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動魄900秒!「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2021-01-15 上海熱線

  在太空「打個水漂」再回來

  很多人都試過「打水漂」,找一片薄薄的石頭或者瓦片,放低身姿,將石頭或者瓦片斜貼著水面擲出,有意思的一幕便會出現:石頭或者瓦片扎入水裡後又會快速躍出,回到空中,再扎入水裡,又回到空中……如此重複多次。

  這次,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在太空中打了「水漂」之後回來的。

  這個「太空水漂」,航天術語叫「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即在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一定「深度」並滑行一定距離後,調整返回器姿態,使其再次升高,隨著返回器的升高,其速度會進一步降底,在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時返回器便不再滿足成為一顆地球衛星的基本條件,再次開始下落,然後以類似神舟飛船的返回過程返回地球,後面的「回家」方式就輕車熟路了。

  「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打水漂』的形式回家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孟佔峰告訴記者,嫦娥五號返回器從月球歸來的速度是高達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大多為每秒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可別小看了這每秒3公裡多的差距,太空飛行器如果以過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摩擦產生的劇烈高溫將帶來極大風險,因此必須解決「減速」問題。

  中國航天的軌道設計師們,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讓返回器在太空中瀟灑地打個「水漂」。

  「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在15分鐘內完成。」孟佔峰說。

  這短短900秒的旅行,凝結了設計師們無數的心血,一次次分析、一次次計算、一次次論證、一次次試驗……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思,最終成就了太空中精彩一躍,為探測器安全順利返回打牢了基礎。

  當然,高科技加持的「太空水漂」與人們兒時在池塘邊玩耍的「打水漂」還是不同的,小時候玩的瓦片兒一旦投擲出去便不再可控,但嫦娥五號返回器的「太空水漂」全過程都是可控的。

  五院502所專家告訴記者,嫦娥五號返回器中的計算機會根據當前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結合落點位置進行制導處理,自動規劃出一條從返回器當前位置到打開降落傘地點的最佳飛行路徑,然後通過向安裝在返回器外的發動機發送噴氣控制指令,調整返回器姿勢,使返回器沿著規劃出的軌跡飛行,最終使返回器「條條大路通落區」。

  「可以說,在六七千公裡的飛行過程中,在允許的偏差範圍內,嫦娥五號返回器可以『自由飛翔』。」五院502所專家說。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搜狐 作者:社會先知道 責任編輯:顧銘

