空處境絕望 時間:2013.08.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何小沁
  • 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太空打水漂有多難?30多倍音速下返航
    中國軍情 「打水漂」是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採用這種類似「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的返回是我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是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上實現的,那次任務是為此次任務做的技術探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五院502所是嫦娥五號「太空水漂」技能的「製造」者。那麼它是如何實現的呢?
  • 五星紅旗耀太空!「天問一號」如何完成「太空自拍」?
    一個重量僅680克的相機與探測器完成解鎖,以約0.2米每秒的速度逐漸遠離探測器;在逐漸遠離探測器過程中,由近及遠拍攝下帶有國旗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本體……10月1日,在舉國歡度國慶、中秋雙節之際,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圖像,五星紅旗在太空閃耀。
  • 人類不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第一是一隻狗,目前仍漂在太空
    人類不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第一是一隻狗,目前仍漂在太空相信很多人都曾經在課本上學過這麼一則知識
  • 嫦娥五號返回器的秘密:大氣層邊緣再次跳起,打著水漂回地球!
    12月17日凌晨,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返回器攜帶著2公斤月球樣品返回地區,並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圓滿地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結束。這種跳躍式半彈道返回技術,類似於我們小時候玩的「打水漂」,當返回器進入大氣層以後,在飛行時有一個向前的動量,同時還受重力的影響,返回器的遁形大底會向前下方壓迫空氣,這時候空氣會給返回器一個向後上方的反作用力,就能讓返回器向前上方彈起,飛出大氣層,然後再次進入大氣。整個動作就像是「打水漂」。
  • 國外網友:獨竹「水上漂」是什麼中國功夫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24歲女孩獨竹「水上漂」火到國外外國網友又驚又喜又贊又嘆:這是什麼中國功夫!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裡,裘千仞身懷絕技「鐵掌水上漂」,他可以在水面上輕盈地來去自如。令人想不到的是,現實生活裡,也有人能做到,而且還是位美麗的姑娘。
  • NASA:探測器收集器洩漏,「本努」部分巖石樣本漂入太空
    日前,該探測器在小行星「本努」(Bennu)表面採集到巖石樣本並飛離後,一些樣本碎粒正不斷從探測器洩漏到太空中。2016年9月,OSIRIS-REx探測器被發射升空,2018年底以來,探測器一直圍繞著「本努」運行,並將收集到的數據和圖像發回地球。圖為OSIRIS-REx探測器拍攝的小行星「本努」上的巖石。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新網NASA於23日臨時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 如何建設一個太空城市呢?
    如果人類不得不離開地球,我們只能在光年之外尋找或是在太空中建立一個巨大的棲息地。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太空城市呢?擁有自己的重力系統和生態系統,人類居住在巨大的圓環內側,外側是保護人類免受太空危險的堅硬外殼。建造這個太空城市並不容易。第一個問題就是尋找材料。目前在太空中漫遊的國際空間站大約有420噸。而這個環形世界將不少於100萬噸。柯伊伯帶將有足夠的材料用於這個項目。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在太空「打個水漂」再回來  很多人都試過「打水漂」,找一片薄薄的石頭或者瓦片,放低身姿,將石頭或者瓦片斜貼著水面擲出,有意思的一幕便會出現:石頭或者瓦片扎入水裡後又會快速躍出,回到空中,再扎入水裡,又回到空中……如此重複多次。
  •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不是人,而是一隻狗,目前仍漂在太空
    如今,我們的社會已經處在了一個高速發展的狀態當中。單單就是說我們時常會提到的航天技術來說。所談論內容更多的,還是人類進入到宇宙中的事情。但是實際上,第一個來到宇宙中的生命體卻並不是人類。而是一直來自蘇聯的小狗,它的名字叫做萊卡。
  • 至今漂在太空的兩個地球人:一位被葬在月球,一位被送往冥王星!
    不過就目前的技術來說,人類進入太空還不算一件容易的事。那能進入太空的就必須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太空人嗎?也不一定,迄今為止有兩位非太空人人類就進入了太空,並且永久留在那裡。如果將這個範圍擴大到地球生物,那就還得加上一條狗。克萊德.威廉.湯博,一位美國天文學家,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了冥王星。
  • 太空人在外太空犧牲後,屍體漂會不會成為其它星球的生命起源?
    太空人在外太空犧牲後,屍體漂會不會成為其它星球的生命起源?受到稀薄大氣阻力和引力擾動,最終軌道越來越低而重返大氣層,比如國際空間站,如果不經常開啟火箭升高軌道,那麼用不了一個月它將進入極其危險的下墜軌道!
  • 探測器收集器發生洩漏 小行星部分巖石樣本漂入太空 (2/2)
    探測器收集器發生洩漏 小行星部分巖石樣本漂入太空該探測器在小行星「本努」表面採集到巖石樣本並飛離後,一些樣本碎粒正不斷從探測器洩漏到太空中。圖為探測器採集巖石樣本模擬圖。 發布時間:2020-10-26 08:05:06 【編輯:李霈韻】 探測器收集器發生洩漏 小行星部分巖石樣本漂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