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母親於阿飛來說不是彼岸也不是藉口,應該是象徵吧!

2021-01-20 橙子味的QQ糖

象徵:如果阿飛能夠一直耽溺於及時行樂的人生,我們也許可以就此下結論,說他的「口口聲聲尋母」、「遲遲不見行動」背後,不過只是把「生身母親」當作混跡濁世的一個藉口。所謂飛翔,也只是他編出來的一個莫須有的故事,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別無意義。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每當激情過後,他獨自一人仰臥在床上,總會下意識地想起那個無腳鳥的故事:「聽人家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這麼飛啊飛,飛累了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時候。」

——永不停止的追尋。在一邊自我墮落一邊自我拯救的旅程裡,雖然找不到愛,他卻一直沒有放棄過對自我意義的渴望與追尋。他曾經藉助聲色男女來證實自己的存在,但是漸漸地他發現,這些東西只能讓自己生活得更不真實。在這種主體性被物化的生存狀態下,他開始感覺到一絲「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無所事事,沒有能力去愛別人,得到的愛又不是心頭所想;有的只是浮華與輕薄,虛飄飄地不著地,整個人仿佛只是exist(存在),卻不知道怎樣才是live(生活)。骨子裡始終潔身自愛不能自棄的阿飛,越來越覺得,所有的飲饌聲色、啼笑憂歡,到頭來還是一場空。色相越是紛繁眩目,他的心就越空;一想起心底裡的某些東西,即便身處活潑的歡宴,也立即感到無邊的寂寥,興味索然。不,不,他要的根本不是這些。

遠方的生身母親,不是什麼彼岸,也不只是一個藉口,她更是一個象徵,象徵了阿飛真正想要的東西:他的自我,他的靈魂,他存在的意義。母親的腹胎,是他的自我和靈魂的始源地,所以這個「生身母親」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在他的下意識裡成為「自我」和「靈魂」的象徵。也許在其他人看來,所謂的自我、靈魂,相比於權、勢、財、利、情,是最可有可無的東西,但是這個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對阿飛來說卻具有無比重大的價值。他的這份自愛,並不是水仙子式的自傷自憐,而是想自我證明,為自己的存在追問一個意義。但是意義究竟是什麼呢?在他的四周,不乏一些扎紮實實生活著的人。或是有著穩定職業的男人(警察、海員),或是盼著結婚的女人(蘇麗珍);就連爬落水管上下樓、形似竊賊的朋友和當舞女的露露,也都對愛情深信不疑。而他呢?既不可能去做一個平凡的職員,又無心為紮實的人生(愛情、婚姻)經營。他身邊的另外一群人,則是一些社會邊緣人物,例如頻繁出現的妓女。或在香港,或在菲律賓;或矜持,或俗豔。她們是肉慾的象徵,而阿飛最執著的東西,卻是他自己的靈魂。——在阿飛和妓女的廝纏中,我們可以見到靈與肉的含蓄映襯。他根本就不是一個世俗的人,一切的權欲、物慾、利慾,通通跟他扯不上關係。即便在沒錢的時候也還是把錢看得很淡(在隻身去菲律賓前途未卜之時把唯一的財產:一部汽車,送給朋友)。同時因為信不過感情,連情慾也是淡淡的可有可無。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人群參差錯落的對照之下,益發顯出他的不實際。終於,意義失落。「自我」的難題,日日逼近,而他,根本找不到「意義」。他的自我,他的靈魂,他的意義,和那個遙遠的生身母親一樣,只是一個美好而空泛的理想。走不了非凡之路的理想主義者,於是在人生面前感到了自己的平凡和無奈。阿飛背負著沉重的靈魂,等待著從天上降下來的改變,等待那永遠不會到來的脫胎換骨的一天。他心裡早已知道是無路可走,遲遲不肯承認,不肯面對現實,是始終執拗著不願捨棄對「自我」的追尋,哪怕希望渺茫。

