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2021-01-20 川北在線網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時間:2020-12-17 10:5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今天凌晨,攜帶著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地點,標誌著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回顧歷次探月任務,中國嫦娥均取得圓滿成功,但是各自歸宿因為任務要

  原標題: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今天凌晨,攜帶著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地點,標誌著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回顧歷次探月任務,中國「嫦娥」均取得圓滿成功,但是各自歸宿因為任務要求或飛向遙遠深空或永遠「棲身」月球。與幾位「姐姐」有去無回相比,嫦娥五號是個幸運兒——因為執行自動採樣返回任務而拿到了一張彌足珍貴的「回程票」。但返回之旅並非一路坦途,其中,極具中國特色的「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立下了頭功。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截至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蘇聯的太空飛行器以及我國嫦娥5T開展過繞月再入返回試驗。資料顯示,國外的再入太空飛行器共有三類:彈道式再入太空飛行器、彈道-升力式再入太空飛行器和升力式再入太空飛行器。我國的探月工程則採用了一種全新的再入方式——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

 

  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究竟有何特點,嫦娥五號為何選擇這一方式?

 

  嫦娥五號返回器從月球飛回來的速度是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大多為每秒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可別小看了這每秒3公裡的差距。這就好比扔石頭,同樣一塊石頭,從一層樓扔下來的速度和從十幾層樓扔下來速度肯定不一樣。同理,太空飛行器從數百公裡高的近地軌道返回和從38萬公裡遠的月球返回速度必然不同,且差距巨大。

 

  要想讓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順利返回地球,首要解決的就是速度這隻「攔路虎」。

 

  在反覆研究美蘇經驗基礎上,根據我國太空飛行器實際情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設計師們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通過空氣摩擦產生的阻力實現減速目的,並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家解讀說,這就像在太空中「打水漂」,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要在15分鐘內完成。

 

  防熱材料從33種新研材料中篩選

 

  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路」中還有一隻「攔路虎」,那就是溫度。

 

  見過神舟飛船返回艙的人一定對那身烏黑的外表印象深刻。之所以全身烏黑,是返回艙從近地軌道返回地球時,被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的高溫燒灼而成的。專家表示,再入的速度提高一倍,再入熱量將提高8到9倍。如此高的溫度,一旦進入返回器的內部,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對抗高速進入大氣層時摩擦產生的劇烈高溫威脅,嫦娥五號設計團隊為探測器巧妙設計了一件「貼心防熱衣」。

 

  首先,針對月球軌道返回熱環境、空間環境和重量的要求,提出了不同部位耐燒蝕和隔熱的具體需求與指標,從33種新研材料中篩選出了7種防熱材料,完成了防熱材料的布局和局部防熱結構設計,實現了我國由近地軌道再入到深空軌道再入的防熱結構設計的跨越。

 

