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原銀行》內刊2020年第5期(總第十二期)
非常時期,必有非常之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完成目標帶來空前挑戰。通過研判形勢,國家適時提出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以「六穩+六保」強力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所謂「六穩」,就是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所謂「六保」,是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任務。
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國家各部委出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和政策,多管齊下,攻堅克難,迎戰風險,贏得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權。
央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
在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對疫情發生以來的「六穩」「六保」工作作了總結。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於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下降6.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9%。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對外貿易結構繼續改善,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一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今年以來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了1.75萬億元長期資金,春節後投放短期流動性1.7萬億元。
二是加大對衝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貨幣信貸支持力度。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增加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支持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再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1萬億元支持經濟恢復發展。同時,用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促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推廣運用,保持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等。
總體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成效顯著,傳導效率明顯提升,體現了前瞻性、精準性、主動性和有效性。對於下一階段的主要政策思路,報告指出,央行將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具體來說,首先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點和節奏。加強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運用總量和結構性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此外,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處理好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防風險、控通脹的關係,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多渠道做好預期引導工作。推動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同時,持續深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有序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國內經濟和對外經濟之間的平衡。把握好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政策和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三方面的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銀保監會:堅持督促引導資金「脫虛向實」
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方面,銀保監會採取了哪些措施和行動,還將如何進一步推動銀行業保險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從總量和結構同時入手,指導銀行保險機構紮實做好「六穩」「六保」金融服務,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一是加強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銀行保險機構債券投資、保險資金股權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保險行業賠款和給付支出超過5200億元。
二是強化疫情防控領域金融服務。積極滿足衛生防疫、科研攻關等方面的合理融資需求,為受疫情影響較大地區、行業、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6月末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1.5%,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同比增長11%。
三是做好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通過展期、續貸等方式對超過1.8萬億貸款本息實施延期。推動健全民營企業貸款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提高民營企業融資可獲得性。
四是加大薄弱領域金融支持力度。出臺《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提質、降本」。最近統計顯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已超13萬億元,同比增速27.6%,平均利率6.03%,較去年全年平均利率降低0.67個百分點。
五是積極服務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製造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6月末貸款餘額分別較年初增加1.7萬億元和2.2萬億元。外貿金融服務力度不斷增強,上半年中國出口信保公司支持出口承保2699億美元。
銀保監會還將對全社會復工復產工作全面推進:
全力打通恢復經濟循環。繼續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勢頭,研究實施中小企業「低成本無擔保」應急貸款和大中型企業應急融資安排,更好發揮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調節作用。
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加大重點行業、普惠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積極擴大最終消費需求。
更好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優化完善保險產品,特別是災害保險、公共衛生保險、健康保險等,加快理賠速度,提高理賠效率,使企業及時獲得保險賠付,儘快復工復產。
持續提升宏觀政策協同效應。強化財政、金融、就業、產業等各項政策協調配合,實現多層級政策相互支持,更好服務各類市場主體。
督促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深入開展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依法嚴厲打擊資金空轉和違規套利行為。當前特別要強化資金流向監管,規範跨市場資金往來和業務合作,嚴禁銀行保險機構違規參與場外配資,嚴查亂加槓桿和投機炒作行為,防止催生資產泡沫,確保金融資源真正流向實體經濟中最需要的領域和環節。
國家發改委:努力實現全年目標聚焦「六個強化」
國新辦5月24日舉辦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奮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發布會,回應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經濟增長的內容已經融在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之中。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工作,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做到「六個強化」。
強化就業民生。今年首要目標任務,就是優先穩就業保民生,重點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貧困地區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對874萬高校畢業生,實行企業擴招、研究生擴招、基層就業擴崗,並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對2億多農民工和幾千萬貧困地區勞動力實行公共就業服務城鄉常住人口常覆蓋、全覆蓋。