時間一長,所謂的自我追尋不但未能逾越身體的遲滯,反而成為禁錮。那些無法自抑的渴望,在無數不眠的夜晚積蓄成愁,無處排遣,就只好向內轉,加壓在自虐上。——不能容許自己完全不作為,就以自虐的作為填補了等待的空虛。這自虐的結果,呈現在阿飛身上,便是病態的陰鬱。心與身體的不和諧,使他陷入晦暗不明的壅塞的憂傷,常常感到莫名的悵惘,永遠沒有純粹的快樂。這不能哭、不能忘的磨人的愁緒,正如《詩經》中的《柏舟》一篇:「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他一直以為自己可以飛翔,其實他的翅膀早已經折斷了。「以前我以為有一種鳥從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實他什麼地方都沒有去過,這隻鳥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臨死前,他終於肯承認。這樣斷然地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多少有幾分悲愴,雖然事實正是如此。企圖掌握自己命運和命運不可把握之間的悖論,在生命結束的一刻,再次凸顯。既然對自我的追尋註定了會是永遠的未完成,那麼就只有靠死亡,讓生命消失,讓這伴隨生命而來的「自我」隨之消解。心靈的喧騰不安在這一刻復歸淡定,從此再不需要為「自我」的難題掙扎。愛與自我的追尋之旅:「聽人家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這麼飛啊飛,飛累了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時候。」

——開始的時候,誰也不知道那隻鳥為什麼會在那裡,它為什麼要飛。一度我們以為他是在尋找他的生身母親,尋找一個彼岸世界;後來我們又以為那不過是他編造的一個,能使自己安心混跡濁世的藉口。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他從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要不斷追尋那一份失落了的愛與自我。而「生身母親」,不過只是一個象徵的符碼。「以前我以為有一種鳥從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實他什麼地方都沒有去過,這隻鳥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他想一生飛翔在這個愛與自我的追尋之旅,可惜他不但是無腳的鳥、無根的人,他的羽翼也早已折斷了。對於一個畢生旨在飛翔的人來說,這折翼的人生,可不是「一生下來就已經死了」!那愛與自我的失落,也終於成了生命中永遠的遺憾。借著這個飛翔的寓言,《阿飛正傳》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曲終人散,它始終也沒有給出對「自我意義」問題的答覆。也許它只是想向我們展示一種「永恆的人性困境」,而不願對具體的人事妄加褒貶。這「不下定論」的姿態,拒絕了斬釘截鐵的答覆,與此同時,另一個更為意味深長的啟示逐漸浮出水面——我想,每個人的價值取向,是無從對他人解釋清楚的。也許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也許眼高手低沒有能力實現;也許只是自欺欺人的堂皇藉口;或者根本只是迷戀虛無——但是每個人獨特的靈魂,都應該得到尊重——尤其是他自己的尊重。