  其次,提出了三維傳熱燒蝕分析方法,採用整體變厚度、變密度,分區域、偏軸設計方案,突破了輕量化設計關鍵技術,並利用一維燒蝕分析和三維溫度場分析相結合的數值分析方法,實現了用全面的局部燒蝕試驗代替整器燒蝕試驗,為任務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防熱結構設計、防熱材料成型工藝研究、焊接工藝研究,到工程樣機、結構器、熱控器、專項試驗驗證器、正樣器……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防熱衣」可謂精心「縫製」而成,最終成為返回器安全順利返回地球的生命保障。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在太空「打個水漂」再回來  很多人都試過「打水漂」,找一片薄薄的石頭或者瓦片,放低身姿,將石頭或者瓦片斜貼著水面擲出,有意思的一幕便會出現:石頭或者瓦片扎入水裡後又會快速躍出,回到空中,再扎入水裡,又回到空中……如此重複多次。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兩次進入大氣層
    科研團隊為它設計了一條穩妥的返迴路徑:按照一個特殊的拋物線回到地球,即「半彈道跳躍式返回」,相當於在大氣層上打個「水漂」,兩次進入大氣層。嫦娥五號返回器在接近大氣層時,飛行的速度將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公裡,比自近地軌道返回的第一宇宙速度(7.9km/s)快3.3km/s。
  • 嫦娥五號太空「打水漂」回家,我們比美帝強在哪?領先至少10年
    當太空飛行器由太空「撞」向大氣層時,大氣層會產生一個「彈力」,學名「弓形激波」,將太空飛行器反彈出大氣層,由於這種現象很像人們在河邊玩的「打水漂」,所以也就俗稱為「太空打水漂」。太空飛行器第一次被大氣層彈出後,會第二次進入大氣層,此時它的速度已經大大降低,這時再返回地面就容易的多了。那麼這項技術的真正難點在哪裡呢?為何美國到現在也沒完全掌握呢?答案:控制!精確控制,才是這項技術的根本。
  • 回家路上,「五姑娘」玩起「打水漂」
    ◎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許多人小時候,都在池塘邊玩過打水漂。只要力道、手法得當,甩出的小石子能在水面連蹦幾下,劃出漂亮的弧線。如今,這個古老而有趣的遊戲,被融入高大上的航天任務中。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艙利用同樣的原理,在大氣層表面打了個「水漂」,安全返回地球。
  • 「嫦五」即將「回家」,這返回方式有點獨特
    「打水漂」大家也許都玩過,通過用扁型瓦片或石片,在手上呈水平放置後,用力飛出,石片擦水面飛行,石片碰水面後因慣力原理遇水面再彈起再飛,石片不斷在水面上向前彈跳,直至慣力用盡後沉水,這遊戲的規則:一是比漂飛出去的距離,二是比點擊水面的次數。
  • 小明問嫦娥丨半彈道式跳躍回 大氣層上「打水漂」
    請點此安裝最新flash「嫦五畢竟人家是重點保護對象,裡面裝著來自月球的寶貝呢,那樣一頭紮下來,不是被燒壞,就要被摔壞,肯定不安全。那怎麼才能安全呢?那就得對它返回的線路進行控制,我們叫「半彈道跳躍式返回」,相當於在大氣層上打個「水漂」。什麼?大氣層上還能「打水漂」?這個「水漂」怎麼打?就是要控制返回器進入大氣層的姿態,並且讓它先後兩次進入大氣層。
  • 「嫦五」回家在即!西班牙馬斯帕洛馬斯航天中心來幫忙
    馬斯帕洛馬斯航天中心主任 拉斐爾·薩哈貢·施瓦茲:我們將再次擔任重要工作,我們將用我們的直徑為15米的天線,對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進入大氣層進行追蹤。我想強調的是,這個追蹤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知道探測器進入大氣層的確切切入點,就可以知道探測器著陸的具體方位。
  • 「嫦五」回家在即 歐洲這個航天中心來幫忙!
    馬斯帕洛馬斯航天中心主任 拉斐爾·薩哈貢·施瓦茲:我們將再次擔任重要工作,我們將用我們的直徑為15米的天線,對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進入大氣層進行追蹤。我想強調的是,這個追蹤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知道探測器進入大氣層的確切切入點,就可以知道探測器著陸的具體方位。
  • 別催了,嫦娥五號第一次月地轉移入射,就剩下找到唯一的回家路了
    嫦娥五號從發射入軌到返回器再入回收,一共要經歷11個飛行階段,分別是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這樣看來嫦娥五號一旦成功完成月地轉移階段,那離回家僅差一步之遙。月地轉移有何複雜之處月地轉移,簡單地說是從月球軌道轉移到地球軌道的過程。
  • 「長五」送「嫦五」 月球去「挖土」!
    原標題:「長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科研人員創新提出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樣,讓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突破