相關焦點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時間:2020-12-17 10:5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今天凌晨,攜帶著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地點,標誌著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兩次進入大氣層
    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孟佔峰介紹說:「就像在太空中打水漂,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凌晨1時33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約120公裡處,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
  • 回家路上,「五姑娘」玩起「打水漂」
    ◎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許多人小時候,都在池塘邊玩過打水漂。只要力道、手法得當,甩出的小石子能在水面連蹦幾下,劃出漂亮的弧線。如今,這個古老而有趣的遊戲,被融入高大上的航天任務中。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艙利用同樣的原理,在大氣層表面打了個「水漂」,安全返回地球。
  • 「嫦五」即將「回家」,這返回方式有點獨特
    (搜索回收分隊準備就緒)採取「太空打水漂(科學家重現了二戰時期這種跳彈攻擊大壩的過程)那麼什麼是太空打水漂呢可是他們都是從幾百公裡遠的近地軌道,以約7.9公裡/秒的第一宇宙速度返回的,而嫦娥五號返回器是要從38萬公裡遠的月球回來,速度達到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11公裡/秒。要讓這個奔逸絕塵的嫦娥五號慢下來,可是一個大難題。
  • 嫦娥五號太空「打水漂」回家,我們比美帝強在哪?領先至少10年
    我看到很多文章和報導都把「太空打水漂」講得太複雜,各種數據羅列一堆,也不管別人看不看得懂,此處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大家介紹一下,包你明白。當太空飛行器由太空「撞」向大氣層時,大氣層會產生一個「彈力」,學名「弓形激波」,將太空飛行器反彈出大氣層,由於這種現象很像人們在河邊玩的「打水漂」,所以也就俗稱為「太空打水漂」。
  • 「嫦五」回家 英雄凱旋
    記者 付毅飛攝迎「嫦五」回家,賀英雄凱旋。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經過一天奔波,於17日晚上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歡迎嫦娥五號任務試驗隊凱旋和返回器回家,航天城玉琮廣場舉行了隆重歡迎活動。五院院長張洪太、黨委書記趙小津等領導,院綜合管理部門及京區各單位共500餘人參加了活動。
  • 「嫦五」回家在即!西班牙馬斯帕洛馬斯航天中心來幫忙
    此外,薩哈貢主任還表示,他們已經做好全部準備,迎接嫦娥五號的歸來,並高度讚揚近年來中國航空>航天技術迅速發展對全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意義。(原標題:「嫦五」回家在即 西班牙馬斯帕洛馬斯航天中心來幫忙!)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流程編輯:u022
  • 「嫦五」回家在即 歐洲這個航天中心來幫忙!
    此外,薩哈貢主任還表示,他們已經做好全部準備,迎接嫦娥五號的歸來,並高度讚揚近年來中國航空航天技術迅速發展對全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意義。他表示,未來,馬斯帕洛馬斯航天中心將會和中國國家航天局展開更多合作。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nbsp&nbsp&nbsp&nbsp自從11月24日搭乘「胖五」開始探月旅程以來,嫦娥五號跨越38萬公裡,闖過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回家了,它幹了些啥?返回著陸經歷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 「胖五」送「嫦五」奔月!去月球上抓把土有多難?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五」順利飛天,國內外多家媒體關注:九天攬月步步高 神州沸騰聲聲遠
    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隨著2003年以來中國的太空計劃不斷積聚動力,這次嫦娥五號任務已經成為中國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之一。「中國巨大的技術和工程人才庫已經使其能夠克服大多數障礙。」該報導稱。  圖文、視頻形式繽紛  「嫦五」奔月作為人類探索月球的又一偉大嘗試,備受矚目。多家媒體對此報導別出心裁,創意層出不窮。  《一睜眼,就是這件大事兒!》
  • 「嫦五」像串糖葫蘆?去月球「挖土」有多難?這場直播信息量真是...
    「嫦五」像串糖葫蘆?去月球「挖土」有多難?「嫦五」抵達月面後如何再次啟動返回地球?採回的月壤又對中國的太空探索有何種意義?央視新聞23日晚開始的「陪你追嫦娥」直播特別節目全都講明白了!
  • 「嫦五」中的陝西智慧
    該裝置安裝在發射平臺上,能在火箭氫氧發動機工作前的2至3秒內,利用噴射的高溫、高速燃氣金屬粒子流,將火箭發射前排出的大量氫氣在其未達到可爆炸最低濃度前先行消除,確保運載火箭發射的安全性。航天四院下屬43所研製的高強耐磨低滲透碳碳密封環,用於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的8臺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氧泵二級端面密封,達到了高強度、高硬度、耐衝擊等特殊指標要求,為火箭發動機提供了安全保障。
  • 嫦五任務新聞發言人解讀
    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中新社記者:您剛才提到嫦娥五號再入返回的方案,為了讓它順利回家,科技人員設計了一種獨特方式,俗稱在太空中「打水漂」。您能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太空「打水漂」?
  • 「長五」送「嫦五」 月球去「挖土」!
    原標題:「長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李迪克攝   中國航天史上五個「首次」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採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五個「首次」。   ——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讓我們一文看盡這驚心動魄的23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一、海陸空為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保駕護航和載人飛船相比,嫦娥五號返回器體積僅有載人返回艙的七分之一左右,可著陸面積卻是載人飛船的16倍,在冰天雪地的夜間尋覓這樣小的目標可謂難上加難。
  • 五組數字,看長五如何送「嫦五」
    人民網北京11月24日電(趙竹青)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長五」送「嫦五」有哪些看點?我們通過幾組數字,來感受一下此次發射的震撼。
  • 錢學森彈道助力嫦五奔月,無法拒收的東風快遞,中國速度世界矚目
    本次嫦五的奔月之旅被無數人關注,奔月旅程的有個地方,反覆被人提到,那就是如何返回。上天旅行,中國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帶著「禮物」返回的經驗,我們卻並不豐富。為了防止嫦娥五號因為過熱而出現問題,科學家們想了一個辦法,安排返回器以特殊角度進入大氣層,並在大氣層密度變化的部分產生跳躍,跳出大氣層,隨後二次再入,為的是延長再入時間,避免產熱過快,就像是「打水漂」一樣。
  • 盤點那些為「嫦五」升天出力的高校
    今天,老馬主要想和您一起,盤點一下,那些為了「嫦五」默默奉獻的高校。1、「嫦五」總設計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校友—「挖土」裝上「慧眼」(2)為嫦五回「家」保駕護航(3)為嫦五安全著陸提供支撐5、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嫦五」助力、護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
  • 嫦娥五號回家路上玩起「打水漂」
    雖然我們都希望嫦娥五號早點回家,但速度太快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巨大的動能會轉化為熱能。為了防止嫦娥五號因過熱而再入大氣層失敗,科學家們想了一個辦法,讓嫦娥五號玩起「打水漂」。具體來說,嫦娥五號的返回器會以特殊角度進入大氣層,並在大氣層密度變化的部分產生跳躍,跳出大氣層,隨後二次再入,為的是延長再入時間,避免產熱過快,就像是「打水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