相關焦點

  • 《阿飛正傳》: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
    ­  《阿飛正傳》劇照­  旭仔(旁白):我聽人家說,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飛呀飛,飛得累了便在風中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的時候。­  王家衛《阿飛正傳》,1990­  臺詞控第327期,這句臺詞來自《阿飛正傳》。
  • 《阿飛正傳》張國榮:沒腳的小鳥
    阿飛的魅力在於他永遠都不會世俗,他神秘、不羈。但阿飛卻給自己找了一個藉口—為了尋找他所謂的「親生母親」。他劇照把自己優雅地比喻為「無根鳥」,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女人都表現得放蕩不羈對於《阿飛正傳》王家衛賦予影片一種統一的色調,一種帶有歲月劃痕的被風化過的色調,一如那片充盈在眼前的像飲了酒的綠色熱帶雨林般霧氣蒸騰,醉的好像全部都看真切了,睡醒後卻又忘記了些什麼,留存下獨一無二的曖昧感覺。
  • 《阿飛正傳》無腳鳥背後的故事
    這是《阿飛正傳》裡一段經典的臺詞,而這句話映照的便是阿飛的一生。為什麼王家衛的這部篇電影能在1991年的第十屆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擊敗吳宇森導演的《喋血街頭》成為當晚最大的贏家,贏得了最佳導演的桂冠?而這一次《阿飛正傳》的策劃正好又是他之前的朋友,於是張國榮便有了機會塑造這個經典的角色。世界上巧合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在我們唏噓旭仔與張國榮經歷相似的時候,卻不知其實在這之中是融入了很多的即興元素。
  • 阿飛正傳:沒有腳的小鳥,一生奔波只為了自由
    張國榮的一分鐘朋友,旭仔在與蘇麗珍的對白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今晚你會夢到我,自信而又果斷,我想這也是蘇麗珍會迷上旭仔的原因之一吧,自信的男人總有著一股吸引力,讓你不斷想向他靠近。可是阿飛是孤獨的,一個追求自由的,誰也無法束縛著他,蘇麗珍問他要不要告訴她父母我們的事,阿飛說我們的什麼事,蘇麗珍沉默,又再問是否會和她結果,阿飛很明確的告訴她不會,儘管蘇麗珍很傷心,想要離開這兒,卻又在一次妥協,並和他說想要一直和他在一起,「你可以容忍我一刻,卻不會容忍一輩子不和我結婚的」這是阿飛留給蘇麗珍的最後一句話,從這裡可以看出阿飛的叛逆而又喜歡自由的個性
  • 《阿飛正傳》:你可還記得張國榮的曼波舞?
    不過,你可還記得張國榮的另一部經典電影《阿飛正傳》?一段」婀娜多姿「的張國榮曼波舞,讓人看著思緒萬千。恨過人試著模仿過,但都差得太遠了。杜琪峯曾說,王家衛實際上只拍了這一部電影:後來影片中的人物都能在其中找到原型,而主題永遠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疏離與親近,拒絕與接納,追求與失落,忘卻與銘記,逃離故土與尋找自由。
  • 張國榮《阿飛正傳》累計票房1200萬,不得不說王家衛選角真有一套
    《阿飛正傳》上映第六天,實時票房已經突破1200萬,因只在全國藝聯影院上映,影片排片、場次無疑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然而在這樣的上映環境裡,仍交出了如此好的成績,可以說是好口碑,讓影片贏得了高入座率。《阿飛正傳》修復小規模上映的成功,再次讓觀眾見識了什麼叫做經典,那就是時間也不能打敗的東西。
  • 《阿飛正傳》:那隻沒有腳的小鳥,你不配得到愛情
    《阿飛正傳》,如果主角旭仔不是哥哥飾演的——恐怕,我會連正眼都不會多看他一下。畢竟,這兩個女人都那麼愛他。他呢?對蘇麗珍難道不是始亂終棄嗎?如果不是真愛對方,就不要招惹她。你在情感方面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對方未必可以。02所以,劉德華飾演的警察超仔才會那麼心疼蘇麗珍。而在異國他鄉見到旭仔,超仔也對他愛理不理。
  • 張國榮三部經典電影《流星語》、《阿飛正傳》,《霸王別姬》
    二,張國榮最重要的電影《阿飛正傳》張國榮演技好毋容置疑,但其影帝緣卻不算好,他得過一些知名度較小的「小影帝」,1991張國榮憑藉《阿飛正傳》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是其唯一的真正影帝。只可惜他當時人在加拿大,沒有親自於現場接過獎盃,這也是他一生的遺憾了。
  • 《阿飛正傳》:「無腳鳥」只是獻給所有孤獨而迷惘之人的一個童話