    突破  太空「郵差」成就嫦五探月之旅  風塵僕僕趕到地球上空後,嫦娥五號探測器軌道器、返回器分離。返回器帶著月壤進入大氣層,飛向著陸場。此時,嫦娥五號任務完成在即。回過頭看,貫穿任務全過程的一個核心器件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000901)集團八院研製的軌道器。
  • 「胖五」送「嫦五」奔月!去月球上抓把土有多難?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科研人員創新提出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樣,讓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確保嫦娥五號能安全順利地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首次自取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嫦娥五號探測器隨身攜帶各種「神器」,採集約 2千克月壤並進行密封封裝並安全送回地球。
  • 錢學森彈道助力嫦五奔月,無法拒收的東風快遞,中國速度世界矚目
    本次嫦五的奔月之旅被無數人關注,奔月旅程的有個地方,反覆被人提到,那就是如何返回。上天旅行,中國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帶著「禮物」返回的經驗,我們卻並不豐富。為了防止嫦娥五號因為過熱而出現問題,科學家們想了一個辦法,安排返回器以特殊角度進入大氣層,並在大氣層密度變化的部分產生跳躍,跳出大氣層,隨後二次再入,為的是延長再入時間,避免產熱過快,就像是「打水漂」一樣。
  • 「長五」送「嫦五」,去月球「挖土」!
    科研人員創新提出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樣,讓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確保嫦娥五號能安全順利地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嫦娥五號探測器。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nbsp&nbsp&nbsp&nbsp自從11月24日搭乘「胖五」開始探月旅程以來,嫦娥五號跨越38萬公裡,闖過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回家了,它幹了些啥?返回著陸經歷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 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太空打水漂有多難?30多倍音速下返航
    中國軍情 「打水漂」是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採用這種類似「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的返回是我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是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上實現的,那次任務是為此次任務做的技術探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五院502所是嫦娥五號「太空水漂」技能的「製造」者。那麼它是如何實現的呢?
  • 在大氣層裡「打水漂」,原來這才是登月後安全返回的最重要一步
    那就是飛船再入的問題。就好像在地球上扔石頭一樣,你扔的越高,花的力氣就越大,石頭砸下來就越狠。這就是個動能和勢能轉換的問題。飛船打到月亮上,碰到的也是這個問題,從月亮返回的飛船速度會非常快。直接了當的衝進大氣層,是根本無法消耗那麼多動能的。這該怎麼辦呢?
  • 「嫦五」回家 英雄凱旋
    記者 付毅飛攝迎「嫦五」回家,賀英雄凱旋。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經過一天奔波,於17日晚上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歡迎嫦娥五號任務試驗隊凱旋和返回器回家,航天城玉琮廣場舉行了隆重歡迎活動。五院院長張洪太、黨委書記趙小津等領導,院綜合管理部門及京區各單位共500餘人參加了活動。
  • 嫦五「打水漂」絕技,五十年前美蘇就有,幾個改變讓精度大大提高
    左邊是阿波羅4號再入地球的返回軌跡,仔細觀察,是不是有點「打水漂」的意思?阿波羅4號返回時間是1967年11月9日,比蘇聯的「探測器-6」稍早些,再入地球時出現類似「打水漂」的軌跡,是不是說阿波羅是首先實現「打水漂」的太空飛行器?不是這樣。據說阿波羅4號當時嘗試用長且平直的彈道再入,整個過程中,「碰巧」出現了小幅度跳躍,並非有意為之。
  • 嫦娥五號回家路上玩起「打水漂」
    雖然我們都希望嫦娥五號早點回家,但速度太快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巨大的動能會轉化為熱能。為了防止嫦娥五號因過熱而再入大氣層失敗,科學家們想了一個辦法,讓嫦娥五號玩起「打水漂」。具體來說,嫦娥五號的返回器會以特殊角度進入大氣層,並在大氣層密度變化的部分產生跳躍,跳出大氣層,隨後二次再入,為的是延長再入時間,避免產熱過快,就像是「打水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