強化脫貧攻堅。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今年發展的重目標、硬任務,重點是加大就業、產業、消費等扶貧力度,要以投資建設帶動扶貧脫貧。克服疫情影響,加快脫貧攻堅項目開工復工的力度,擴大以工代賑建設領域實施範圍和受益對象。
強化政策對衝。落實好更加積極有力的積極財政政策和更加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並與就業優先政策、鼓勵消費政策、補短板的投資政策、結構性產業政策、差別化區域政策和市場取向的價格政策形成合力,有效對衝疫情影響。
強化內需支撐。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擴大消費,促進投資,拓展城鄉區域大市場。要用好6000億元預算內投資、3.7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各種資金和社會資本,加快補短板、強弱項。
強化企業幫扶。加快落實援企政策,千方百計幫扶1億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復產復業。
強化改革開放。落實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海關總署:一攬子政策措施穩住外貿基本盤
在7月14日國新辦舉行的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海關聚力「六穩」「六保」,統籌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和促進外貿穩增長工作。今年以來,先後出臺外貿穩增長10條措施並制定50條具體任務清單等一攬子政策措施,穩住外貿基本盤。
一是進一步提升通關效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通關手續,全面推進「兩步申報」「綠色通道」、免到場查驗等便利化措施。6月份,全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39.7小時和2.3小時,較2017年壓縮59.3%和81.5%。
二是積極支持擴大進口,積極應對國外限制性措施促出口。持續擴大進口國家和商品範圍,新增批准了5965家國外註冊企業,加大農產品、食品進口保障力度。上半年,肉類(含雜碎)、糧食進口同比分別增長了107.3%和18.1%。加大對外磋商談判力度,積極應對國外限制性貿易措施,擴大產品出口。
三是大力支持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和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建設,助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海關監管制度。積極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推動建成建好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在符合條件的中西部地區和發展勢頭較好的東部地區增設一批綜合保稅區。上半年,綜合保稅區進出口1.42萬億元,增長13.2%,比外貿整體增速高出16.4個百分點。
四是促進新型貿易業態發展,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全面推廣跨境電商出口商品退貨監管措施,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試點。鼓勵中西部、東北等地開展市場貿易採購試點。上半年,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出口分別增長28.7%和33.4%。
五是為外貿企業紓困解難,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對受疫情影響未能及時報關的進口貨物累計減免滯報金1.37億元。支持出口轉內銷,暫免徵收加工貿易貨物內銷緩稅利息,進一步放寬加工貿易內銷申報納稅辦理時限。全面推進關稅保證保險改革,累計服務3113家企業,擔保稅款2584億元,其中中小企業約佔70%。
財政部:轉移支付資金將直達基層
近段時間,財政部積極財政政策加碼發力,不斷釋放更加積極的強勁信號,助力「六穩」「六保」效果也逐漸顯現。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全國財政廳(局)長座談會上指出,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資金規模和力度大,要把準方向,聚焦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產業轉型升級等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集中發力。
展望下半年,財政政策將會延續更加積極有為的政策取向,在貫徹落實已出臺政策的同時,提高政策績效,更加精準、更重實效。
抗疫特別國債層面:為籌集財政資金,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近日財政部決定第二次續發行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三期)(10年期)。此前,財政部已於6月18日順利發行首批兩期抗疫特別國債共1000億元。按照有關要求,總計1萬億元的抗疫特別國債將從6月中旬開始發行,7月底前發行完畢。
地方債層面,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全國各地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21936億元,發行規模同比增長128%。各地發行新增專項債券中八成以上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基礎設施、民生服務三個領域。
減稅降費層面,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的稅費政策。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9066億元。
轉移支付層面:為了保障基層民生,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和1萬億元新增財政赤字對應的資金直達基層、直接惠企利民的相關機制建設也在提速。6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明確要求,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新增財政資金通過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轉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時間全部下達市縣。
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將更加注重精準發力、更加講求實效。根據不同群體、不同市場主體、不同地方情況,推出差異化政策舉措,保證政策精準直達,在做好「六穩」落實「六保」方面確保發揮作用。
國家稅務總局:落細各項出口退稅政策和惠企暖企措施
據國家稅務總局消息,今年1至5月,全國累計為企業辦理出口退免稅6324億元。全國稅務系統聚焦「六穩」「六保」,用稅收政策落實穩外貿發展,用出口退稅速度保市場主體,有力保障了出口企業盤活資金、穩產穩銷、逆風拓市。
3月17日,國家稅務總局會同財政部聯合制發《關於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公告》,提高1464項產品出口退稅率。各地稅務部門對照產品清單逐一摸排,定向推送,第一時間將新政「活水」送到企業,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促進外貿穩定發展。
專家表示,出口退稅政策對鼓勵出口、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出口退稅率的提高,有利於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在疫情全球蔓延、外貿市場低迷背景下,有力提振了外貿企業信心,是助力外貿企業渡難關的關鍵之舉。
對外貿企業而言,穩定的資金流尤為重要。為了加快退稅速度,稅務部門還推行了無紙化退稅申報,將全國正常出口退稅的平均辦理時間再提速20%。截至5月底無紙化退稅申報企業戶數已佔全部申報企業戶數的93%,退稅額佔全部退稅額的96%。
同時,大力實施出口退稅全程「非接觸式」辦理,自2月10日推行以來已有近29萬戶企業通過「非接觸式」方式申報辦理退稅4324億元,切實降低辦稅成本,優化營商環境。
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繼續落實落細各項出口退稅政策和惠企暖企措施,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幫助外貿企業突出重圍、助推外貿經濟穩定發展。
國家商務部:採取三方面舉措全力穩外貿
穩外貿、穩外資,是當前全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內容。商務部部長鐘山近日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我國今年的對外貿易確實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商務部將採取三方面舉措全力穩外貿。
首先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受疫情影響,企業面臨資金緊張、訂單下降,產業鏈、供應鏈風險上升等困難。在出口受阻滯後,政府積極幫助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4月份出口轉內銷增長17%,說明優質的外貿產品同樣受國內消費者歡迎。
與此同時,要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市場。前4個月進出口總額雖下降了4.9%,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逆勢上揚,佔比也大幅度提升,東協現在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擴大出口的同時還要積極擴大進口,籌辦好第三屆進博會。
此外,還要培育好貿易新業態、新模式。
(本文來源:綜合人民網、新華網、人民日報、中國青年網、新浪財經等)