    這是《阿飛正傳》裡關於無腳鳥的傳說,也是電影獻給所有孤獨而迷惘之人的一個童話。有人說王家衛的電影中有種讓人捉摸不透的美感和神秘感,《阿飛正傳》也一樣。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叫阿飛的人,但無論是對白、色彩還是演員的演繹方式都充滿一種華麗的憂傷。
  • 《阿飛正傳》有的放矢,從旭仔的撩女技巧說開去……
    《阿飛正傳》這部電影中,並沒有阿飛這個人,只有旭仔。我並不會認為阿飛是一個人,我更願意認為阿飛是旭仔身上那種對自由也是對歸宿的追尋;所以就這部電影的名字而言,我更願意相信墨鏡的意思是:這是追尋自由的傳奇;看看《阿飛正傳》的英文名應該就很容易明白了——Days of Being Wild。
  • 細說王家衛的《阿飛正傳》—無腳鳥
    這對讚美的人來說,並不完全否認但也不影響,因為他的電影就是用「鏡頭說話」,永遠是以一種不確定性和神秘性來敘述。讓觀眾們在影片中去獨立思考,在思考中體會。這也就是他的影片值得我們去反覆回味和欣賞的原因了。
  • 《阿飛正傳》上映,劉嘉玲發聲,王家衛說的六個字令人緬懷張國榮
    6月25日,由王家衛導演,張國榮、張曼玉、張學友、劉嘉玲、劉德華、潘迪華、梁朝偉等主演的《阿飛正傳》,在國內藝術聯盟影院上映。作為香港影史上,最為經典的文藝片,《阿飛正傳》在華語電影史上,都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 史上最清楚《阿飛正傳》劇情介紹 再看不懂得吃鯨魚補腦
    而《阿飛正傳》無疑是他電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他憂鬱的氣質,細膩的表演將這部電影推上了難以超越的高度,上面這段臺詞也跟著成為永恆的經典。說實在的,因為《阿飛正傳》是一部文藝電影,很多喜歡電影的朋友可能聽說過,但是沒看,或者看過卻沒看明白。在這裡,請聽給我娓娓道來,帶您重溫這部經典,懷念逝去的人和他帶來的精彩。
  • 《阿飛正傳》這個講的不只是旭仔,更是張國榮一生的故事!
    在這麼多電影中,唯一一部被普遍認可的,最貼近張國榮本身的,就是《阿飛正傳》。一個講述無根鳥愛情觀以及迷失的故事。看王家衛的電影,總是會有這樣的感覺。每次覺得自己看懂了,但轉念又似乎什麼都沒懂。《阿飛正傳》也是如此。這部電影的風格給人一種晦澀的感覺,這種格調也預示著阿飛的悲慘結局。在電影裡,旭仔一出生就被親生母親拋棄,而他的養母是一朵交際花。
  • 當我說我愛《阿飛正傳》時,我在談論什麼
    我從沒想過,我在影院看過最多遍的他的作品是《阿飛正傳》。事實上,我一開始甚至不相信自己會如此喜歡這部電影。不,我不喜歡那段對著鏡子的《Maria Nona》,我不喜歡那種賭氣式的旁若無人——剝除一切誇張的矯飾,其實那並不是一次舒展與享受。它彰顯了一個從不付出也不接受愛情的男人靈魂最深處的悲涼與乖戾。它太酸澀,酸澀得又過於矯情。
  • 《阿飛正傳》: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這樣飛啊飛
    阿飛正傳,很多時候,英文名或許更直白一些。THE DAY OF BEING WILD.野生活,或者我那不羈放縱愛自由的生活。灰暗落雨的深空下,永遠有午夜佇立的劉德華們守望著心慕的女子,永遠有失魂落魄的張曼玉們盼望著無法可及的情人歸來。
  • 《阿飛正傳》:無腳的鳥只有不停的飛
    於是他立刻拋棄了他的女朋友而去找他的母親,母親在菲律賓,而他最好的朋友歪仔(張學友飾)試圖取代他的位置,但是被梁鳳英拒絕。可是旭仔的母親拒絕見他,他告訴自己絕不要回頭看。他酩酊大醉倒在街上,被一個路過的水手超仔攙扶著回到旅館。
  • 《阿飛正傳》——沒有腳的鳥
    一個阿飛死了,還有無數個阿飛。影片最後的鏡頭裡,是梁朝偉飾演的一個小角色,在這短短的幾分鐘裡,他僅僅是抽了個煙、磨了下指甲、數了數鈔票、梳了下頭髮,我們就看到了另一個頹廢的阿飛。所有的故事都還在繼續,所有的故事終將結束...
  • 《阿飛正傳》重映:傳說中有一種鳥,一生只落地一次
    在那段青春的歲月裡,課餘的生活,除了籃球,就是張國榮的音樂,電影,還記得,在陰暗的地下錄像廳裡,看《阿飛正傳》時的失落、迷茫,腦袋一片空白,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出錄像廳的。後來,又有意無意重新看了許多遍,雖然已經沒有當初那迷茫的樣子,但失落卻是依然。影片描述了一位孤傲、叛逆的青年旭仔的內心世界。
  • 城市裡有很多的無腳鳥,只能飛,不能停下,《阿飛正傳》如是說!
    《阿飛正傳》裡講到「有一種鳥,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電影講的是旭仔(張國榮)其實就是那隻無腳鳥,他不停的飛,絕不落地,一直到死,才落地的故事。電影於1990年12月15日首次在香港上映,時隔18年後於2008年,又在韓國重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